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敦煌的路上,下起了小雨。氣溫降到只有幾度,還一會兒側(cè)風,一會兒頂風。一直到天黑了,才騎了137公里。不得已,只能在敦煌市區(qū)南郊的月泉山莊青年旅舍住下。青旅只住了3個人。一個英國小伙、一個法國小伙、一個中國小伙。聊了一會就混熟了,我們相約第二天一同去莫高窟。
記憶中在小學的時候,就看過莫高窟的科教片,被莫高窟的故事深深吸引,可以說,一直以來沒有停止過對它的想象和向往。終于,我騎著單車來了。
莫高窟在敦煌市區(qū)以東25公里處,和克孜爾千佛洞一樣,也開鑿在戈壁深處的河谷中。傳說一個和尚穿越沙漠,一道圣光照向河谷邊的巖壁。受神靈的指示,他開始在巖壁上開鑿洞窟。誰知這開鑿過程竟歷經(jīng)了千年。莫高窟所在的巖壁為砂礫巖,非常適合開鑿。加上敦煌干燥少雨,石窟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
從市區(qū)去莫高窟的車很多,我和幾位外國朋友輕而易舉就找了輛商務(wù)車,往莫高窟開去。車出市區(qū)后轉(zhuǎn)向一片戈壁灘。當車駛?cè)敫瓯谏钐帟r,眼前出現(xiàn)了好多大樹。想必這就是莫高窟所在了。
走過一個廣場和景觀長廊,就來到了片巖壁下。巖壁上高低錯落布滿了小門,有四五層之多。每道門就是一個洞窟。莫高窟有700多個洞,能參觀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和資料中看到的不太一樣,為了更好地維護洞穴和方便游客參觀,每個洞口都筑起了厚實的水泥門框,還修上了嶄新的棧道。改造后確實能更好地保護洞窟,但看上去少了那份歷史的滄桑感。
游覽一次只能參觀8~10個洞窟。每個洞窟大門上都有鎖。只有導(dǎo)游才能打開,參觀完后再鎖上??上攵呖叩谋Wo有多嚴格。莫高窟洞穴中有兩大看點,一是豐富的泥塑佛像,還有就是震驚世界的壁畫了。洞穴里燈光昏暗,眾人的目光都隨著導(dǎo)游的手電筒移動。雖大多游客對佛教文化研究不多,但都靜靜地聽導(dǎo)游的講解,用心去感受。
藏經(jīng)洞是參觀莫高窟必看的一個洞窟。洞內(nèi)的佛像和壁畫不是最精彩的,但這里發(fā)生的故事往往是人們了解莫高窟的開篇。人們可以不懂佛教文化,但都知道王道士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知道他把經(jīng)書分幾批賣給了外國人。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遭世人唾罵。
歷史對于王道士的爭論沒有停止過。王道士做了錯事,但他是不是千古罪人?是不是莫高窟恥辱史的締造者?我看未必。我查閱過很多資料,對王道士的評判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實王道士并不是不識貨只貪圖小便宜的愚昧之人。在意外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王道士倍感震驚,曾給慈禧寫過信,向清朝朝廷匯報過他的發(fā)現(xiàn),但朝廷反應(yīng)冷淡,只組織過一次文物的運送。
在運送過程中,負責的官吏私吞了不少文物,有些文物還受到破壞。對此王道士深感痛心,對朝廷也失去了信心。
斯坦因在說服王道士帶走文物的過程中,也不是那么順利。除了金錢的勸誘,更重要的一點是斯坦因告訴王道士他崇拜唐玄奘。王道士認為,雖然斯坦因是外國人,但在信仰上和理想上,他們能達成一致。和沒落無知的清政府相比,王道士選擇相信斯坦因也是情有可原的。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王道士信仰的是道教不是佛教。他在看守莫高窟期間,正努力把莫高窟改造成一個道觀。后來他把老外給他的錢也用在了寺廟的整修上,自己并沒有拿來享用。
參觀的時間是短暫的,如果允許的話,真想像考古學家般駐扎下來,好好看看每一個洞窟,了解每一面壁畫上的故事。有個說法,說莫高窟在中國,但對莫高窟研究最透的卻是日本人。在參觀的過程中,看到很多日本人,請私人導(dǎo)游,手拿筆記本,細心地臨摹壁畫上的內(nèi)容。我認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歷史學家,但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們必須去了解。
離開莫高窟的時候,我的眼中一直飽含淚水。我忽然想:今天,我們通過僅有的壁畫、卷軸等歷史文物去想象上一個“千年”或上上個“千年”,很神秘,很有學問,很有意思。但是,隨著科技日漸發(fā)達,信息日漸龐大,未來的人會如何看我們?歷史是否會變得如此無趣?也許,只有歷史才能給出答案了。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400日單車遷尋萬里》 作者:周子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