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紹剛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北京 100050)
結膜吸吮線蟲Thelaziacallipaeda屬線蟲綱,旋尾目,吸吮科,吸吮屬(張進順和高興政,2009)。寄生在人的眼部導致人結膜吸吮線蟲病(Thelaziasis)。此病主要寄生于犬、貓、兔等動物眼結膜囊內(沈繼龍和張進順,2012),人類僅是偶然被該蟲感染引起眼部疾患。因本病多流行于亞洲地區(qū),故又稱東方眼蟲病(吳觀陵, 2005)。
(1)患者 馬某某,女,3歲。其父母為河北省農民。2011年6月底,患者告其父母左眼癢、疼并經常用手抓撓眼部且有充血現象,并未引起家長重視。3 d后家長偶然發(fā)現女兒左眼中有一白色小蟲,非常驚恐遂帶其女到我所就診。經治療取出16.0 mm×0.6 mm白色線蟲,鏡下鑒定為雌性結膜吸吮線蟲一條。經追問其流行病學史得知患者家住河北省農村,包有果園,為看護果園養(yǎng)狗多只,且果園中衛(wèi)生條件較差蠅類較多,患者經常在果園玩耍、睡覺,與狗也有親密接觸,不排除有果蠅在患者眼部飛落、舐吸造成感染。據其流行病學史與鏡檢結果診斷為結膜吸吮線蟲病。并對其進行跟蹤隨訪,第2 d在患者左眼內又取出結膜吸吮線蟲雌性、雄性各1條。同時給與抗生素滴眼液治療后痊愈。
(2)患者 劉某,男,40歲,農民。2012年8月初感覺右眼分泌物增多,癢澀,蟲爬感,畏光流淚。就診我院眼科門診經查角膜下方輕度水腫、渾濁,下眼瞼結膜囊內有1條白色半透明線蟲蠕動。遂與我所聯系,在其右眼滴注0.5%地卡因1滴。5 min后用棉簽取出18.0 mm×0.6 mm白色線蟲一條。鏡下鑒定為雌性結膜吸吮線蟲。經詢問,患者生活在農村,環(huán)境衛(wèi)生相對較差,住房周圍種有蘋果樹且常有爛果落地未及時清理的情況發(fā)生,當時氣候炎熱,蠅類又多,其本家及周圍街坊養(yǎng)狗者較多。造成結膜吸吮線蟲病感染的流行病學史存在。即診斷為結膜吸吮線蟲病,經治療后痊愈。
(3)患者 女,49歲,北京市人。2013年6月初就診我所。一月前無誘因出現右眼磨、紅、痛,自用抗生素眼藥水治療無好轉。一天前發(fā)現右眼中先后爬出兩條白色線蟲,隨即裝入酒精瓶中送到我所,經鑒定為雄性結膜吸吮線蟲2條分別為8.0 mm×0.4 mm與8.5 mm×0.3 mm。經尋問,患者常將野外流浪貓、狗帶回家中飼養(yǎng),對是否有蠅類舐吸眼部回憶不清,在流行病學史不十分完全的情況下依據鏡下蟲體形態(tài)診斷為結膜吸吮線蟲病,經治療后痊愈。
人類結膜吸吮線蟲病是以感染結膜吸吮線蟲的犬、貓等動物為傳染源,以果蠅為傳播媒介在人的眼睛處進行舐吸,使感染期幼蟲進入人的眼睛引起人的眼部疾患。
成蟲細長,在人眼結膜囊內時呈白色半透明,取出后經固定為乳白色(圖1)。體表角皮具微細橫紋,橫紋邊緣銳利呈鋸齒形。頭端鈍圓,無唇,有角質口囊(圖2~3)。本文中兩條雌蟲分別為16.0 mm×0.6 mm,18.0 mm×0.6 mm。兩條雄蟲分別為8.0 mm×0.4 mm,8.5 mm×0.3 mm,尾端向腹面彎曲。
圖1 結膜吸吮線蟲成蟲Fig.1 Adult worm of T.callipaeda
圖2 雌性結膜吸吮線蟲成蟲尾部及頭部(40倍)Fig.2 Head and tail of female T.callipaeda(40×)
圖3 雄性結膜吸吮線蟲成蟲尾部及頭部(40倍)Fig.3 Head and tail of male of T.callipaeda(40×)
臨床癥狀和體征與寄生蟲體數量有關外,還與寄生眼內的部位以及個人反應性有關,輕者無明顯癥狀,如同沙子存在眼內有異物感,重者有眼部不適、流淚、眼痛、結膜充血、分泌物增多、蟲爬感等癥狀,嬰幼兒不敢睜眼,有手抓眼的動作,常能在患兒眼內見到線蟲爬動,有時可取出蟲體。一般以單側眼感染常見(朱權和趙緒,1983)。本文第1、3位患者出現眼中異物感強烈、疼痛伴隨結膜充血的臨床體征,第2位患者出現眼部癢澀、分泌物增多、蟲爬感強烈的癥狀。
主要是病原學診斷,仔細檢查患者眼部發(fā)現蟲體,用鑷子或棉簽從患處取出蟲體,在光鏡下進行蟲種鑒定,即可確診。同時詢問患者工作、生活環(huán)境中有無與狗、貓及蠅類等動物密切接觸史有助于診斷。
主要治療方法是去除蟲體,對癥治療,癥狀多能很快消失。若蟲體不易取出時可用一滴0.5%~2%可卡因滴眼刺激蟲體爬出,用眼科鑷子或濕棉簽將其取出,然后滴入抗生素眼藥水或涂抗生素眼藥膏以防繼發(fā)感染。如果蟲體鉆進眼前房或玻璃體內、視網膜上的病例,則需手術取出,以達治愈(朱新民,1995)。由于本蟲??捎卸鄺l寄生,一次不易取盡,須定期復查,多次取蟲直至治愈。
攜帶結膜吸吮線蟲的犬、貓等動物是主要傳染源,岡田繞眼果蠅是主要傳播媒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盡量避免與動物及昆蟲有密切接觸。同時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尤其對爛果類垃圾要及時處理,消除該種果蠅的孳生地,減少其果蠅密度,對降低感染有一定作用。加強健康教育,搞好個人衛(wèi)生,特別是幼兒,在吃過奶或水果后,及時清洗面部沾染的奶汁、果汁等,減少果蠅舐吸眼部,有助預防感染。農村居民尤其是幼兒不要在室外睡覺,避免媒介果蠅舐吸眼部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