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臣
摘 要:信息化建設的浪潮及電子政務的大力推進,加快了我國文化事業(yè)單位網站的建設步伐。目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文化館(群眾藝術館)中,以館名為關鍵詞通過百度搜索,并能在前20項搜索結果中找到該館網站的有11個,占80%。由此可見,全國群眾文化網站建設已有相當規(guī)模,依托現有的群眾文化網站平臺,基本能實現網絡群眾文化的初步建設。但我們內蒙古自治區(qū)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盟市級及盟市級以下的群文化眾藝術網站建設還很滯后。
關鍵詞:群眾文化;網站;建設
一、網絡群眾文化建設,關鍵在信息及時公開
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前提之一,就是及時獲取群眾文化信息。作為活動信息的發(fā)源地,各地群眾文化機構、群眾文化活動陣地本身就是一個宣傳平臺,來此活動的群眾把即將開展的群眾文化信息通過口耳相傳的途徑傳播開去,或群眾文化活動便參與進去;逢有大型活動時,才會在報刊、電視上見到文化活動信息的身影。除了依托現有的電視、報刊媒體(當然得有較大的資金投入),群眾文化網站無疑成為群眾文化良好的宣傳平臺。但目前群眾文化網站大多建成后便少有人問津,造成如此結果原因諸多,最重要的恐怕是信息未能及時更新。打開網站,出現在眼前的最新信息居然是幾個月前的信息,不能及時獲取有效信息,自然就流失了來訪群眾。
網站信息及時公開,不僅是將即將舉辦的文化活動公之于眾,方便群眾參與活動,更是展示群眾文化機構為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水平、創(chuàng)建文明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如果能把工作信息多做提煉和歸納,置于網上讓社會共享,既給市民了解群眾文化單位多些方便,也能提升群眾文化部門的親民形象。
群眾文化網站信息公開,應形成系統(tǒng)的群眾文化信息發(fā)布平臺,以所在單位為核心,將上下級、平級單位群眾文化信息整理發(fā)布,向群眾展示更為廣闊的群眾文化資源。如杭州在一定區(qū)域內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集約一體化運行,以杭州群眾文化網為平臺,整合全市群眾文化、公共文化信息資源,一“網”打盡全市群文資源,為群眾查詢參與群眾文化信息提供了便利。不僅能知曉省、市級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信息,也能方便查詢到家門口社區(qū)的文化活動,必將為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的條件。
網站信息的及時公開,還應具有原創(chuàng)性。目前各群眾文化網站基本很少設置專職文字采編,網站信息多采用其它媒體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報道,簡單地復制、粘貼,不具備原創(chuàng)性,在相當的程度上也影響了網民群眾對文化網站的訪問。擁有原創(chuàng)內容,不僅被群眾認可為權威信息發(fā)布平臺,更能吸引其它大型網站轉載,近一步提高群眾文化網站的影響力。
二、網絡群眾文化建設,重在群眾參與
良好的信息傳遞功能,將有意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最大程度地聚集了起來,但這決不是群眾文化網站的唯一功能。受工作、學習等諸多因素影響,能親身參與文化活動的群眾畢竟只是一部分,群眾文化網站應當把不具備親身參與文化活動的群眾也爭取過來,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無處不在、全社會覆蓋、日益壯大的自身優(yōu)勢。
設置互動交流類欄目,加強與公眾的溝通?!邦I導信箱”、“民意征集”、“在線調查”和“公眾論壇”等欄目的開設,不僅能吸引大量用戶訪問網站,更能清楚了解群眾所需,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質量。
提供良好的交流途徑,僅是互動的初級階段,真正的互動,應讓群眾參與網絡群眾文化中。成都市文化館在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服務的同時,也努力拓展新形勢下文化服務的新空間。
為慶祝建國60周年,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市城鄉(xiāng)發(fā)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都市文化館策劃并實施了“成都市首屆‘成都風·城鄉(xiāng)新貌群眾美術、書法、攝影大賽”。半個月時間里,通過網絡平臺征集到了來自成都社會各界、各行各業(yè)的市民創(chuàng)作的逾百件作品;網上展出的兩個月時間里,作品展吸引了上萬人次的訪問量。2009年11月,舉辦了以探尋成都市基層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為主題的網上研討會。研討會收到了成都基層文化戰(zhàn)斗一線的調研文章、學術論文50余篇,圍繞“建好、用好、管好基層文化陣地,破解經費保障、設施建設、人員隊伍、管理機制、功能發(fā)揮等難題,進一步統(tǒng)籌推進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發(fā)展”這一系列主題,提出了諸多的新思路、新方法,向全國傳達了成都市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文化建設所做的不懈努力、展示了業(yè)已取得的喜人成績;面臨的困難和提出的問題,也引起了群文戰(zhàn)線的廣泛思考和討論。在不到10天的時間里,吸引了重慶、深圳、昆明、沈陽、湖北等全國各地近6000人次的訪問,留下了各類寶貴意見和建議200余條。
北京市群眾藝術館在自己網站“眾藝網”上舉辦的“魅力家園——北京市民網絡攝影大賽”、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在網絡上開展的長三角民族歌手大賽網絡直播等活動都為網絡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討。
三、網絡群眾文化建設,應突出地方特色
群眾文化網站作為窗口展示平臺,應當為非本地網民介紹本地風土人情、展示獨特文化資源,以傳播地方特色文化為己任,為研究、熱愛地方文化的群眾提供網絡研討平臺;應當展示多樣性的群眾文化,為群眾文化繁榮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
如浙江省群眾藝術館“尋找最美麗的歌聲——2009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民歌網絡評選”將浙江民歌展示在了全國網民群眾面前,弘揚浙江地域民歌文化,通過網絡互動,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并參與對本土民歌文化的認知和認同,讓民歌作為區(qū)域性經濟發(fā)展的傳播媒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深圳市文化館網站深圳群文網著力打造深圳群眾文化演出點播平臺,大量的音視頻文件,直觀展示了深圳群眾文化事業(yè)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群眾文化服務內容建設方面富有特色。
四、網絡群眾文化建設,應重視手機網站建設
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手機在人們獲取信息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方便地把人們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并且能夠極為快捷地傳播信息。報紙雖然攜帶方便,但是傳播信息并不快捷;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能夠快捷地傳播信息,但是其載體攜帶起來不太方便。在等車時、在電梯里、在飛機場、在地鐵上、在火車上,人們在這些零碎時間里都習慣利用手機來獲取信息,手機上網正成為人們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總之,建設與發(fā)展網絡群眾文化,順應了時勢需求;建設與發(fā)展網絡群眾文化,使群眾文化與時俱進,是對傳統(tǒng)群眾文化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舉辦網絡群眾文化活動,努力把互聯(lián)網建設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才能讓廣大群眾擁有積極健康的網上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