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愛萍 張海林 邢麗 劉香玉
糖尿病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腦梗死并發(fā)率[1]。也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使腦梗死患者的危險情況增加2~3倍。糖尿病增加腦梗死的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代謝紊亂[2],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糖類物質(zhì)和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管腔狹窄,一旦血液黏度增加,毛細血管極易發(fā)生堵塞和聚集。腦梗死發(fā)生的初期,由于梗死區(qū)域周圍尚存在正常神經(jīng)元,可改善代謝,恢復血流,因此單純性腦梗死危險性低于非糖尿病腦梗死。腦梗死治療途徑,包括溶栓和保護神經(jīng)元,治療時間取決于治療時間窗。發(fā)病時間為72 h之內(nèi)患者通常采用纖溶酶治療。纖溶酶是由蛇毒中提取的一種單鏈含鋅蛋白水解酶,可特異性親和血栓中纖維蛋白,通過降解溶解血栓,并抑制血栓再次形成[3]。纖溶酶具有較長的半衰期,因此藥物可以及時達到血栓部位,促進纖溶酶原活化,同時可避免并發(fā)出血的可能。本研究選取的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比較2組患者使用纖溶酶后的溶栓和臨床治療效果,分析纖溶酶對纖維蛋白原和血脂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唐山市豐南區(qū)醫(yī)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集的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40例和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40例。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63.7歲。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歲35.9歲。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jù)1999年WHO制定的診斷標準[4],空腹血糖≥7.0 mmol/L,或血漿血糖≥11.1 mmol/L,排除應激性高血糖患者。腦梗死診斷依據(jù)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發(fā)病時間≤72 h,出現(xiàn)眩暈、肢體癱瘓、麻木、大小便失禁、發(fā)音不清等癥狀中至少一項,顱腦CT顯示未見顱內(nèi)出血,治療前 SBP≤180 mm Hg,DBP≤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并經(jīng)CT或MRI確診。入選患者排除嚴重心肝肺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纖溶酶過敏患者以及入選前使用過溶栓或抗凝藥物患者。2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發(fā)病時間、發(fā)病情況以及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非糖尿性腦梗死組患者給予注射用纖溶酶(北京賽升藥業(yè))200 U,溶于500 ml 0.9%氯化鈉溶液,1次/d,連續(xù)2周。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在纖溶酶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口服雙胍類、磺脲類降糖藥,根據(jù)患者血糖情況可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 mmol/L,同時給予腦保護劑控制腦水腫,維持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給藥期間記錄患者臨床癥狀變化和不良反應,測定2組患者治療前后纖維蛋白原和血脂。
1.3 檢測方法 纖維蛋白原測定采用 STA分析儀,選用STA-Fibrinogen試劑盒,采用Clauss凝固法測定。血脂測定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四川邁克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分別測定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血糖。
1.4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依據(jù)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對腦卒中臨床工作的建議》中,腦卒中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評定[5]?;救?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1分以上且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8~20分。無變化、惡化、死亡: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不足8分或增加9分以上,以致死亡??傆行?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
1.5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guān)性采用秩相關(guā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2組患者治療后評分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糖尿病性腦梗死組患者治療后評分顯著低于非糖尿病性腦梗死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2.2 2組患者后纖維蛋白原變化 2組患者治療后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下降(P<0.05),但2組治療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2組患者纖維蛋白原變化n=40,g/L,±s
表22組患者纖維蛋白原變化n=40,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糖尿病性腦梗死組 3.7 ±0.9 1.2 ±0.8*非糖尿病性腦梗死組 3.2 ±0.5 1.5 ±1.0*
2.3 2組患者后血糖和血脂變化 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治療前后無顯著變化(P>0.05),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血糖治療前后變化顯著,2組患者治療后血脂也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 <0.05)。見表3。
表32組患者血糖和血脂變化n=40,mmol/L,±s
表32組患者血糖和血脂變化n=40,mmol/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血糖 總膽固醇組別三酰甘油治療前 治療后糖尿病性腦梗死組 13.9 ±2.1 7.4 ±2.3* 12.6 ±1.3 3.9 ±1.9* 3.5 ±0.6 1.2 ±0.3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非糖尿病性腦梗死組 6.3 ±1.8 6.5 ±1.1 11.8 ±1.4 3.5 ±1.5* 3.2 ±0.8 1.3 ±0.5*
2.4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糖尿病性腦梗死組總有效率為87.5%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腦梗死組的72.5%(P <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40,例(%)
糖尿病是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可控制因素。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中,出現(xiàn)腔隙性腦梗死比較較大,其中患者意識降低、充血性心臟以及心房纖顫是增加糖尿病性腦梗死的病死率的主要因素。
通常臨床上針對溶栓和保護神經(jīng)元進行腦梗死治療策略,治療時間在發(fā)病72 h之內(nèi)。多數(shù)學者認為脂類代謝與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6]。因此臨床對于治療糖尿病性腦梗死需考慮控制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標。纖溶酶是一種蛋白水解酶,可直接特異性降解纖維蛋白,抑制血栓形成。本研究采用纖溶酶治療糖尿病性與非糖尿病性腦梗死,分析臨床效果以及對血纖維蛋白原和血脂的影響。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血脂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5),可見血脂代謝紊亂是重要危險因素。機體在氧化應激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促進脂質(zhì)過氧化物的積聚,可誘導內(nèi)皮細胞損傷,進而逐步形成動脈壁的粥樣斑塊。因此阻斷血脂的升高對于治療腦梗死非常必要。本研究結(jié)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纖溶酶降低血纖維蛋白原和血脂的表達,但是在非糖尿病性和糖尿病性腦梗死患者中,治療后的血纖維蛋白原和血脂之間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從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看,糖尿病性腦梗死組總有效率達87.5%,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腦梗死組(P<0.05)。因此,纖溶酶能降低纖維蛋白原、改善血脂代謝,對糖尿病性腦梗死治療效果優(yōu)于非糖尿病性腦梗死,值得臨床推廣。
1 潘家琦.血栓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和防治研究.中國處方藥,2004,5:38.
2 李鳳君.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危險因素分析.河北醫(yī)藥,2011,33:2955-2956.
3 王成章,王勝,吳平,等.纖溶酶聯(lián)合血塞通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當代醫(yī)學,2011,17:58-59.
4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379.
5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 (1995).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381-383.
6 李鳳山,王振海,刁士元.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和C反應蛋白水平的改變及其與病情和預后的關(guān)系.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8,2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