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田?邱俊華
摘 要:高校作為國家的“人才制造廠”,其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不言而喻??梢院敛豢鋸埖闹v,高校教育質量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而現(xiàn)實中,高校的逃課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已不僅是某一個學校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一個社會問題。當我們在不斷譴責這種行為的時候,更該思考逃課在現(xiàn)有情況下的“存在合理性”。本文將從博弈論的視角出發(fā),試圖分析逃課的根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逃課;博弈論;對策
一、前言
在大學校園里,曠課成為了大學生的“必修課”。據不完全統(tǒng)計,沒逃過課的人幾乎為零。在大學里,基礎課逃課率一般在25%以上,專業(yè)課的逃課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學、中國革命史等公共課到課率僅有50%左右[1]。逃課率如此之高,必然有著深層次原因,我們不能過于籠統(tǒng)的簡單評判,并盲目采取措施。目前,一般認為;學生逃課的原因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大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包括責任感不強、控制力差、態(tài)度不端正、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等;客觀原因包括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學校管理、學分制度和考試制度、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及教學水平等[2]。既然造成逃課的原因,如此之多。那么,逃課的行為理性么?我們又怎么能夠分清本末,找出問題癥結并實施真正合理有有效的措施呢?本文,便是基于這樣的思索,試圖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fā),建立一個“點名與逃課”師生模型,并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二、博弈論的簡述
說起博弈論,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提起博弈論經典案例囚徒困境,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緝热轂椋河袃蓚€囚徒(甲和乙)二人行竊時被捕,警察分別對二人單獨審訊:可能出現(xiàn)四種情況:甲坦白(8年)乙坦白(8年);甲坦白(0年)乙不坦白(10年);甲不坦白(10年)乙坦白(0年);甲不坦白(1年)乙不坦白(1年)(具體分布如表一)。不加分析的看表格,我們會誤以為甲與乙會選擇抵賴,但是博弈論分析結果;甲乙均選擇坦白。正如,大學生上課一般,我們總認為;老師不點名,學生不逃課應該是理想狀態(tài),但實際上這種狀態(tài)卻往往難以達到。博弈論,便是研究的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沖突下的最優(yōu)選擇問題。
三、師生博弈靜態(tài)模型
現(xiàn)實的復雜性,讓我們不可能去考慮所有問題。模型的構建,需要一定的假設。首先,我們做出幾個符合現(xiàn)實的假設;①學生是理性的,他根據自己效用與損失的權衡做出最優(yōu)選擇;②老師點名的決策是在課前決定的,即老師的決策不受學生出勤率影響。③老師和學生雖然關系親密無間,但是對于上課問題,二者存在利益沖突(學生有逃課的可能,無疑浪費老師的勞動成果;老師有點名的趨向,無疑對學生產生影響)。如此以來,老師決定點名之前,不知道學生來與否;學生決定逃課之前,不知道老師點名與否,老師學生之間的博弈也就建立了。
在這場博弈之中,老師有兩種純策略選擇點名或是不點名;學生也有逃課還是上課的選擇。下面就是對老師和學生在這場博弈中各種策略的效用進行分析。對學生來說,上課的效用設為Y; 逃課的效用設為X; 學生逃課,點名產生的效用設為—B(現(xiàn)實中,學生曠課被抓,會有一定的處罰措施,而點名對上課的學生基本沒有利益所得);對教師而言,學生的上課給帶來效用設為A(相反,學生曠課,其效用值則為—A);對二者共而言,點名浪費上課與學習時間,給二者帶來負效應設為—C。接下來,由于二者都有兩種純策略,那么共有(老師點名,學生上課)、(老師不點名,學生上課)、(老師點名,學生逃課)、(老師不點名,學生逃課)四種策略組合。接下來根據上述效用值設定,求出各種組合的效用值。如;(學生逃課,老師點名)老師獲得效用為學生沒來上課的—A,點名成本—C,對學生沒來上課的處罰的同時,會對老師心里帶來些撫慰,其效用值為B;對學生而言,逃課的效用值為X,被點名的處罰為—B。其它,以此類推,具體見
表二。
在這里,設老師點名的概率為p,學生逃課的概率為q。那么,老師選擇點名(p=1)和不點名(p=0)的收益分別為:
點名;U(1,q)=(-A-C+B)×q+(A-C) ×(1-q);不點名;U(0,q)=(-A) ×q+A ×(1-q)
根據帕累托標準:令U(1,q)=U(0,q),化簡得:Q*B-C=0,解得逃課的均衡概率為;q=C/B。同理可得,點名的均衡概率;P=(X+B-Y)/(2B-C)
四、師生博弈動態(tài)模型
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我們先根據實際情況,對所設的效用進行賦值,然后再進行動態(tài)分析。對于一名真正的曠課學生,其內在的損失當然大于收益 ;不妨設X=5,Y=6。點名的成本設為C=1;學生上課給老師帶來的收益設為A=2,曠課的處罰設為B=4。
帶入上部分公式可得:
逃課率q=C/B=1/4(這與前言資料所給的20%左右的逃課率數(shù)據基本相符,佐證了賦值的意義性);點名率 P=(X+B-Y)/(2B-C)=3/7。另一方面;我們觀察表三,可以看出(不點名,上課)的策略組合應該是最有效的,但是現(xiàn)實中我,往往出現(xiàn)如囚徒困境般的狀況,(點名,上課)的情況卻大量存在。如何有效地走出這個困境那?
接下來,我們利用賦值后的模型進行博弈論動態(tài)分析。我們知道,任何一門大學課程,有幾十甚至更多課時。那么,實際情況下,師生博弈不是一次完成的,點名與上課的博弈往往要進行很多次。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在滿足上述假設的情況下,進一步進行了合理的假設;㈠由于一門課程基本課時數(shù)都在三十節(jié)以上,那么我們假設師生博弈是無限次進行的。當然,下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假設是不影響結果的。㈡老師是一位十分嚴厲的老師以及學生們有所耳聞,即二者信息對稱,且采取了“冷酷戰(zhàn)略”(grim strategy:即開始不點名,一旦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逃課,便會在以后的每節(jié)課上都點名)。其次,引入一個時間貼現(xiàn)因子σ(大小代表參與人的耐心;且σ<1)。
開始,老師不點名,試圖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試圖達到(不點名,上課)的均衡。
下面出現(xiàn)兩種情況:
Ⅰ.學生雖然知道老師嚴厲,可能點名,但是存在僥幸心理,或者不相信老師的嚴厲,開始便會選擇逃課。此時老師采取了觸發(fā)策略,以后每節(jié)課都點名??v然,逃課對學生效用再大,老師連續(xù)的點名的懲罰,也會學生相信老師的冷酷策略,不敢逃課。而且處罰的累計使得逃課成本加大,遠遠大于逃課帶來的效用,作為理性人,學生也會選擇不去逃課。事實上,現(xiàn)實情況下,每個高校對曠課有著明確規(guī)定。例如,東北大學規(guī)定曠課三節(jié)以上,學生成績就為零了。如此以來,如果一個理性的學生抓住三次逃課,就不會逃課了。此處,我們先假設,學生第二次就相信了老師的冷酷策略,回來上課。
此時;學生的效用值之和為;U1= 9+5 σ +5 σ^2 +······
Ⅱ.學生相信老師的嚴厲,不敢逃課,便每次都來上課。
此時;學生的效用值之和為;U2= 6+6 σ +6 σ^2 +······
若;U2>U1 ;學生相信老師的嚴厲,便不會逃課。此時;9+(5σ)/(1-σ) <6/(1-σ) 即σ>3/4.
σ>3/4說明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且老師采取冷酷策略,那么,就有可能達到(不點名,上課)理想狀態(tài)。老師和學生為了自身利益,不管情愿與否,只要老師有足夠的內心,二者會達到理想狀態(tài)。
此外兩點說明:ⅰσ之所以表示耐心,可以如此理解,σ表示支付,σ越大認為現(xiàn)在的效用和以后某個階段效用越接近,耐心也就意味著越大。ⅱ雖然課時不是無限多,但是當課時大于30的時候,σ^30接近于0,對結果毫無影響。
五、結論分析與對策制定
(一)一方面,加大對學生逃課的處罰力度,提高逃課成本;另一方面,降低教師的點名成本。通過靜態(tài)博弈論分析,我們知道學生的逃課概率為q=C/B,其大小取決于處罰力度和點名成本?,F(xiàn)實情況下,學校對逃課的處罰力度很小。比如,很多課程,都設有考核成績,一百分的成績,考核成績往往只有十分。可想而知,一次逃課對學生的處罰力度才有多大?這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根本不關痛癢,逃課似乎成為了更加“理性的選擇”。因此,學校必須制定合理并規(guī)范的逃課處罰措施,提高B的值,才能降低逃課率。另外,老師點名成本太高,也是造成逃課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且看公共課的逃課率為什么會達到近50%,一堂課有幾百人,一節(jié)課僅有幾十分鐘,點名耗費的時間成本無疑很大?這使得很多時候,老師根本無法點名。此外,高校一般制訂了學生打分制度,而逃課學生不喜歡經常點名的老師,這無形中對老師點名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增加了點名成本。對于,有些課程人數(shù)比較多,我們可以固定學生位置,這樣哪個位置沒有人,老師一目了然,加大了逃課風險,降低了點名成本。對于,老師的評分制度,我們能否建立一個更加合理的考評機制。比如,只是隨機抽取一部分學生點名,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老師的點名風險。
(二) 提高老師的教課水平,增加課程吸引力。通過靜態(tài)博弈論分析,我們知道老師點名概率為;P=(X+B-Y)/(2B-C)。當點名概率越大時,那么小于P的空間也就越大,學生選擇逃課的概率空間也就越大。假設 B、X、C一定,那么提高Y,可以降低P,從而降低逃課率。現(xiàn)實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課逃課率很高,另一些卻很少。這種現(xiàn)象很大部分原因,源自一些老師的講課過于枯燥無趣,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老師的趣味性。一方面,學??梢岳眉倨趯蠋熯M行培訓,請一些講課好的老師進行示范指導。另一方面,老師可以增加一些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師生互動等,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三)保證上課的嚴肅性,樹立老師的威嚴。通過動態(tài)師生博弈,我們知道,當一位老師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定的威嚴,且堅持對學生嚴格管理,那么學生逃課的現(xiàn)象會降低甚至避免?,F(xiàn)實中,一部分老師為了和同學處好關系,往往選擇不點名,或者很少點名,這使得很多學生選擇逃課。而一部分嚴厲老師的課堂上,卻很少出現(xiàn)逃課現(xiàn)象。當一個老師,通過采取“冷酷策略”,樹立了一定的威嚴,那么作為理性的學生為避免利益損失,往往會選擇上課。因此,高校應該加強老師的培訓,提高老師的職業(yè)道德,保證上課的嚴肅性。
六、總結
大學逃課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且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學生自身、高校體制、教師素質等一系列方面。因此,解決他的方法,絕不會僅有以上幾種方案。本文僅從博弈論的角度尋求逃課的解決方案,為問題的解決尋求一種新的可得思路。我們必須全面分析學生本身特點,對學校、社會、家庭各個相關影響環(huán)節(jié)加以改進以及學生自身努力,如此才能徹底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
參考文獻
[1]轉引 吳魯平著《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轉引 程芳玲、楊百勤.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4,4:41-42.)
[3]轉引 景莉 博弈論視野下的高校學生逃課行為分析與對策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教學研究,2009,6
作者簡介
劉華田(1990—),男,籍貫:山東省棗莊市,學校:東北大學,學歷:本科 ,專業(yè):經濟學。
邱俊華(1990—),男,籍貫:廣西北海,學校:東北大學,學歷:本科,專業(y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