"/>
[加拿大]蕭元愷
采訪在中國文學礦藏里淘金的梁麗芳教授,是件樂事和幸事?!皹肥隆闭撸v的內(nèi)容一來筆者喜歡,二來不用誘導,以她對自己研究領域的淵博,擰開自來水龍頭一樣,可以坐享其成?!靶沂隆闭撸瑥乃?,獲得許多珍貴的東西,為書本所無,就因為她是那個時代特定的人與事的直接見證者,甚至得到一種考古工作者才有的驚喜。
在中國文學領域里,尤其在“知青文學”這塊“自留地”里,梁教授包產(chǎn)到戶地默默耕耘,而她的收獲不但令人贊嘆,還有一種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價值在,可能這對于梁教授本人來說,都是她當時始料未及的。
出生在廣東臺山,小學和中學梁麗芳是在香港讀的。若從到過紐約的曾祖父算起,她屬于華僑第四代。家里有去南洋的,1918年赴加的祖父,是一名西餐大廚,本來也是要葉落歸根的,1949年一場大火燒了家當,也燒掉了退路,否則回家鄉(xiāng)當?shù)刂髋吩谒y免。
1941年臺山大饑荒時,她曾祖母和祖母施善救濟了不少人,這些人里面有的后來翻身成了干部,五十年代初幫助梁家后人遷徙香港。大躍進跟著自然災害,曾給梁家開綠燈的人里有的落難到香港新界山頭,梁麗芳的父親又把他們接濟到家里。就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助因果報應,演繹出一部微縮的中國近代史,亦記錄下民間中國的德善風情,令人泣下。
梁麗芳追憶說,在1950~1960年代,香港的家就像個旅館,幾乎每頓飯都能看到生人,有些是間接過來的,直到找著工作再走。這種樂善好施的家風,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走進梁麗芳(Laifong Leung)在溫東的住宅,一進門就要當心“腳下使絆兒”,地面過道堆滿了圖書,不少還沒來得及拆包,從天南地北郵寄而來,像一個“私人圖書館”。佇立陽臺望到車庫,那里已然改造為“書庫”。
從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東亞系教授崗位上提前退休的梁麗芳,眼下似乎比在教職上還忙,她在書垛中穿梭著表白,但還是會擠出時間看電視的,那就是在步行機上活動的時候。
近年來梁麗芳絞盡腦汁忙活的一件事,就是為山東教育出版社編纂的19卷《中外文學交流史》,參與撰寫和主編(與馬佳)其中的加拿大分卷《中加文學交流史》。深入進去后她發(fā)現(xiàn),這乃是一項浩瀚的工程,從幾乎沒有頭緒的鐵路華工口頭創(chuàng)作開始,其中包括溫哥華島拘留所墻壁上的中文題詩,直到現(xiàn)在,需要大量披沙揀金的勞動,她查閱了上個世紀出版的華文報刊,梳理出不少意想不到的資料,包括早期華人頻密的文化和文學活動,例如歷久不衰的粵劇演出,無數(shù)的華人閱書報社,更令她驚訝的是,原來最晚于1913年,已經(jīng)有白話劇在華人社區(qū)演出,到抗戰(zhàn)后期,單單加拿大西部,就有五六個白話劇團,這個發(fā)現(xiàn)令她非常振奮。早期華人在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也令她敬佩不已。她認為這些實績,顛覆了長久以來認為他們是目不識丁的華工的偏見。通過梳理大量資料,她寫中加文學交流史的同時,也為加拿大的華文文學史的建立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她是帶著一種使命感來從事這份工作的,正是因為通過她的堅韌努力,為加國華裔文學樹碑立傳。梁麗芳披露,該書目前已經(jīng)殺青,不日出版。
梁麗芳對于早期華人的興趣,原來是有淵源的。除了她父系的華僑背景外,她的外祖父是創(chuàng)建新寧鐵路的旅美華僑陳宜禧的侄孫,在臺山當過新寧鐵路的站長。陳宜禧被譽為“臺山之子”,1901年從西雅圖回中國臺山,建筑中國第一條華僑集資的民營鐵路。這條鐵路于1913年通車,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為了防堵日軍入侵,無奈把鐵軌拆了。陳宜禧的現(xiàn)代強國夢,毀于一旦,梁麗芳很關注這段史詩般的悲劇,曾先后到江門五邑大學的華僑博物館和臺山尋找陳宜禧的遺跡。
在推介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方面,她是比較早的。她跟一些在加拿大用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很早就熟悉。以寫《殘月樓》成名的加拿大華裔女作家李群英(SKY Lee),原來是她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念研究生當助教時中文班的學生,另一個獲得總督獎的余兆昌(Paul Yee)也是她當助教時的學生,與她同一個團在1976年夏季到中國。對于他們這些華裔作家的文學成就,她很了解,認為中國大陸的學界應該加以關注。在2001年冬,她首先在溫哥華舉行的海外華人女作家的年會中,提出要從華文文學擴大到華人文學。2002年春天,她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會議上,重申《擴大視野:從華文文學到華人文學》的提議,后來,這個提議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注意,是她始料不及的。
旅加40年,盡管一直生活在一個西方國家里,梁麗芳的學術生涯,甚至她的日常生活,卻與中國文學緊密相連,結下不解之緣。
梁麗芳曾就讀于基督教的九龍真光女中,到加拿大后,就讀于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獲得文學士學位。
梁麗芳外祖父精于古典文學和書法,她小時候與外祖父同住,受了外祖父的影響,從小學開始就背誦古典詩詞,聽他講文學歷史典故。因此,在香港時,就對中國文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到了加拿大后,在大學時一個偶然機會,她從林海音主編的《純文學》雜志中,看到葉嘉瑩教授關于詩詞的文章,畢業(yè)后,就到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C.)報讀中國文學研究生,1976年以英文論文《柳永及其詞之研究》獲碩士學位,1985年在香港三聯(lián)出版中文譯本。她受到美國學者Barbara Johnson對于詩的結尾(Poetic Closure)研究的啟發(fā),探討柳永慢詞的特點。這本書流入中國大陸之后,對于國內(nèi)柳永的研究產(chǎn)生很大影響,后來許多研究柳永的著作,都沿用她的方法論。
1976年夏天,一次為期兩個月的中國之行,改變了梁麗芳的治學軌跡,把她從中古的故紙堆里,拉回到當代,面對活生生的現(xiàn)狀。那時,她與幾乎全部土生華裔學生組成的代表團,一口氣走訪了大陸14個城市,參觀了紅旗渠、白求恩醫(yī)院、七里營人民公社和各地的名勝古跡。同行中有青年導演,把整個行程拍成紀錄片,后來在加國CBC放映。此行也使她知道了“知青”,遂成為她研究知青文學的媒介。在卑詩大學教授杜邁可(Michael S.Duke)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后毛澤東時期小說中的青年形象》。那個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要一本一本看國內(nèi)來的文學雜志,通過大量閱讀,像浪淘沙一樣,尋找關于知青的作品,她是看了近兩三百篇之后,決定以知青小說為題材,寫作她的博士論文。她于1985年在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獲得助理教授一職,之后她常常到中國做研究。1987年和1988年兩個夏天,她獲得加拿大與中國雙邊交流計劃的資助,到中國收集資料。當時的出版界,還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蓬勃多樣化,有些小說作者究竟是男是女也不說明,令她覺得不滿足。通過社科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許覺民的幫助,她找到了不少當時有潛力的年輕一代的作家。
梁麗芳認為,小說《傷痕》實際上是紅衛(wèi)兵文學與知青文學的結合體。傷痕文學后來才分化。正是在知青文學的耕耘中,梁麗芳直接采訪了一系列“知青作家”,其中包括史鐵生、莫言、陳村、陳建功、鐵凝、王安憶、葉辛、梁曉聲、竹林、孔捷生、鄭義、鄭萬隆、張抗抗、陸天明、鄧剛、張勝友、胡平和老鬼等。時至今日,不管這些作家的政治立場如何,人生際遇怎樣,有一點通過梁麗芳的研究可以證實,其創(chuàng)作都經(jīng)受得住歷史的檢驗,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各自的痕跡。這在相當程度上彰顯出梁麗芳的目力與鑒賞水準,在當時的文學海洋里大浪淘沙,的確不容易。比如,她看了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一些短篇和《紅高粱》幾個中篇,就決定要訪問莫言。她于1988年8月到北京,在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許覺民的陪同下,找到了莫言,與他交談。后來,1994年她在美國出版了Morning Sun: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由著名漢學家王健博士(Dr.Jan W.Walls)作序,包括莫言在內(nèi)的26個知青一代作家的對談和作品評介,這是第一本系統(tǒng)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當代知青作家的英文著作,而且獲得二十多個國際刊物的好評。該書由香港田園書屋和臺灣萬象圖書出版公司共同出版中文版《從紅衛(wèi)兵到作家:覺醒一代的聲音》。當時,梁麗芳是這樣評價莫言的:“他成功地把自己的農(nóng)村經(jīng)驗、民間的傳說,和外來的手法糅合出自己特有的風格來”。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給莫言的評語,與梁麗芳二十多年前寫的,竟然甚為相似,令她驚喜不已。
研究生畢業(yè)之初,梁麗芳曾在卑詩大學東亞圖書館工作。1979年初,經(jīng)正在中國講學的葉嘉瑩教授推薦,給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過三冊臺灣文學選本:《臺灣小說選》、《臺灣散文選》、《臺灣新詩選》,其中的小說卷對大陸影響殊大,至今口碑相傳。
這個機遇來得突然,也很合時。四人幫倒臺之后,真是百廢待興。大陸剛改革開放,文學界對臺灣文學幾乎一無所知,臺灣文學的引介和研究近于零。正是在這種青黃不接的狀況下,身在加國的梁麗芳承擔了這份義工性質的工作,不惜辭薪留職兩個月,脫產(chǎn)完成這樁事情,該書還成為大陸暢銷書,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上?,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只在書的封底說感謝海外熱心華僑的幫忙,卻沒有署名。很多年后,人民文學出版社來信說明這是當時的慣常做法云云。
事隔多年,當2010年秋天梁麗芳在廬山與會時,就聽知名作家楊東明談到,在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之初,受到實際上由梁麗芳編纂的《臺灣小說選》的啟蒙,但是他并不知道編者就在眼前。2011年冬天,她在廣州參加華人文學研討會時,河南師范大學的樊洛平教授講到對臺灣文學的教學,也把這本《臺灣小說選》當作教科書,可見其影響之廣??梢哉f這本《臺灣小說選》到現(xiàn)在也是站得住腳的。她是第一個以選本的形式介紹臺灣文學給中國大陸的海外學者。
中文教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風靡海外,中國大陸也定期舉行“漢語橋”競賽活動,孔子學院更是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墒怯姓l曾想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加拿大西部來說,中文教學(特別是普通話教學)還是一塊荒蕪之地,受到種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主流社會對中文還有不少偏見。之所以能夠達到現(xiàn)今這樣的局面,有賴于眾多教育界和文化界的華裔人士,有賴于他們不屈不撓的卓絕奮斗與辛勤努力。這里面就有梁麗芳的一份突出貢獻。北美洲的漢學家,雖然因為工作的需要,有時教一兩門漢語,但是,都是附帶性質,鮮有對這門科目有濃厚興趣,更遑論寫教科書了。但是梁麗芳對于漢語教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她編了《早春二月:電影導讀課本》(1998),讓學生利用電影來了解五四文學,同時學習中文。她還發(fā)展了電腦教學軟件《簡明互動中文》(Concise Interactive Chinese),不日上網(wǎng)。
在卑詩省和阿爾伯塔省,梁麗芳先后參與制定了省級公立中小學的中文教學大綱,可以說發(fā)揮了篳路藍縷的開拓性作用,為加西中文教學規(guī)定了系統(tǒng)的標準和發(fā)展方向。
而在此之前,卑詩省和阿省的中文教學,堪稱“無法可依”,加上本地土生和兩岸三地移民在中文教學上各唱各調(diào),這對中文教學在加西的發(fā)展前景十分不利。為了長遠考慮,不但必須整合中文教學資源,也亟需在宏觀上有“一定之規(guī)”,否則各自為政自生自滅。為此梁麗芳與同仁一道,勾勒綱要,嘔心瀝血,終有所成。對于中文教學的繁榮局面,乃至成為本地統(tǒng)考項目之一,梁麗芳功不可沒。
2005年梁麗芳與友人創(chuàng)立加拿大中文教學學會,現(xiàn)為該會電子學報(TCSL)主編,并組織國際性中文教學研討會。
1986年12月梁麗芳與盧因等接受中國作協(xié)邀請,作為加拿大第一個華裔作家代表團到中國交流。途中,她提出回加拿大成立一個作家協(xié)會的構想。1987年,梁麗芳與友人盧因等一道,創(chuàng)立了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Chinese Canadian Writers’Association),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迎來送往,開展加拿大與兩岸三地的文學交流,倡導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她向文學館提出贈送加拿大華文作家的手稿的建議,在2009年獲得落實,她與該會同仁把從加拿大收集來的三十多份手稿,贈送給現(xiàn)代文學館,由館長陳建功接收。
加華作協(xié)可以說應運而生,隨著華裔移民的增多和加華文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有這樣一種組織形式,而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者,梁麗芳恰好提供了一種推力。該會曾經(jīng)邀請過陸星兒、劉恒、鐵凝、項小米、池莉、阿成、格非、蘇童、余華和劉震云等訪問加國,加上來訪的學者,有六十多人。該會也組織本地作者到大陸交流。2012年正好是加華作協(xié)成立25周年,算是一個“整日子”,該會在2012年9月22日,舉辦了第九屆海外華人文學的國際研討會。這次的主題是《加拿大華人文學:從隔離年代到融和年代》,來自中國大陸、美國、香港和本地的學者都寫了論文發(fā)表。梁麗芳也就早期加拿大華人的文化和文學活動做了報告。
加華作協(xié)還先后組織出版了“加華作家系列叢書”,梁麗芳的《開花結果在海外——埃德蒙頓散記》也是其叢書之一。這是她作為報刊專欄作家的一個結集,生動地記載了她在加國的所見所思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