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杰,楊殿海,薛勇剛,段妮娜,戴曉虎
(同濟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石油工業(yè)是支撐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而原油的加工過程中會產(chǎn)生廢水,包括反應過程注水、蒸餾過程的氣提冷凝水、產(chǎn)品水洗水等污染廢水[1]。廢水處理過程中,在氣浮池浮選除油時產(chǎn)生的浮渣、生物曝氣池中微生物生長繁殖產(chǎn)生的剩余污泥、隔油池的池底和污油罐底的油泥,統(tǒng)稱為“三泥”[2]。
含油污泥只進行機械離心和壓濾脫水后填埋或堆放,不僅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而且其含有的苯系物、酚類等毒性物質(zhì)可能會污染土壤、空氣、地面水。目前學者們研究關于“三泥”的處理方法有:焚燒、生物堆肥、溶劑萃取及焦化處理等[3-10]。污泥的厭氧消化作為一種低能耗、資源化的污泥穩(wěn)定化處理技術,近年來在國內(nèi)外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和工程實際應用[11-13]。而針對石油污泥的厭氧消化研究較少。有學者[14]曾用厭氧發(fā)酵處理石油污泥廢棄物,對發(fā)酵過程中石油烴的降解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型生物促進劑、生物強化、共基質(zhì)能促進烴類物質(zhì)的降解,且低環(huán)烴比高環(huán)烴更易降解。但沒有對石油污泥有機質(zhì)的降解及產(chǎn)氣性能進行研究。本試驗研究了煉油廠污水處理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兩種典型污泥進行中溫厭氧消化的性能,對其是否適合進行厭氧消化處理進行了探討,并對其適宜的處理方法提出了建議。
試驗所用石油污泥來自我國西北某煉油廠污水處理廠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浮渣和剩余污泥。該煉油廠污水先后經(jīng)過隔油池、氣浮池、均化池、生化曝氣二級處理池及澄清池后排放,其中池底泥進入油泥池,浮渣進入浮選池?!叭唷敝亓γ撍?,用油泥泵將脫水后的三泥提升到三渣池,進行自然濃縮,濃縮后的三泥脫水后直接送往廢渣場。
為比較兩種典型含油污泥與普通市政污泥之間的厭氧性能差異,實驗在考察含油污泥厭氧產(chǎn)氣性能的同時,增加了普通市政污泥進行對照,以平行對比含油污泥厭氧產(chǎn)氣是否受到抑制。該市政污泥來自上海嘉定安亭污水處理廠。
3種污泥都是壓濾脫水后的高含固污泥。接種污泥取自實驗室運行穩(wěn)定的中溫污泥厭氧反應器。兩種含油污泥、市政污泥及接種污泥的主要性質(zhì)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由于污泥本身脫水性能及脫水工藝不同的緣故,兩種含油污泥的 TS要明顯低于市政污泥。而3種污泥(市政污泥、含油氣浮污泥、含油剩余污泥)的TCOD/TS分別為720 mg/g、1061 mg/g、1158 mg/g,即含油污泥單位質(zhì)量TS含有的TCOD是市政污泥的1.4~1.6倍。另外,含油污泥的VS/TS值是市政污泥的1.24~1.41,可得出單位質(zhì)量TS中,含油污泥有機質(zhì)含量是市政污泥的1.3倍左右。若含油污泥消化性能和市政污泥接近的話,則同樣含水率的含油污泥產(chǎn)氣量理論上要更佳。
兩種含油污泥SCOD/TCOD接近,但都要明顯低于市政污泥,不到市政污泥的20%。厭氧消化前,污泥中的SCOD占TCOD的比值可理解為污泥有機質(zhì)中初始水解的有機質(zhì)所占的比例,比例較低,表明含油污泥中易水解的有機質(zhì)比例較低,這與含油污泥含較多大分子難降解有機質(zhì)的事實相符。厭氧消化過程中,水解是進行降解的第一步,故推測較低的初始SCOD/TCOD可能對含油污泥的厭氧消化過程,尤其是產(chǎn)氣效率有所限制。
表1中,含油氣浮污泥干基熱值是市政污泥的1.9倍、含油剩余污泥的1.7倍,這與含油氣浮污泥有較高濃度的烴類物質(zhì)有關,表明含油污泥可能具有好的焚燒產(chǎn)熱或發(fā)電資源化利用前景。
為促進消化反應,加快污泥的產(chǎn)氣速率,消化前將接種污泥加入到3種試驗污泥。3種試驗污泥分別與接種污泥、去離子水按照表2的比例混合后加入到8 L厭氧反應器1#、2#,3#中進行序批試驗,反應器示意圖及照片如圖1所示,混合后3個反應器中試驗污泥的VS量相當,分別為0.138 kg、0.141 kg、0.143 kg;基質(zhì)VS與接種泥VS比為0.73 kg/kg、0.741 kg/kg、0.753 kg/kg。對比3種污泥的厭氧消化性能,同時以未添加基質(zhì)的接種污泥作為空白。反應器密封,通過夾套內(nèi)水浴程控加熱保持溫度為35 ℃,臥軸式攪拌,攪拌頻率為每10 min攪拌1 min,轉(zhuǎn)速為38 r/min。通過氣體流量計讀取3個反應器和空白反應器(只有接種污泥)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計算每天的產(chǎn)氣量。1#、2#、3#減去空白反應器的產(chǎn)氣量為對應的脫水污泥產(chǎn)氣量。
表1 污泥的主要參數(shù)
表2 各反應器的混合比例
TS、VS測定采用稱重法;SCOD、TCOD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法,其中 SCOD是將樣品用離心機(30000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進行測定,TCOD是將樣品稀釋一定倍數(shù)后410 r/min震蕩搖勻15 min后取樣測定;氨氮(NH3-N)采用納氏試劑比色法[15];消化液樣品在30000 r/min下離心10 min后過濾,濾液經(jīng)微孔濾膜(0.45 μm)后,稀釋一定倍數(shù)并加入甲酸調(diào)整 pH≤2.0,之后采用氣相色譜法(Agilent Technologies 6890N,CA,USA,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測得VFA濃度; pH值、堿度、電導率采用德國METTLER TOLDO公司相應儀器測定。
消化過程中TS和VS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2和3所示,3種污泥的TS及VS在前兩天的變化不大。隨著厭氧消化過程的進行,部分固體有機質(zhì)逐漸溶解、水解,并進一步轉(zhuǎn)化為VFA和氣體,使混合污泥的TS濃度降低,1#、2#、3#反應器內(nèi)的TS消化后分別降低了8.5%、4.3%、4.7%,含油氣浮污泥和剩余污泥的TS比市政污泥低,減少量也相對較低。從圖2中看出,3組污泥VS值在3周后基本達到穩(wěn)定,1#、2#、3#反應器內(nèi)的VS分別降低了9.47%、3.74%、4.98%。可見兩種含油污泥的生物降解性弱于市政污泥。且整個消化過程中,3種污泥的VS/TS變化不大,市政污泥的VS/TS保持在0.41左右,含油氣浮污泥和剩余污泥的 VS/TS分別保持在 0.46和0.45,市政污泥的VS/TS明顯低于含油污泥,這可能是因為含油污泥中的烴類物質(zhì)在VS測定時高溫裂解及揮發(fā)所致。
消化過程中COD和VFA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4~圖6所示。消化前兩天污泥TCOD的變化不大,而由于污泥中固態(tài)有機質(zhì)的溶解和水解,SCOD和VFA濃度快速升高。從圖4、圖5可發(fā)現(xiàn)消化主要發(fā)生在前兩周,第一周的消化速率最高,1#、2#、3#反應器內(nèi) TCOD的降解量占總降解量的 70%、81%和75%。消化過程中,3組污泥的TCOD一直在降低,而SCOD都呈現(xiàn)了先降低,中間微弱升高后再下降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污泥首先進行的水解產(chǎn)物中容易被降解的SCOD,如VFA被快速利用產(chǎn)氣,沒有產(chǎn)生SCOD的積累,而隨著水解的進行,不易被降解的SCOD逐漸增多積累,造成SCOD的升高,當其被轉(zhuǎn)化為易降解SCOD后,再被逐漸利用。VFA由于能被快速利用,所以濃度快速降低到較低水平,保持在60~140 mg/L。
3組污泥相互對比來看,3種污泥的TCOD分別減少了18836 mg/L、3600 mg/L、8235 mg/L,降解了24%、3.4%、10%。含油氣浮污泥的TCOD降解最少,其降解性能最差。含油剩余污泥的TCOD降解量居中,降解性較好,降解量接近市政污泥的一半。
產(chǎn)氣主要發(fā)生在前兩周,如圖7所示。1#、2#、3#反應器基本都在2~3天達到了產(chǎn)氣的最大值,相對于VFA的快速升高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滯后性,可能是由于在厭氧不同階段優(yōu)勢微生物總?cè)旱牟煌瑢е碌模谕瓿闪怂夂彤a(chǎn)酸階段后,產(chǎn)甲烷菌快速繁殖,利用VFA產(chǎn)氣,第一周每兩天收集產(chǎn)氣,測得產(chǎn)氣中甲烷含量為55%~65%。第一周的產(chǎn)氣速率最高,產(chǎn)氣量最多,1#、2#、3#反應器第一周產(chǎn)氣量分別占總產(chǎn)氣量的80%、70%和89%。從圖8中的3組污泥相互對比來看,市政污泥分解單位質(zhì)量VS產(chǎn)氣量為 0.98 L/(gVS),符合美國污水處理廠設計手冊該指標的最佳范圍0.75~1.12 L/(gVS);含油剩余污泥的分解單位質(zhì)量 VS產(chǎn)氣量和市政污泥接近,但由于降解性能相對較差,VS降解率較低(見2.1節(jié)),所以總產(chǎn)氣量是市政污泥的一半;而含油氣浮污泥降解性能差,不僅 VS降解率低(見 2.1節(jié)),分解單位質(zhì)量 VS產(chǎn)氣量約為市政污泥的一半,總產(chǎn)氣量不到市政污泥產(chǎn)氣量的 1/4,說明其不宜進行厭氧消化降解。
消化過程中,3組污泥的堿度都呈遞增趨勢,都增長了約30%~40%。在3周后保持穩(wěn)定,且市政剩余污泥的堿度一直保持最高(圖9)。
消化前后氨氮的濃度分別提升了 7%、2%、15%,見圖10。這主要由于厭氧消化過程中蛋白質(zhì)等含氮物質(zhì)被降解,氮以氨氮的形式被釋出[16]。另外,含油氣浮污泥低的氨氮增長量與前面得到其弱的生化性相一致。
(1)含油剩余污泥降解單位VS產(chǎn)氣量和市政剩余污泥相當,說明這兩種污泥厭氧降解機理類似,含油剩余污泥中一定濃度的石油烴類物質(zhì)對污泥厭氧消化影響不大。但含油剩余污泥VS和TCOD降解量及總的產(chǎn)氣量約為市政剩余污泥的50%,這可能由于含油廢水和市政污水水質(zhì)的不同,導致易降解有機質(zhì)在含油污泥中含量比市政污泥中含量低所致。
(2)含油氣浮污泥降解單位VS產(chǎn)氣量和總產(chǎn)氣量約為市政剩余污泥的50%和23%,VS降解率、TCOD降解率分別為3.78%和3.4%,消化性能差,因此含油氣浮污泥不宜進行厭氧消化處理。
(3)兩種含油污泥的處理建議:含油剩余污泥有機物降解率低,直接進行厭氧消化效果不佳,需通過一定的預處理方式(如熱預處理、超聲波預處理等)來提高有機質(zhì)的水解效果和促進產(chǎn)沼氣[17];含油氣浮污泥干基低位熱值接近標煤低位熱值(約29.3 MJ/kg),在脫水后即可滿足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自持焚燒的最低要求(污泥含水率不大于50%,污泥干基低位熱值不小于5000 kJ/kg),因此含油氣浮污泥可用于焚燒產(chǎn)熱或發(fā)電。
符 號 說 明
COD——化學需氧量,mg/L
SCOD——溶解性COD,mg/L
TA——堿度,mg/L
TCOD——總COD,mg/L
TS——總固體,g/L
VS——揮發(fā)性固體,g/L
VFA——揮發(fā)性脂肪酸,mg/L
[1]鄒大寧.煉油廠“三泥”處理技術與應用研究[D].黑龍江:東北石油大學,2011.
[2]肖梓軍,喬樹苓,嚴勇,等.“三泥”處理現(xiàn)狀及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1):130-133.
[3]Hou L S,Jiang X M,Liu J G.Characteristics of oily sludge combustion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0(1):175-179.
[4]趙東風,路帥.含油污泥焦化處理反應條件的優(yōu)化[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6(4):90-93.
[5]王洪君,張忠智,李慶忠.堆肥法處理含油污泥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2,3(4):86-89.
[6]回軍,趙景霞,王有華,等.煉油廠“三泥”處理技術研究[J].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2003,26(2):54-57.
[7]馬見波.煉油廠“三泥”治理及綜合利用[J].石油化工安全環(huán)保技術,2008,24(6):58-60.
[8]Kong L R,Xia F J,Jing G L.Treating methods of oily sludg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356-360:1981-1984.
[9]Da Silva L J,Alves F C,F(xiàn)ranca F P.A review of the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oily sludges from petroleum refineries[J].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2012,30(10):1016-1030.
[10]Karamalidis A K,Voudrias E A.Anion leaching from refinery oily sludge and ash from incineration of oily sludge stabilized/solidified with cement.Part Ⅱ.Modeling[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8,42(16):6124-6130.
[11]王麗花,查曉強,邵欽.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厭氧消化系統(tǒng)的設計和調(diào)試[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4):43-45.
[12]戴前進,李藝,方先金.城市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厭氧消化試驗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6,22(23):95-98.
[13]Park C,Abu-Orf M M,Novak J T.The digestibility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s[J].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2006,78(1):59-68.
[14]Mohan S R V,Devi M P,Reddy M,et al.Bi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sludge under anaerobic microenvironment:Influence of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1,10(11):1609-1616.
[15]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第 4版.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16]Duan N N,Dong B,Wu B,et al.High-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under mesophilic conditions:Feasibility study[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04:150-156.
[17]賈舒婷,張棟,趙建夫,等.不同預處理方法促進初沉/剩余污泥厭氧發(fā)酵產(chǎn)沼氣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3,32(1):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