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云
(閩江學院中文系,福建 福州 350108)
明嘉靖以后,福建建陽書坊刊印了大量通俗小說,對推動通俗小說的繁榮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建陽書坊主們可謂是明中后葉通俗小說大潮的興起者,亦是神魔小說等通俗小說流派形成的開路先鋒。自明萬歷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記》刊行之后,建陽書坊主跟風推出各種版本的《西游記》①,具有良好市場意識的建陽書坊主們編印獨具建陽特色的“簡本”《西游記》,與此同時,他們還意識到神魔類題材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有利可圖,需要推陳出新,于是自編或雇傭文人編撰新題材的神魔小說,在明萬歷中后期先后推出《東游記》、《南游記》、《北游記》等神魔小說。這些小說成書時間大都為明萬歷中后期,緊隨萬歷二十年世德堂本《西游記》之后,可謂是繼《西游記》之后,引領(lǐng)神魔小說風氣之先,對促使神魔小說成為一個重要的小說流派具有不可磨滅的開創(chuàng)之功。
通過對這些建陽本神魔小說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從題材選擇、編撰方式、整體風格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
除去《西游記》各種版本之外,現(xiàn)存明刊本神魔小說23種,建陽書坊主們組織編印了其中的14種,如圖1所示,這些小說大都以民間信仰中香火興盛的神道為題材。
圖1 現(xiàn)存明刊建陽本神魔小說一覽圖
在這14種神魔小說中,除了《牛郎織女傳》和《五鼠鬧東京》兩種以外,其余12種小說都是以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中的各種神道為故事的主角。這源于明代民間宗教信仰非常興盛,觀音、天妃、華光、真武、關(guān)公、八仙、薩真人等神道都在民間深得人心,擁有大批信眾,香火極盛,他們的事跡在民間流傳久遠,影響深遠。如華光天王本是“火之精,火之靈”,其事跡在元代就已廣為流傳,元明雜劇中華光屢屢出現(xiàn),全國各地幾乎都有華光廟。據(jù)陳大康先生⑥考察,就在建陽縣書坊余氏宗祠附近,就曾有過一座華光廟。此外,如真武大帝、薩真人、觀音、關(guān)公等在京師都有廟宇,四時香火不斷。這些神道在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他們的靈異事跡正是下層百姓所喜聞樂道者。
地位不高的書坊主們平時常與下層百姓接觸,了解普通民眾的審美心理需求,于是選擇民間信仰中香火興盛且能夠打動下層百姓的各類神道傳說為題材,或倩人編撰,或親自操觚,為他們所頂禮膜拜的神道如八仙、玄天上帝、華光天王、達摩祖師、鐘馗、南海觀世音、關(guān)公、天妃(媽祖)等編造一個個合情合理的出身故事。于是在以余象斗為代表的建陽書坊主們策劃下,誕生了十余種佛道神靈出身、修行、得道為題材的神魔小說。
《西游記》作為神魔小說的典范之作,對其后的神魔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建陽本神魔小說原本就是《西游記》流行之后書坊主趨利跟風之作,建陽書坊主們及其雇傭編撰小說的下層文人們才學也難以與《西游記》作者比肩,故而不得不從編撰手法上模仿《西游記》。
《西游記》由大鬧天宮、取經(jīng)緣起和西天取經(jīng)三部分組成,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為主線,由孫悟空出生、大鬧天宮,后隨唐僧西天取經(jīng),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jīng)后修成正果,重返天界等情節(jié)組成,形成了“上界—下界—返回上界”的結(jié)構(gòu)形式,而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直接影響了建陽本神魔小說的編撰。這些作品大多內(nèi)容情節(jié)雷同,模仿《西游記》的“聯(lián)綴式”即以唐僧師徒的行動貫穿情節(jié)始終,主要敘述神道們的出身修行、降妖除魔、得道升仙三方面的故事,按照“上界—下界—返回上界”來組織小說。如《新刊出像天妃濟世出身傳》敘述北天妙極星君之女玄真原為上界仙女,但為了捉拿逃往凡間的猴、鱷二妖而下界投胎于福建莆田林長者家為其女,一心向道,助兄林二郎收伏龜妖、猴妖,被漢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天妃林氏娘娘”。林女謝恩歸來,又收白蛇精和鰍精,歸莆田斬雞精,又助龍王收鱷精。南海觀音奏明上帝,一家人俱白日飛升至上界。
不僅如此,有一些建陽本神魔小說情節(jié)直接照搬《西游記》。如《鐵樹記》第十二回中寫敖欽龍王的第三子犯了錯誤,向觀音求情,“觀音道‘只怕你父親難饒你死罪,你不如到蛇盤谷中鷹愁澗躲避,三百年后,等唐三藏去西天取經(jīng),罰你變做個騾子,徑往西竺國馱經(jīng)過來。那時將功贖罪,我對你父親說過,或可留你?!友蹨I汪汪,拜辭觀世音往鷹愁澗而去。”此段就明顯模仿《西游記》中龍王三太子的故事?!惰F樹記》中許真君與蛟龍的斗法過程和場面與《西游記》中二郎神和孫悟空的斗法極其相似,在斗法中喜歡運用法術(shù),變化為他物。再如許真君拜師“趕路”的那一段,與《西游記》中取經(jīng)路上的描寫也很相似,“晴則披著星,戴著月,聞籠雞報曉即登程。陰則沐了雨,櫛了風,見野鳥投林方借宿……路上有花,何意尋紅裙而采。真?zhèn)€是一心專向靈山佛,意馬心猿緊緊拴?!庇绕涫亲詈筮@一句“一心專向靈山佛,意馬心猿緊緊拴”,已經(jīng)不是模仿,而是直接抄襲《西游記》。
這些小說的編撰除了模仿《西游》之外,大多是據(jù)宗教類書籍、民間傳說并參考相關(guān)書籍雜抄眾書而成?!赌虾S^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與宋普明禪師所編《觀世音菩薩行經(jīng)簡集》(又名《香山寶卷》)的內(nèi)容大致相同?!侗庇斡洝冯s取《道藏》中《玄天上帝啟示錄》、《元洞玉歷記》與民間故事拼湊而成?!稏|游記》亦是如此,作者大量抄各種有關(guān)材料,甚至連文字也很少更動。如第22回“仙姑得夢成仙”均見于明人陳梿《羅浮志》。又如第三十回“湘子造酒開花”和第三十一回“救叔藍關(guān)掃雪”兩回,除基本情節(jié)與宋人劉斧的《青瑣高議》“韓湘子”條相同外,其中大量句子也都是照抄過來的。而第十九回“采和持拍踏歌”、第二十回“張果騎驢應(yīng)召”、第二十一回“果老殿中辨鹿”三回,都抄自《太平廣記》。鐵拐李出處同明《潛確類書》所載,鐘離權(quán)事跡以《歷代神仙史》為主,集合多種傳說,藍采和身世主要據(jù)南唐沈汾《續(xù)仙傳》,張果老身世本于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呂洞賓出身采集較廣,大要同《呂祖全書》;曹國舅故事大致同《歷代神仙史》所載。第四十六至五十六回寫八仙過海,大鬧龍宮,與天兵戰(zhàn),后得觀音勸和,來源于元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滄?!?。天門陣故事抄襲自《楊家府演義》⑦,小說本是講八仙得道及共渡東海之事,而天門陣卻只牽涉到鐘離與呂洞賓兩位仙人,在全書56回中,天門陣故事竟占了13回,是最長的一個故事。
如此模仿《西游記》、雜抄眾書的編撰手法一方面源于小說編撰者自身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書坊主們往往急于追逐市場利益,小說編撰往往“急就章”,缺乏深度的藝術(shù)加工。
如果要評價建陽本神魔小說,魯迅先生的一段話至為精當:“凡所敷敘,又非宋以來道士造作之談,但為人民閭巷間意,蕪雜淺陋,率無可觀。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⑧這類作品根本談不上什么意蘊寄寓,只追求與受眾認同,迎合其口味,這與建陽本書坊主們的市場定位相一致,他們的消費者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現(xiàn)世希冀神道庇佑的下層民眾。神道崇拜,究其實質(zhì),是下層百姓的一種心靈寄托,建陽本神魔小說特別注重適應(yīng)下層普通百姓宗教信仰的精神需求。如《南游記》中說:“華光永鎮(zhèn)中界,凡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買賣一本十利,讀書金榜題名,感顯應(yīng)驗,永受祭享?!薄侗庇斡洝穭t說:“武當山祖師大顯威靈,逢難救難,遇危救危,四海風平波息,民感神恩。人家孝子順孫求伊,父母無子求嗣者,無有不驗。名揚兩京一十三省,進香祈福者,不計其數(shù)……至今二百余載,香火如初,天下太平”等,以“有求必應(yīng)”的宗教敘事模式滿足下層百姓生活最樸素的精神需求。
建陽書坊主們雖然適應(yīng)了下層民眾的精神需求,但由于小說編撰者們模仿《西游記》,雜抄眾書,自出機杼者少,只具故事梗概,忽視形象塑造與意蘊寄托,在神鬼雜出的破陣斗法中淹沒了人物性格,以致人物形象淺白,缺乏藝術(shù)感染力,呈現(xiàn)出宗教氣息濃,文學氣息弱的總體特征。小說成為神道宗教事件的簡單羅列,敘事平鋪直敘如記流水帳?!缎驴倘穸淖鸬玫懒_漢傳》大部分內(nèi)容摘選自《五燈會元》、《高僧傳》、《景德傳燈傳》等佛教著作中的歷代高僧的記載,匯集諸位羅漢得道經(jīng)歷拼湊成書,每一則篇幅短小,只是事件的簡單交代,幾個事件僅可算作記述,小說的意味幾乎消磨殆盡。在十余種建陽本神魔小說中除華光、八仙等形象稍具個性外,多數(shù)神靈性格不夠突出。鐘馗(《鐘馗全傳》)、達摩以及諸羅漢(《達磨出身傳燈傳》、天妃(《天妃娘媽傳》),他們身上的神光太強,掩蓋了人性,使之成為一尊尊遠離凡塵的神道,缺乏可感性。在作品中往往只是作為天意的執(zhí)行者而下凡歷劫,缺乏行為的主動性。作品中洋溢的多是天道好還、因果報應(yīng)一類的道德勸誡,具有較濃的宗教氣息。
此外這些小說版式風格也比較相似,除了萃慶堂所刊鄧志謨所編的3種道教神魔小說之外,其余11種都是采用上圖下文,半葉十行,行十七字的版式,這種版式可謂建陽書坊的典型版式,或謂品牌版式。小說大多篇幅短小,一般不超過五萬字,與《西游記》八十萬字的長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正是因為篇幅短小,易刊易銷,價格便宜,又吸引眼球,經(jīng)濟稍有余裕的下層民眾可以購買,不難看出,這也是建陽書坊主們慣用的營銷策略。
總之,就神魔小說流派而言,如果沒有以余象斗為代表的建陽書坊主的積極參與,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許多作品并迅速發(fā)展成為一個能與歷史演義小說分庭抗禮的通俗小說流派,建陽書坊刻書業(yè)對于神魔小說流派的形成發(fā)揮了開創(chuàng)之功,但也不得不承認建陽本神魔小說編撰粗糙,文學藝術(shù)性偏弱,因此,當《三教開迷歸正演義》、《封神演義》、《平妖傳》等藝術(shù)手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神魔小說作品出現(xiàn)之后,建陽本神魔小說就逐漸喪失了它的主導地位和生存空間。
注釋:
①現(xiàn)存7種明刊本《西游記》,只有《唐僧西游記》刊者不明,其它6種,有4種為建陽所刊,且皆為簡本。
②又名《南海觀音全傳》,題“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訂著,羊城沖懷朱鼎臣編輯,渾城泰齋楊春榮繡梓”,明煥文堂刊本。楊春榮:書林楊氏同仁齋,明袁學淵撰《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六卷,題“潭城書林同仁齋楊春榮繡梓”,今存仁和鮑氏影鈔本和日本文政七年(1824)翻刻本。《古本小說集成》《南海觀世音菩薩出身修行傳·前言》,吳民撰“此書共四卷二十五則,上圖下文,每卷首行所題書名并不一致。此書行款格式及上圖下文的刊板形式,與《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新刊八仙出處東游記》、《全相北游記玄帝出身傳》、《全相華光天王南游志傳》全同。四傳均為明萬歷間福建書坊刻本,則此書為明萬歷間閩刻本當無問題。
③程國賦,李陽陽:《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作者探考》,《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3期,第181—188頁。
④潘建國:《海內(nèi)孤本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考——兼論明代以降“五鼠鬧東京”故事的歷史流變》,《文學遺產(chǎn)》2008年第5期,第90-102頁。據(jù)此文可知建陽萃文堂本《五鼠鬧東京》不可等同于清代的《七俠五義》,此五鼠為五個鼠精,假扮為人,大鬧東京,后被張?zhí)鞄熂拔魈旆鹱嫣幗鑱怼敖鹁鹧郯棕垺彼捣?/p>
⑤余象斗:《八仙傳引》(吳元泰《新刊八仙出處東游記》)卷首云:“不俗斗自刊《華光》等傳,皆出予心胸之編集,其勞鞅掌矣,其費弘巨矣!乃多為射利者刊,甚諸傳照本堂樣式,踐人轍跡而逐后人塵后也。”可知余象斗自刊本為原刻本,而此昌遠堂為翻刻本無疑。
⑥陳大康:《中國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頁。
⑦周曉薇:《<東游記>天門陣故事抄襲<楊家府演義>考辨》,《陜西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第60-65頁。
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27—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