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2013年全國文綜卷(課標)第34題是一個“風向標”,此題呈現(xiàn)出重基礎、重地圖、重興趣等特點,通過對試題的研讀,能有效指導教師的復習教學。
2013年全國文綜卷(課標)第34題通過展現(xiàn)四個時期歐洲地圖,考查學生對德國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掌握。筆者認為,可以用“見微知著,返璞歸真”來概括,主要特點有三:
第一,回歸知識本位,凸顯歷史本真。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課標高考卷逐步呈現(xiàn)過于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傾向,以致有學生形成歷史考試只考材料理解、不考歷史知識的錯誤認識。部分教師在復習過程中也逐漸淡化歷史知識的講解,歷史復習課演變成材料理解課、技能訓練課,歷史課堂甚至找不出歷史的影子。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學習的內容應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知識,包括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34題通過人類重大歷史事件——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史實,很好地落實了上述要求。此題傳遞出明確的信號:高考重知識、重基礎、重具體史實的考查。
第二,創(chuàng)新材料,注重能力考查。34題突出基礎,并非單純考查知識記憶,而是以知識為載體,創(chuàng)新材料,以地圖為視角,巧妙地把歷史知識揉合在地圖中,把難以用文字描述的空間概念變成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以歷史地圖為材料,既考查了學生解讀材料、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學生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34題問的是德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但學生提煉的關鍵信息絕不僅是德國本身,學生還應綜合考慮奧匈帝國與波蘭的演變過程。此題有學生錯誤地選B,即把圖①放在圖③后,依據(jù)是二戰(zhàn)期間德國入侵波蘭,波蘭亡國。顯然,學生未考慮到波蘭在一戰(zhàn)前就早已被俄、普、奧三國瓜分亡國,更沒有注意到一戰(zhàn)前“奧匈帝國”這一關鍵信息。
第三,激發(fā)歷史興趣,彰顯學科魅力。歷史本是一門令學生深感興趣的學科,但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卻變成無趣的甚至是枯燥的。歷史教學到底怎么了?該疑問并未因新課程的實施而有所改變,相反,在某種程度上有漸趨加劇的危險。高考是歷史教學的“指揮棒”。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新課標卷“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教師惟能力而能力,以期通過題海戰(zhàn)術形成能力的提高,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更遑論廣泛涉獵歷史課外知識。34題考查的是學生感興趣的戰(zhàn)爭問題,有同學因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濃厚的興趣,對四幅圖的演變了然于胸,甚至于波希米亞及摩拉維亞保護國的由來也能娓娓道來。
筆者認為34題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把34題放在必做的選擇題是設置錯誤?!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育部考試中心要求:“《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既是命題的依據(jù),也是考生復習的依據(jù)?!?4題是關于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疆域的變化,此內容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都是選考內容。命題者將選考內容作為必考來考查,顯然違背了命題要求。此題一出,必將導致廣大一線教師將選修內容當必修講,教師在授課與復習過程中勢必加壓與擴充,勢必導致學生負擔加重,這與選修課的設置初衷顯然背離。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被蛟S,命題者出于把此題作為史學常識,作為高中生應該掌握、熟知的基本史實來考查,可文史常識的考查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而公平性則是最基本的原則。對于沒有學習選修3的學生,此題何來公平?
第二,圖②的標識不甚準確。圖②呈現(xiàn)“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等信息,命題者意圖讓學生通過這些信息概括出該圖反映的是二戰(zhàn)后的歐洲。眾所周知,二戰(zhàn)后的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qū)占領,隨即于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lián)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筆者認為,圖②應尊重歷史,應將“東德”、“西德”標注出來,如此一來,雖降低了試題的難度,但保證了試題的效度,還了歷史之真?;蛟S,該圖反映的原本就是1990年兩德統(tǒng)一后的歐洲(1990—1992年的歐洲,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成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果真如此,則偏離了戰(zhàn)爭的主題,此題又顯得支離了。
筆者認為,全國文綜卷(課標)第34題為教師的復習教學帶來重要啟示。
第一,抓基礎落實,重能力培養(yǎng)。34題是一個“風向標”,它傳遞出基礎與能力并重的明確信號。筆者認為,教師在復習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聯(lián)系,興趣與知識相融合,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時間意識、整體觀念,引導學生橫向把握時代背景、階段特征,縱向把握演變規(guī)律、發(fā)展脈絡,幫助學生構建整體架構,形成知識網(wǎng)絡。在傳授基礎過程中,教師應適時進行能力訓練,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學科思維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判斷、比較、分析、概括、論證等歷史學科能力。
第二,關注歷史地圖,挖掘深層信息。歷史地圖因其形象、直觀的特點,近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青睞。教師在復習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地圖,尤其是針對戰(zhàn)爭爆發(fā)、疆域變遷、重心轉移、民族關系等重大歷史問題,往往一幅地圖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創(chuàng)新思維,深挖地圖所隱含的知識,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教師選材視角也絕不僅僅局限于文字與地圖,可適當選用統(tǒng)計史料、實物史料等,以此鍛煉、提高學生多方綜合運用材料的能力。
第三,研讀高考真題,加強訓練針對性。教師在研讀高考真題中,把握命題者的立意旨趣,提煉試題的內核與走向,以此指導復習,能有效加強訓練的針對性,避免學生深陷題海而徒勞無果。事實上,通過地圖設問并非2013年首創(chuàng),此類題型新課標卷近幾年都有涉及。筆者發(fā)現(xiàn),2011年全國文綜卷(課標)第47題通過德國、波蘭與蘇聯(lián)疆域變遷圖來設問,此題在考查內容與形式上與34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