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英
摘 要:群眾文化輔導的原則,是輔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根據(jù)輔導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而確定,是各種輔導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也是衡量輔導質量和輔導效果的重要依據(jù)。輔導的內容是由輔導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決定的。
關鍵詞:群眾文化;輔導;原則
群眾文化輔導的原則,是輔導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和概括。它作為正確處理輔導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規(guī)則,貫串于各類輔導的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為輔導工作根據(jù)社會一定的需求,對輔導對象身心進行教育和影響。輔導作為一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實踐,必須確立明確的輔導任務。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種輔導活動的方向,并予以正確地實施。
一、群眾文化輔導的教育性原則
群眾文化輔導的教育性原則,是思想性和娛樂性的高度統(tǒng)一。應根據(jù)不同的輔導內容,正確處理好思想教育和文化娛樂的關系,做到教中有樂,樂中有教。在輔導過程中,首先,要提高輔導對象的思想覺悟。培養(yǎng)他們熱愛文化藝術,熱愛科學技術的熱情。其次,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思想覺悟的提高,世界觀的建立,文化知識的傳播,藝術活動的開展等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做基礎。
在開展藝術審美和文化娛樂的輔導中,應以娛樂為主,讓輔導對象在娛樂中得到教育,如果離開了樂,教也很難達到目的。如果娛樂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輔導對象在健康高雅的娛樂活動熏陶下發(fā)生變化,這種教育往往是牢固的。娛樂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潛移默化、寓教于樂,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有理想和有道德的人。在開展科技知識的輔導中,應以教為主,以樂為輔。首先,參加這個輔導內容的輔導對象是以學習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能為目的的。這種輔導也是傳播知識,講求科學,破除迷信等為主要內容的。以樂為輔,就是要對輔導對象進行啟迪引導,形成熱烈輕松的氛圍。讓他們在愉悅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要正確處理好群眾文化輔導中的教與樂的關系,在教育性和娛樂性發(fā)生矛盾時,應首先考慮教育性,防止不利于社會和輔導對象身心健康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二、群眾文化輔導的實踐性原則
群眾文化輔導,不是單純的對文化知識、藝術技能的傳播。同時,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使輔導對象把已學到的東西進行反復的操作和鞏固。逐步形成他們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才能。這種實踐不是一次二次,而是一個不斷反復的實踐過程。實踐性原則的提出,主要是強調在輔導實踐中對輔導對象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輔導者把傳播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培養(yǎng)輔導對象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能力。
群眾文化的輔導有速成性、實用性等特點。輔導對象前來接受輔導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往往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是從缺什么補什么的角度來選擇內容。還有的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發(fā)展藝術能力,為滿足自己生理與心理的需要而參加輔導的。對于這樣的輔導對象,由于學習動機和學習時間的制約,輔導者要考慮在有限的時間里采用簡明扼要的方法,速成普及,可以采取學以致用,急用先學的辦法,提高輔導對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輔導中貫徹實踐性原則,必須要從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出發(fā),更多地引導他們動口、動手,通過反復訓練和操作形成文化技能和才能。要從輔導對象的實際出發(fā),聯(lián)系輔導對象已有的知識、能力、興趣和專長等實際,制定有針對性的輔導內容。要從輔導者提高輔導水平的實際出發(fā),為了提高輔導質量,輔導者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從理論到實踐,從講解到示范,從形式到方法,都要讓輔導對象滿意。
三、群眾文化輔導的審美性原則
群眾文化輔導的審美性原則,就是輔導者在輔導過程中要重視對輔導對象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輔導者應該精心地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審美客體,如各門類藝術生產出來的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視聽藝術、有語言藝術、有造型藝術、有線條藝術、有色彩藝術等,適合廣大輔導對象的需求和趣味。通過輔導,使輔導對象在藝術享受中、愉悅中得到性情的陶冶。也可以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啟發(fā)輔導對象對美的發(fā)現(xiàn)。如大江、大河,小橋流水,高樓大廈,花園草坪等,讓審美情景所具有的豐富多彩的審美因素給輔導對象以美的哺育,從而更有利于輔導對象的文化心理和行為的不斷完善。
在實施輔導中,輔導者對充分發(fā)揮審美的感情作用要先行一步,進入審美角色,只有將自己的感情深入到輔導內容所要體現(xiàn)的審美角色之中,才能在輔導中產生審美情感,喚起輔導對象的情感。另外,要創(chuàng)設適合輔導對象學習的審美情境。審美情感的產生與情境密切相關。所謂“睹物思人”,“見景生情”就是這個道理。這“物”與“景”就是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讓輔導對象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觸發(fā)他們的審美想象。在輔導中,直觀性輔導也非常有優(yōu)勢。因為它充分利用輔導對象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去獲得美的形象,使他們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提高觀察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各種辦法的輔導,培養(yǎng)輔導對象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輔導的根本目的。要創(chuàng)造美,不但要對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素質培養(yǎng)以外,還要鍛煉輔導對象對美的形式的駕馭能力,能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標志。
四、群眾文化輔導的區(qū)別性原則
輔導過程是幫助輔導對象把文化心理需求轉變?yōu)槲幕袨榈幕顒?,從輔導對象的構成看,輔導對象是廣泛的,多層次的。由于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的不同,因此,對輔導內容和輔導方式的選擇上是有差異的。區(qū)別性原則,指的就是輔導者在輔導中,對輔導內容、形式、方法的選擇上,都必須從輔導對象的實際出發(fā),既要提出統(tǒng)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使每一個輔導對象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在貫徹區(qū)別性原則時,要求輔導者對即將實施的輔導地區(qū)進行調查和了解,摸清當?shù)厝嗣袢罕姷男枨蠛臀幕顒拥奶攸c,認真研究后,來確定輔導的內容和形式。在此基礎上,還要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是了解輔導對象的文化程度、藝術素質、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由于群眾文化的廣泛性,參與文化活動的輔導對象的接受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存在著差異,有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輔導者要正確對待這種現(xiàn)象。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所長,在輔導方法上一定要做到區(qū)別對待,做到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一般輔導與特別輔導相結合,課內輔導與課外輔導相結合。抓好中間,兼顧兩頭,全面提高輔導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慶榮. 論工人文化宮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作用[J]. 企業(yè)家天地. 2011(02)
[2] 李艷紅. 論群眾文化與新農村建設[J]. 學理論. 2009(21)
[3] 艾榮云.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展群眾文化[J]. 科學大眾. 2008(02)
[4] 周秀俠. 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 科學大眾. 2008(04)
[5] 陳立旭. 以全新理念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于浙江實踐經(jīng)驗的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 2008(09)
[6] 劉樹梅. 淺談群眾文化的和諧意義[J]. 實踐.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