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否定標記“不”的句法釋讀

      2013-11-04 03:31:15河南大學(xué)
      外文研究 2013年3期
      關(guān)鍵詞:中心語修飾語補語

      河南大學(xué)

      莊會彬

      漢語否定標記“不”的句法釋讀

      河南大學(xué)

      莊會彬

      本文采納Pollock(1989)的“NegP假說”,提出漢語的句法否定是一個中心語(head)為空的功能范疇否定短語(NegP),否定標記“不”位于否定短語的標記語位置(Spec, NegP),其補語由體短語(AspP)或助動詞短語(AUXP)充當。由于否定短語的中心語為空,其補語的中心語無法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如此一來就解釋了關(guān)于漢語否定的兩個事實:“不”不能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不”與“V-得”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

      “不”;恰當中心語管轄;體標記;V-得;沒

      1.概說

      否定是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法研究的重點。Zanuttini(2001: 511)稱之為 “理解語法的核心”。然而,傳統(tǒng)語法學(xué)家對于否定的研究無論是在規(guī)定性還是描述性方面,都缺乏恰當?shù)慕忉?。?0世紀50年代Chomsky推出生成語法以來,特別是Pollock(1989)提出“NegP假說”之后,語言學(xué)家們紛紛把注意力從對單一語言否定的描述轉(zhuǎn)向了跨語言的解釋,一時間掀起了否定研究的熱潮。

      漢語的否定以其獨有的特點吸引了許多語言學(xué)家的關(guān)注。王士元先生1965年發(fā)表的《普通話中的兩個體標記》(Wang 1965)一文應(yīng)為漢語否定研究之濫觴。20年后,黃正德(Huang 1988)的“黏合說”問世,又一次引起了語法學(xué)界對漢語否定的關(guān)注。1989年,Pollock提出“NegP假說”,給否定研究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此后有Cheng & Li(1991)、Chiu(1993)、Xu(1997)、Hsieh(2001)、Hsiao(2002)等嘗試將這一思想應(yīng)用到漢語否定研究之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然,也有學(xué)者對“NegP假說”能否用于解釋漢語否定的特點提出了質(zhì)疑。如李梅(2007)便否認NegP可用于漢語,并提出“B原則”及“M原則”,利用漢語否定標記的體特征來解釋漢語否定的特點。此外,還有一些學(xué)者在黃正德先生研究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如Ernst(1995)、李寶倫、潘海華(199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在生成語法的框架內(nèi)研究漢語否定。本文認為“NegP假說”可用于漢語否定的研究,但與前人不同的是,本文認為漢語否定標記“不”位于否定短語的指示語位置(Spec,NegP),而不是其中心語的位置。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將通過“恰當中心語管轄”(proper head government)來解釋漢語否定的一些特點。

      2.漢語否定的特點及前人的研究

      以往研究漢語否定的文獻大都談到了漢語否定標記“不”的兩個語言事實:(i)“不”不能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ii)“不”與“V-得”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如下例:

      (1) a.我吃了木瓜。

      b.我不吃木瓜。

      c. *我不吃了木瓜。

      d. 我沒有吃木瓜。 (Ernst 1995)

      (2) a. 他們跑得不快。

      b. *他們不跑得快。(Huang 1988)

      對于“不”的這兩個分布特點,以往文獻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Wang (1965)、Huang(1988)、Cheng & Li(1991)、Chiu(1993)、Ernst(1995)、李寶倫、潘海華(1999)、李梅(2007)等。下面我們對他們的研究做一簡要回顧。

      Wang(1965) 認為,體標記“了”是“有”的一種變體,在肯定句中“有”通過詞綴跳躍移到動詞后,變成“了”;在否定句中,“不”則變成“沒”與“有”結(jié)合。王先生的方案很好地解釋了“不”的第一個事實,即“不”不能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但卻未能解釋“不”的第二個事實,即“不”與動補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

      Huang(1988) 提出了“原則P”以解釋這兩個事實:

      原則P:否定詞素“不”會與最鄰接它的V0成分組成一個新成分。

      即“不”作為黏合類成分,必須與其鄰接的動詞黏合。而“不”的黏合會變成對事件的否定,故語義上不能與完成體“了”及表示方式的修飾語連用。幾年后,Ernst(1995)對這一理論做出了修正,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分析。但有別于Huang,他認為“不”需與鄰接的詞黏合,但該詞不一定是動詞。對于上述兩個事實,他解釋如下:(i)“不”只能用于非受限類情狀,但完成體“了”卻要求一個受限類情狀,因此兩者不相容;(ii) 動補結(jié)構(gòu)中的修飾語來源于動詞前的定語,移動后所留下的語跡阻礙了“不”黏合到鄰接的詞上。李寶倫、潘海華(1999)則對Huang與Ernst的“黏合說”提出了批評和質(zhì)疑,因為有語料表明,“不”可以與完成體“了”及表方式的修飾語共現(xiàn)。李寶倫、潘海華進而提出“不”是對焦點敏感的算子(operator),假如句中存在焦點,“不”會直接否定該焦點成分,否則,被否定成分是鄰接“不”的詞。

      Cheng & Li(1991)與Chiu(1993)則用“NegP假說”來解釋漢語的兩個事實。他們假定“不”位于NegP的中心語位置,利用否定中心語的“阻礙作用”來解釋為什么“了”不能與“不”共現(xiàn)。但是,這種解釋也存在諸多缺點,因此在后來的文獻中受到批評(參見Ernst 1995;李梅 2007等)。

      李梅(2007)另辟蹊徑,提出“不”對體有選擇性,進而提出“B原則”與“M原則”以解釋上述兩個語言事實。盡管李梅做得非常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參見張培翠、莊會彬2013)。

      總之,上述各個研究都在其各自的歷史時期及時地運用最新的理論及成果探討漢語否定現(xiàn)象,使得我們對否定的認識不斷深入。生成語法從建立伊始,就一直處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之中。近些年來,否定研究更是不斷有人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此,鑒于新的理論發(fā)展,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以往的研究,并嘗試做出新的解釋。

      3.否定標記“不”的位置及體降落

      本文認為,漢語的句法否定是一個中心語為空(null)的功能范疇NegP,否定標記“不”位于其指定語位置(Spec, NegP)。如下圖所示:

      φ

      因此,我們認為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如下(見下頁圖):

      需要說明的是,該圖中NegP被放置在括號中是考慮到肯定句的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當句中不存在否定時,T選擇AspP為其補語;而當句子中存在否定時,T選擇NegP為其補語。

      遵從李梅(2007: 12)的觀點,我們認為漢語中的“將”是將來時的標記。另外,根據(jù)以往的研究(呂叔湘 1999;Li & Thompson 1981;李梅 2007等),漢語中至少有5個體,它們分別是:(a)完成體,如“說了三個字”;(b)未完成體,如“在說話,說著話”;(c)經(jīng)驗體,如“說過這句話”;(d) 短時體,如“你說說,我聽聽”;(e)可能體,如“說得清”。其中,“在”與“著”、“了”、“過”、“得”的句法表現(xiàn)不同:“在”出現(xiàn)在短語層面,而“著”、“了”、“過”、“得”出現(xiàn)在詞匯層面。因此,“著”、“了”、“過”、“得”有詞綴的特征,而“在”沒有。

      既然“著”、“了”、“過”、“得”具有詞綴的特征,這就意味著它們基礎(chǔ)生成(base-generate)于Asp位置??伤鼈兪侨绾闻c動詞結(jié)合的呢?理論上來講,不外乎兩種方式——動詞提升(V-raising)和體降落(Asp-lowering)。我們知道,動詞提升是由較強的屈折范疇I吸引動詞所致,漢語是一種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顯然第一種方式行不通;剩下的只有第二種方式。許多人可能會說,把漢語看作是一種體降落的語言,與Chomsky(1986: 17)給出的空范疇原則(ECP)相矛盾。因為Chomsky指出“非代語空范疇必須受到恰當管轄”,且“當且僅當α θ-管轄β或先行語管轄β時,α恰當管轄β”。倘若根據(jù)這一項,作為一個降落的移動,體降落后留下的語跡不可能受到先行語管轄,而又由于體降落留下的語跡位于中心語位置,它也不可能受到θ-管轄。幸運的是,Rizzi(1990: 87)重新定義的空范疇原則并不排斥體降落后留下的語跡,其定義如下:

      空范疇原則:非代語的空范疇必須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

      何為恰當中心語管轄? Rizzi(1990: 31)雖然指出恰當中心語管轄是“在X’內(nèi)受X0的管轄”,但其定義并不是很明確。Kosmeijer(1992: 93)則對其做了進一步的明確,如下:

      在α [XPβ 中,α恰當中心語管轄β只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有了以上討論,我們再回頭來看(4)。很顯然,在肯定句中,體降落后留下的語跡應(yīng)當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其管轄語為T;而在否定句中,由于NegP的中心語Neg位置為空,體降落后留下的語跡可能無法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也就是說,在漢語肯定句中,Asp是可以降落的,而在否定句中則要另當別論。這就為我們下面的解釋奠定了基礎(chǔ)。

      4.“不”與體標記

      上面提到漢語否定標記“不”的兩個語言事實:(i)“不”不能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ii)“不”與“V-得”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該如何解釋這兩個語言事實呢?我們先看第一個。前面的例句(1a)和(1c)重復(fù)如(5)和(6)。為方便觀察,同時給出其樹形圖結(jié)構(gòu)(見下頁圖):

      從(5b)可以看出,完成體標記“了”降落后留下的語跡受到T的恰當中心語管轄,因此滿足了空范疇原則,得到放行。而在否定句中,由于NegP的中心為空,完成體標記“了”降落后留下的語跡無法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因此無法滿足空范疇原則,如下(見下頁(6)):

      可見,利用空范疇原則,事實(i)很容易就能得到解釋。其他體標記情況又是如何?以往的研究給出了不錯的例句,重復(fù)如下:

      (7) *他不推著一輛腳踏車。(Lin 2003)

      (8) *我不吃過木瓜。(Ernst 1995)

      (9) 王麗不在看電視。(李梅 2007: 67)

      根據(jù)上述原則,(7)、(8)、(9)并不難解釋,出于和(6)一樣的原因,(7)、(8)被剔除了。而(9)有些不同,“在”雖然是一個體標記,但它不是通過“詞綴跳躍”與動詞結(jié)合的,因此不產(chǎn)生語跡,也就不會破壞空范疇原則。這恰恰解釋了(9)為什么能夠成立。

      我們發(fā)現(xiàn)否定標記“不”并非不能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當句中存在某些情態(tài)動詞的時候,“不”是可以與完成體標記“了”同現(xiàn)的。如:

      (10)你不應(yīng)該忘了那次教訓(xùn)。

      這又該如何解釋?我們知道,“應(yīng)該”是一個情態(tài)動詞(Chao 1968; Li & Thompson 1961; Tsang 1981)。假設(shè)漢語中存在AUXP,情態(tài)動詞應(yīng)位于AUXP的中心語AUX位置。這樣(10)的結(jié)構(gòu)就可以表示如下(注意NegP、AUXP被放置在括號中以表明有的句子不含有否定及情態(tài)動詞):

      從(11)可以看出,完成體標記“了”降落后所留下的語跡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其管轄語為情態(tài)動詞“應(yīng)該”,滿足了空范疇原則的要求。根據(jù)這一分析,完全可以推測,倘若一個有情態(tài)動詞的句子中否定標記“不”與降落的體標記同現(xiàn),那么這個情態(tài)動詞應(yīng)該占據(jù)AUXP的中心語AUX位置,并恰當中心語管轄體降落后留下的語跡。下面句子便是這樣的情況:

      (13) a. 你不可能吃過飯。

      b. * 你可能不吃過飯。

      (14) a. 他不應(yīng)該在看電視。

      b. 他應(yīng)該不在看電視。

      在(12)、(13)中,體標記是降落的,它們留下的語跡要求恰當中心語管轄。(12a)與(13a)滿足了這一要求,因此句子合法,但(12b)與(13b)卻沒有滿足這一要求,因此被排除。(14)中的體標記“在”不降落,所以a、b兩個句子都合法。

      5.“不”與“V-得”結(jié)構(gòu)

      再來看第二個語言事實,“不”與“V-得”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現(xiàn)象。如前所示,“不”與完成體標記“了”不能同現(xiàn)的問題可通過恰當中心語管轄來解釋。下面將繼續(xù)使用恰當中心語管轄原則來解釋“不”與“V-得”結(jié)構(gòu)中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現(xiàn)象。

      根據(jù)前人研究,“V-得”結(jié)構(gòu)可分為3類:描述性補語結(jié)構(gòu)、結(jié)果性補語結(jié)構(gòu)以及可能式補語結(jié)構(gòu)。(陳虎 2001)有了上面的討論,可能式結(jié)構(gòu)已不難解釋。以(15)為例:

      為什么(15b)遭到了排除?這可以通過空范疇原則來解釋。根據(jù)呂叔湘(1999: 16)的觀點,這里的“得”是一個可能體標記,如前所述,體標記是從Asp節(jié)點降落到動詞上的,如下頁圖所示:

      如(16)所示,可能體標記“得”從Asp降落到V上,在Asp處留下一個語跡,這一語跡必須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然而,由于“不”處在NegP的指定語位置,NegP的中心語為空,留在Asp的語跡不能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這就破壞了空范疇原則,故該句遭到排除。

      其他兩種“V-得”結(jié)構(gòu)又該如何解釋?其中的“得”是不是也可以視為體標記呢?出于一致性考慮,我們也將其視為體標記,理由如下:

      首先,“V-得”結(jié)構(gòu)中的“得”雖然源自動詞“得”,但它并不能被視為助動詞。至少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哪位學(xué)者談到漢語中的助動詞是可以降落的;即便它可以降落,從AUX降落到動詞上必然要經(jīng)過Asp,這一降落過程也不易控制。事實上,Huang(1988)認為它是通過詞綴的形式依附到動詞之上的。

      而根據(jù)楊壽勛(1998)的觀察,體標記不能出現(xiàn)在“得”字句中,無論在“得”字之前還是之后,如(17)、(18)所示。這說明,“得”很有可能是一種體標記,楊先生的例證如下:

      (17) a. 他騎得很累了。

      b. *他騎得了/著/過很累。

      (18) a. 他急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b. *他急了/著/過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另外,高名凱(1986: 194-196)將“得”看作結(jié)果體標記。

      鑒于此,完全可以認為,描述性補語結(jié)構(gòu)中的“得”與結(jié)果性補語結(jié)構(gòu)中的“得”皆為體標記。倘若這一假設(shè)成立,前面的兩個語言事實就容易解釋了:“得”為一個體標記,從Asp降落到V后,留下一個語跡,該語跡必須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當NegP的中心語為空時,該語跡無法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就會破壞空范疇原則。因此,這類句子只能允許局部否定,如(2a)、(15c)。

      6. 漢語否定標記“沒”

      以往研究漢語否定的文獻無一例外地都談到了另一個漢語否定標記“沒”。對于“沒”的性質(zhì),生成語法界的看法大致趨于一致,即“沒”是“不”的一個變體,本文也采納這一觀點。對于“有”的性質(zhì),則頗有爭議。Wang(1965)、李梅(2007)認為“有”是一種體,Cheng & Li(1991)則認為“沒有”處在NegP中心語的位置。另有一些其他的觀點,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舉??偠灾?,要理解“沒有”,首先必須弄清“有”的性質(zhì)。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有”應(yīng)該做至少兩種區(qū)分:實義動詞和助動詞。實義動詞與本文無關(guān),不再贅述。助動詞“有”又可以分為具有體意義的助動詞“有”與結(jié)構(gòu)助動詞“有”。前者排斥體的存在,如(19),后者則允許體的存在,如(20)、(21)和(22)。

      (19) 我沒(有)看電視。

      (20) 我們沒(有)看過電視。

      (21) 我們沒(有)看著電視。

      (22) 我們沒(有)在看電視。

      我們認為,助動詞“有”應(yīng)該處在AUXP的中心語AUX位置。其結(jié)構(gòu)如下:

      這一結(jié)構(gòu)可以很自然地解釋(19)、(20)、(21)和(22)。(19)與(22)中不涉及體降落,也就不會破壞空范疇原則,(20)與(21)牽涉到體降落,但其降落后留下的語跡受到AUX位置“有”的恰當中心語管轄。

      我們還注意到,完成體標記“了”不僅與“不”不相容,與“沒”也不共現(xiàn),如(24)所示。

      (24) *他沒(有)看了電視。

      其解釋可以根據(jù)Cinque(1999)的“普遍基礎(chǔ)假說”,功能中心語至少可以以兩種方法實現(xiàn),如時(Tense)可以實現(xiàn)為附著詞綴,也可以實現(xiàn)為獨立的時元素(像英語中的will)。因此,可以假定,“了”是完成體的附著詞綴,而“有”為其助動詞形式。一個句子中當然不會有兩個形式同時存在。

      7.結(jié)語

      本文采納Pollock(1989)的“NegP假說”,認為漢語的句法否定是一個中心語為空的功能范疇否定短語,否定標記“不”位于否定短語的指示語位置,而漢語的體標記是從體短語的中心語位置降落到動詞V上的,體降落后所留下的語跡也就無法得到恰當中心語管轄。這就解釋了“不”不能與體標記同現(xiàn)的原因所在。通過假設(shè)動補結(jié)構(gòu)中的“得”源自體標記的中心語位置,我們對“不”與表方式的修飾語不相容這一現(xiàn)象做出了充分的解釋。較之以往的理論,本文沒有專門為漢語特設(shè)任何原則,所用的原則完全在生成語法的框架內(nèi),簡明而易于推導(dǎo)。

      本文尚有許多不足,如我們未能解釋條件句中否定標記“不”與完成體標記“了”可以連用的問題(參見李保倫、潘海華1999)。另外,限于篇幅,我們也未能探討“沒”與情態(tài)動詞連用的現(xiàn)象以及多重否定現(xiàn)象。

      Chao, Y. R. 1968.AGrammarofSpokenChinese[M].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ng, L. L. S. & Y. Li. 1991. Double negation in Chinese and multi projection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Cornell University.

      Chiu, B. 1993.TheInflectionalStructureofMandarinChinese[D].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homsky, N. 1986.Barrier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inque, G. 1999.AdverbsandFunctionalHeads:ACross-linguisticPerspective[M].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rnst, T. 1995. Negation in Mandarin[J].NaturalLanguageandLinguisticTheory13: 665-707.

      Hsiao, S. 2002.NegativeSensitivityinChinese:AComparativeStudyofMandarinChineseandHoloTaiwanese[D]. Ph. D. Dissert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eh, M. 2001.FormandMeaning:NegationandQuestioninChinese[D].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uang, C. T. J. 1988.WoPaoDeKuai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J].Language64(2): 274-311.

      Kosmeijer, W. 1992. Barriers and licensing[J].GroningerArbeitenzurGermanistischenLinguistik34: 67-105.

      Lee, P. & H. Pan. 2001. The Chinese negation markerbu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ocus[J].Linguistics39(4): 703-731.

      Li, C. N. & S. A. Thompson. 1981.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M].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 J. W. 2003. Aspectual selection and 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Linguistics41(3): 425-459.

      Pollock, J. Y. 1989. Verb movement, UG and the structure of IP[J].LinguisticInquiry20: 365-424.

      Rizzi, L. 1990.RelativizedMinimality[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Tsang, C. L. 1981.ASemanticStudyofModalAuxiliaryVerbsinChinese[D].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Wang, S. Y. 1965. Two aspect markers in Mandarin[J].Language41: 457-470.

      Xu, D. 1997.FunctionalCategoriesinMandarinChinese[D]. Ph. D. Dissertation. Leiden University.

      Zanuttini, R. 2001. Sentential negation[A]. M. Baltin & C. Collins (eds.).TheHandbookofContemporarySyntacticTheory[C].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511-535.

      陳 虎. 2001. 漢語“得”字補語結(jié)構(gòu)新探[J].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 56-60.

      高名凱. 1986. 漢語語法論[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李寶倫, 潘海華. 1999. 焦點與“不”字句之語義解釋[J]. 現(xiàn)代外語(2): 111-127.

      李 梅. 2007. 現(xiàn)代漢語否定句法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 1999.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楊壽勛. 1998. “得”的生成語法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1): 51-73.

      張培翠, 莊會彬. 2013. 評《現(xiàn)代漢語否定句法研究》[J].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6): 42-45.

      H043

      A

      2095-5723(2013)03-0031-08

      本文系河南大學(xué)2012年科研基金項目“接口理論視域下的漢語形義錯配現(xiàn)象研究”(2012YBRW029)的部分成果。

      (責(zé)任編輯 任鳳梅)

      2013-08-27

      通訊地址: 475001 河南省開封市 河南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

      猜你喜歡
      中心語修飾語補語
      類型學(xué)視野下英漢名詞的修飾語功能研究反思
      外國語文(2022年2期)2022-12-28 12:36:04
      漢英名詞前置修飾語順序?qū)Ρ扰c漢語習(xí)得偏誤研究*
      浙江桐廬中學(xué) 晏鈮 老師答疑
      轉(zhuǎn)折副詞“卻”在單句中連接狀語中心語的特點和功能
      浩浩蕩蕩個什么
      淺析漢語以形容詞為中心語的定中結(jié)構(gòu)——以《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所列例句為例
      漢語補語應(yīng)用淺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初級對外漢語教材復(fù)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考察
      生成語法框架下并列結(jié)構(gòu)的句法研究
      淺談現(xiàn)代漢語補語的辨析
      华安县| 凤阳县| 霞浦县| 石阡县| 临泽县| 汝阳县| 奉节县| 精河县| 大连市| 延庆县| 承德市| 安图县| 枞阳县| 嘉禾县| 鄢陵县| 白玉县| 贵州省| 鲁甸县| 冕宁县| 远安县| 海伦市| 盘山县| 富蕴县| 罗平县| 博客| 子洲县| 鲁甸县| 凤城市| 奎屯市| 北宁市| 会昌县| 广宗县| 镇远县| 长垣县| 二手房| 平邑县| 紫云| 万年县| 萨迦县| 左云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