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悅
(云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昆明650028)
語言能力可分為聽、說、讀、寫四種。從交際功能的角度來看,讀和聽是接受性解碼技能,是語言感知過程,寫和說是運用性編碼技能,是語言生成過程[1]。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是來自外界的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是輸出的基礎。就國內外語教學的大環(huán)境而言,語言輸入主要通過閱讀實現。作為主要輸入渠道的閱讀能力在學生學習外語過程中占主要比例,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相對有效的途徑是從閱讀這一語言輸入著手,完善學生所能接觸的信息[2]。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英文水平要求區(qū)別于普通院校,有主要如下兩點:
學生不僅需要通過CET-4,CET-6等國內英語水平測試,還需根據外方院校要求參加英語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國際化標準語言測試,并達到相應分數才可獲得外方學位。
2011年,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意見,中方學校引進的外方專業(yè)課程(包括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核心課程)應至少占全部專業(yè)課程的1/3;由外方教師面授的專業(yè)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應至少占所有專業(yè)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的1/3[3]。外方課程授課語言為全英語學生需要用英文完成與課程有關的一切活動,包括教科書及學術期刊文章閱讀,小組討論,書面報告等。
目前,部分國內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采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教材。但按照中外合作辦學要求,教材所涵蓋內容與實際運用以及語言要求有一定差距?!八獭辈⒎菍W生真正“所需”。雅思作為針對母語為非英文學生的國際性標準化水平測試,強調測試考生所掌握英文的程度。測試是改變語言教學方向的一個重要因素。測試內容和測試形式都對外語教學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4]。以雅思考試學術閱讀文章作為分析對象和導向之一,對中外合作辦學大學英語課程閱讀學習或有指導意義。
分別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4冊所包含80篇課文和《劍橋雅思真題集4—8》以及《新航道9分》中81篇學術閱讀文章作為分析統(tǒng)計對象,就兩個方面進行對比: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
表1 與《劍橋雅思真題集》文章所屬體裁對比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
表2 與《劍橋雅思真題集》文章內容所屬領域對比
大學英語文章與雅思學術類
表3 閱讀文章的總結比較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認為,最佳語言輸入需具備四個基本前提:大量的輸入;可理解的輸入;有趣并相互聯系的輸入;不應過分強調語法的輸入[5]。將雅思學術類閱讀文章引進,擁有更多來源于真實語境的文章,被確保是可讀懂并能傳遞一定學術信息量。而大學英語課程沒有為原本在大學期間應當掌握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提供相應的英文范本。
根據Rumelhart等人提出的圖式理論,閱讀理解的本質是給合適當的圖式填充新信息使之具體化的過程,即文本信息與讀者背景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6]。任課教師應當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圖式,包括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而目前國內傳統(tǒng)英文教學重點仍然著眼于語言圖式,如詞匯、短語、語法、句法等語言細節(jié)知識,缺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的建立。雅思閱讀學術文章相較新視野大學英語文章,在專業(yè)深度和領域廣度上都更豐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可選擇與學生專業(yè)相同或相近的雅思文章作為閱讀范本,在學生已有一定中文專業(yè)背景的情況下,將已知信息和未知的新信息通過英語這一媒介聯系起來,激活相應的英文內容圖式。伴隨閱讀數量的增加,可引導學生總結分析此類文章的詞匯表達和寫作風格,擴展和發(fā)展了形式圖式。此模式能將學生從最基本的關注語言點這一層次逐步提升到運用英文理解篇章的宏觀層次,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也進行著英文學習。但此方法需要大學英語任課教師了解學生的專業(yè)信息和主修課程所包含的領域,并能找出適合的材料推薦給學生,既保證語言難易度又照顧到專業(yè)內容的結合。
通過分析對比《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與雅思學術類閱讀文章的各自特點,會發(fā)現二者在各方面既有統(tǒng)一又存在各自差異。針對中外合作辦學對學生英文水平的特殊要求,為使《大學英語》課程符合授課目的,對課程內容、材料應當做相應的調整和補充。將二者按一定比例結合運用到教學中去,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英文學習輸入渠道。
[1]趙愛萍.第二語言習得與閱讀輸入強化[J].教學研究,2002,(6):179.
[2]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諸因素分析——一份實驗報告[J].外國語,1986,(5).
[3]中外合作辦學 外方專業(yè)課程至少占三分之一[EB/OL].長江網,2011-07-22.
[4]J.B.Heaton Wr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Singapore: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s Pte.Ltd.1985:162.
[5]Stephen D.K.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Press,1981:24.
[6]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 of Cognition[C]∥In R.J.Spiro,B.C.Bruce&W.E.Brewer(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iciate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