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
(臺灣“中央大學”人文中心,臺灣 臺北)
閩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鄭成功的復明活動
汪榮祖
(臺灣“中央大學”人文中心,臺灣 臺北)
中國東南諸省港灣曲折,有利于海上貿(mào)易;然而自朱明開國以來,時而海禁,以致于走私猖獗,往往逼商為盜,騷亂不已。至十七世紀初,鄭芝龍崛起閩南,勢不可擋,受明招安后權(quán)勢更盛。及滿清鐵騎南下,芝龍又降清自保,但其子鄭成功既受日本武士道的影響,又受儒家忠義思想的熏陶,在閩南建立基地,堅持反清復明,鍥而不舍,戰(zhàn)亂綿延數(shù)十年之久。鄭成功雖師出有名,但對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人民所受之苦難,無異于一般之騷亂,且有過之。本文據(jù)當時人之記載,透露鄭成功反清復明運動對閩南沿岸環(huán)境與人文的破壞,以及閩南人的反應。閩南;生態(tài)環(huán)境;鄭成功;復明運動17世紀之初中國東南沿海包括閩南地區(qū),早已是明帝國海防的前哨,一方面要應付海盜,另一方面又須面對外國勢力的入侵。出身閩南的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蔡獻臣,有詩為證:“群盜縱橫甚,舳艫四百強。銅山恣出入,南澳更猖狂。巡憲揚兵駐,將軍料敵長。愿言圖制勝,招撫勿為常”。閩南沿海同時也是海外貿(mào)易活躍之地,根據(jù)張燮的記載,早在成、弘兩朝已有“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mào)易海外者”。到萬歷年間更見“瀕海大姓私造艦,歲出諸番市場”。明廷雖然實施海禁,但執(zhí)法不嚴,禁不勝禁。然而海禁政策畢竟為沿海居民造成困擾,因閩南“福興泉漳四郡,其地濱海,其山海多而田地少,故糊口必資于糴粵,而生計必藉于販洋”。這是鄭芝龍、成功父子在崛起前的閩南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
鄭芝龍于南明隆武時在閩南的聲勢達于頂峰,不僅權(quán)勢顯赫,而且掌控沿海與國際貿(mào)易。當滿清鐵騎南下,芝龍降清,成功不從,倉促起兵,所憑藉的主要還是閩南一隅。由于鄭氏家族在閩南長期的經(jīng)營,海上實力雄厚,鄭成功得以在金廈一帶建立反清復明的根據(jù)地。有些中外學者懷疑鄭成功是否真正效忠明室,認為把鄭成功捧為民族英雄是現(xiàn)代民族主義者的偏見。這種說法如果能夠成立,如何解釋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如此契而不舍,耗損無法估計的龐大資源?假如復明不是他的信念,何不早早建立自己的王國?事實上,鄭成功忠于明朝并非偶然。他的人生經(jīng)驗跟他的父親鄭芝龍相當不同,他于1624年8月出生于日本的平戶,自小就受到日本武士的忠義感召。他六歲才回國與父親團聚,當時鄭父已是閩南巨子,決心要讓自己的兒子得到最好的正統(tǒng)儒家教育。他在閩南成為秀才后,通過鄉(xiāng)試,于1644年到南京入國子監(jiān),受教于大名士錢謙益(牧齋),直到翌年南京陷落為止。所以他的養(yǎng)成教育,無論在日本或中國,都講究忠義,而這種教育為其父所無。他的父親還延請中外教師教他包括應用西洋槍炮在內(nèi)的武術,使他文武兼資。
鄭成功返回閩南后,他所受的教育呈現(xiàn)在他的行為上,他效忠在福建建立政權(quán)的唐王朱聿鍵,號稱監(jiān)國,后稱隆武皇帝,延續(xù)了明朝的血脈。隆武帝依靠鄭氏的支持,尤感受到青年鄭成功對他的忠心,賜以國姓。當情勢危急,鄭芝龍為了自保示好于清,導致隆武的敗亡,他又不聽兄弟鄭鴻逵與兒子鄭成功的勸阻,于1646年歲末率五百衛(wèi)士前往福州投清,以為可以獲得閩粵總督的回報,結(jié)果落空,后因鄭成功堅持效忠明朝,鄭芝龍成為人質(zhì),以致于客死他鄉(xiāng)。鄭成功與他父親采取絕然不同的立場,始終不放棄朱明政統(tǒng)。根據(jù)隆武朝的史官陳燕翼的觀察,隆武與成功親如父子。鄭成功痛惜乃父之降清,乃母之慘死,君主之敗亡,毅然于1646年在鼓浪嶼豎立反清復明的旗號,聯(lián)合在金門的鄭鴻逵,于1647年之秋進取泉州,翌年一度攻克同安。1649底又獲勝于云霄,威脅潮州,使閩省菁英大批來歸。
清政府將鄭成功視為??埽冯S者斥為閩賊,但壯盛的滿州鐵騎對海上強敵無可奈何。更重要的是鄭氏率領的不是一般???,而是具有宏遠的政治野心,也就是要推翻滿清政權(quán),恢復明朝,并在閩南建立了政經(jīng)機制。同時他與在西南的永歷朝聯(lián)系,奉明正朔。他既不受任何人節(jié)制,與永歷原無淵源,若非在政治上認同朱明,何必如此,所以司徒琳說:鄭成功對明廷之效忠是有條件的、偶然的,并非實情。至1650年8月,鄭成功擊殺鄭彩與鄭聯(lián)兄弟而取得金、廈為反清基地,奠定他在閩南從事復明運動的根據(jù)地。鄭成功于1650年代已經(jīng)成為閩海的一支主力,統(tǒng)領六萬大軍,擁有漳浦、云霄、詔安、海澄、平和、長泰、南靖諸郡,至1654年歲尾,整個漳泉地區(qū)在他掌控之下。
鄭成功在閩南沿海的聲勢使清廷大感威脅,1651年在福州的科考即以如何應付鄭氏海上勢力為題。清吏認為鄭氏在閩南受到當?shù)厝说膹V泛支持,其實鄭氏在閩海雖曾嚴禁濫殺無辜,懲處奸淫焚掠,但戰(zhàn)火所及閩南百姓終不免遭到波及,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的傷害。鄭成功為了制敵與生存,手段與行徑之殘酷有時或不下于一般的海盜。曾任隆武朝兵部尚書的盧若騰,后來也追隨鄭成功,在他的詩文集里透露鄭氏所謂的“義師”,在金門島上之掠奪:“一掠無衣榖,再略無雞豚。甚至焚室宇,豈但毀籬笆。時俘男女去,所賂贖驚魂。”令盧若騰感嘆:“人乃禽獸等,弱肉而強吞;出師律不整,牧民法不尊”。鄭軍還侵住民家,隨意搶走雞犬,甚至強虜幼兒至他處販賣。盧氏之詩足可證實鄭成功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許多傳聞。不過,鄭成功有政治目的,將海盜行徑政治化了。他堅持復明的理念,并企圖付諸實施,意欲推翻新建立的清帝國。鄭成功與西南李定國合兵出擊的計劃因鄭半途而廢致敗,不能因此質(zhì)疑鄭之忠誠度,因在半途忽聞他的閩南根據(jù)地廈門被清軍占領,不得已而退兵,并向李致憾。清鄭之間時斷時續(xù)的和談,說明清廷一時無法用武力解決,卻不能說明鄭成功有意接受招安,因他以及其繼承者所提出的條件,根本不能為中國的中央政權(quán)所接受,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鄭氏愿意談,原是虛以委蛇,緩和軍事以及鄭芝龍身在敵營的壓力。鄭成功不晚于1654年即已形成頗為完備的政治運動,他命名廈門為思明州,迎明魯王至金門居住,重開明之六部,任命明官,征收糧餉。1656之春大敗清將濟度于金門附近,沉清舟三十余,斬其水師提督韓尚亮,斷然要向大清帝國挑戰(zhàn)。
鄭成功雖然遭遇海澄守將黃梧于1656年6月25日叛變的嚴重打擊,除了大量的資源損失外,黃梧助清破獲鄭氏五大商貿(mào)易網(wǎng),以及建議致命的“遷界”三十里以扼殺鄭氏在閩海的生存線。但是鄭成功對其政治目標,仍然毫不動搖。他于同一年的夏秋之際,發(fā)動空前的海師大舉入江,當時在廈門的李祺神父(Father Vittorio Ricci)親眼目睹戰(zhàn)艦數(shù)千,戰(zhàn)士數(shù)十萬的盛景,令他目瞪口呆。此舉雖因閩安失陷而折返,仍于1658年8月再舉,雖于8月9日到11日在羊山遇到颶風,損失慘重,仍不氣餒,于1659年6月28日第三度啟航,7月7日駛?cè)腴L江。鄭成功臨江賦詩,復明之志,情見乎詞。海師直抵南京城下,江南震動。最后雖然功敗垂成,他不惜投下如此龐大的人力與物力,勇往直前,足見其政治信念之堅。更有進者,即使經(jīng)此嚴重挫敗,慘重犧牲,仍不放棄。說他未必忠心于明室,失之遠矣。
鄭成功父子孫三代在閩臺抗清三十余年,固有助于臺灣的開化,卻對閩南的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造成嚴重的破壞,付出慘重的代價。除了鄭軍在閩海不斷征討,征兵搜糧,生活困苦,戰(zhàn)火所及,民更不聊生,清軍為堵絕鄭軍生路,不惜下極其殘酷的遷界令,強迫閩海居民內(nèi)遷,沿岸城鎮(zhèn)成為廢墟,百姓之苦難,罄竹難書。直到1684年施瑯平定臺灣后,才解除東南沿海的遷界令。在鄭氏抗清英勇事跡的背后,則是閩南及其附近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的破壞。
鄭成功于永歷四年(1650)據(jù)金廈二島為基地,養(yǎng)兵二十萬,戰(zhàn)艦數(shù)千艘。鄭軍在閩海與清帝國對抗,主要依靠占有優(yōu)勢的水師,不時需要建造戰(zhàn)艦與其它船只,相傳鄭成功在金門墾木造船,使青翠蓊郁、古木參天的金門變成“童山濯濯、黃沙遍野,種植農(nóng)作物困難”,故金門人不建專祠或?qū)m廟敬奉鄭成功?!督痖T縣志》也有記載說:金門“舊多樟木,因鄭成功造船,砍伐殆盡?!庇需b于鄭氏于明隆武二年(1647)至永歷十五年(1661)曾在金門練兵,預備攻取臺灣,伐木造船自有可能。然亦有人質(zhì)疑,金門是否擁有可以造船的大樟樹。鄧孔昭指出鄭氏所用木材來自大陸內(nèi)地,認為“鄭成功為了東征臺灣,大量砍伐島上的樟樹,致使金門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說法,并無史實根據(jù)”。然而金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十七世紀終結(jié)之前,仍然林木茂密,至少有中部的雙乳山區(qū)、西半島的豐蓮山區(qū),與東北部的鵲山區(qū),均為蓊郁的松、柏、樟、櫸等良木。除了伐木造船之外,明鄭時期大量軍隊及眷屬之進駐,食物與燃料之供應也必然造成當?shù)丨h(huán)境與資源的耗損。據(jù)林一琳的研究,金門從宋代開始四百多年來,森林覆蓋的范圍并不算小。何以到了清初面目已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應始于元代伐木曬鹽,鹽業(yè)及漁業(yè)為造成水土保持不易,風沙漸大。以致于到了明代“浯地隘而瘠薄”,至晚明太武山已深受風沙之苦。此可說明早在鄭軍出現(xiàn)之前,金門島上的樹木已經(jīng)砍伐過甚,大量植被遭到破壞,已漸次出現(xiàn)沙漠化的征兆。然而,明清鼎革之際。鄭軍據(jù)金廈抗爭,戰(zhàn)火蔓延東南沿海,金門以及閩南生態(tài)環(huán)境必然是雪上加霜,吳氏族譜中記有“迨明末兵燹之后,樹木砍盡,所墾膏腴之地,盡為風沙所壓,乃遷居東山(即今內(nèi)洋)”。鄭成功以金門為基地,在閩南未見建設,極力擷取金門資源,明鄭軍隊更強取豪奪、民眾深以為害。當鄭氏失去閩南沿海根據(jù)地,以及清初實施海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但未能恢復,甚而每況愈下,至清朝中后期,仍未見改善。鄭氏占領金廈時期的破壞,雖非造成環(huán)境變遷的主因,但雪上添霜是無庸置疑的。
當鄭成功東征臺灣大造舟艦,所需巨大的樟樹,若不取之金門,必在閩南一帶取得。盧若騰的《東都行》詩作中有云:“浯島東杞人,聽此憂惇惇。到處逢殺運,何時見息兵。天意雖難測,人謀自匪輕。茍能圖匡復,豈必務遠征。”鄭氏退居臺灣后,清朝雷厲風行遷界令,堅壁清野,往往“墮城毀屋,砍刈樹木,遂棄其地?!笔归}南沿海幾夷為平地,景觀悖變。閩南人受鄭軍之害多年,又受清廷遷界清野之禍,使當?shù)氐牧帜靖訌氐椎谋淮輾?,風砂肆虐益加嚴重,人民苦不堪言。無助的人民只有求神祇風獅爺保佑。由于戰(zhàn)爭的持續(xù),環(huán)境與人文不僅無法改善,林木日漸減少,風害益甚,謀生不易,造成閩南居民被迫移往海外。之前僅有大家族及個人的出海,至清代,已經(jīng)全面性的向外發(fā)展,成為“僑鄉(xiāng)”。
人為的戰(zhàn)爭與破壞加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天災人禍不斷循環(huán)給閩南人民帶來苦難。當我們書寫鄭成功的抗清敗荷,或清朝用武力統(tǒng)一臺灣,不要忽略閩南一地及其人民所付出長期的昂貴代價,尤其對金門人而言,真是幾代人的惡夢。這也是金門居民對鄭成功有強烈負面印象,有異于一般尊之為民族英雄的正面印象。
注釋:
[1]蔡獻臣:《海上賊嘆》,載《清白堂稿》,頁183。
[2]張燮著,謝方校注:《東西洋考》,中華書局,2000年。
[3]何喬遠:《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4]蔡獻臣:《同紳販洋議答署府姜節(jié)推公》,載《清白堂稿》,頁42。
[5]R.C.Croizier,Koxing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History,Myth and the Hero,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67,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p.6~11.
[6]毛一波:《南明史談》,頁153~154。
[7]李天根:《爝火錄》,臺灣文獻叢刊8,1963年,頁888。
[8]José Eugenio Borao ed.,Spaniards in Taiwan:Documents,(Taipei:SMC,2001-01),vol.2,p.589.
[9]陳燕翼:《思文大紀》,臺灣文獻叢刊,頁152。
[10]吳幅員,《記隆武三詔的發(fā)現(xiàn)并與思文大紀的質(zhì)疑》,頁180;朱希祖:《明季史料題跋》,頁 48~49;謝浩:《南明及清領臺灣史考辨》,頁7~27。
[11]《鄭氏史料續(xù)編》,臺灣文獻叢刊168,冊1,頁1、4~5、13、19、29、66~67、74、77;《明清史料》己編冊2,頁118~119。
[12]See Lynn A.Struve,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p.156.
[13]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32,頁12~15、8、9、63;《鄭氏史料續(xù)編》,頁92、7~104。
[14]方豪:《由順治八年福建午未試題論鄭氏抗清的阻力》,載《方豪六十自訂稿》,冊1,頁663。
[15]楊英:《從征實錄》,頁20~28、127~128;《鄭氏史料續(xù)編》,冊1,頁62~68、73~76。
[16]盧若騰 (1598~1664),字閑之,另字海運,號牧洲,文號留庵,別號四留居士,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翔風里十九都顏厝人(現(xiàn)今金門賢聚),見氏著:《鳥噫詩校釋》,吳島校釋,頁43。
[17]《清史槁》,冊30,中華書局,1976年,頁9161。
[18]引自夏琳:《閩海紀要》,頁15。
[19]《明清史料》,丁編冊2,頁108,己編冊1,頁100。
[20]楊英:《從征實錄》,頁85;夏琳:《閩海紀要》,頁13~14。
[21]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32。
[22]《清史槁》,冊1,頁400、414。
[23]賴永祥:《明鄭與天主教的關系》,載《南洋文獻》,卷2,1955年6月,頁2~4。
[24]見趙國祚題本(1660年5月6日),謂8月11日鄭舟半數(shù)被颶風摧毀,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25]見《延平二王集》,收入《鄭成功傳》,臺灣文獻叢刊67,頁128。
[26]閱《清圣祖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頁130,132~133。
[27]見丁文玲:《金門百姓多不尊崇鄭氏家族》,載《中國時報》金門報導,2007年12月20日 。
[28]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頁905。
[29]鄧孔昭:《鄭成功與金門史事研究》,載《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臺海出版社,2000年,頁61。
[30]鄧孔昭:《鄭成功與金門史事研究》,載《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頁38~61。
[31]見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頁905。另參閱王鑫、李玲玲、呂金誠:《金門地區(qū)自然資源基礎調(diào)查與保育方針之研究》,內(nèi)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1994年。
[32]參閱林一琳:《從金門延平郡王祠看鄭成功信仰:形象與歷史記憶》,第二章第三節(jié),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33]葉鈞培、黃奕展:《金門族譜探源》,稻田出版社,2001年,頁178。
[34]盧若騰:《鳥噫詩校釋》,頁69。
[35]《泉州府志·小腆紀年》,收于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1992年,頁141。
[36]前引林一琳的碩士論文《從金門延平郡王祠看鄭成功信仰:形象與史記憶》,對此有全面的論述。
〔責任編輯 吳文文〕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Koxinga's Ming-loyalist Movement on Southern Fujian
Wang Rongzu
Southeast China coast with its bays and harbors is good for seaborne commerce;however,the persistent seafaring prohibition poli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had disrupted normal trade and often enticed rampant smugglings and violent piracy.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Zheng Zhilong rose to power in southern Fujian,so much so that the Ming court had to accommodate him.When he surrendered to the invading Manchu forces for the self-serving interest,his son Zheng Chenggong,known as Koxinga in the West,preoccupied with loyalty and dedication derived from Japanese bushido and Confucianism respectively,had resolutely upheld his anti-Manchu Ming loyalist movement for decades.Regardless his noble cause,Koxinga’s relentless wars on the coast delivered big blows to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region,no lesser damages done than ordinary riots and piracy.This paper tries to disclose the awesome prize paid for ecology and human sufferings in south Fujian during Koxinga’s untiring anti-Manchu campaigns on the basis of some contemporary eyewitness accounts.southern Fujian;ecology;Koxinga(Zheng Chenggong);Ming-loyalist movement汪榮祖(1940-),男,臺灣人,祖籍安徽徽州,臺灣“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