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蘭,樓海英,楊麗娟,張凌燕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2)
胃腸反應是惡性血液病患者應用化療藥物后常見的并發(fā)癥,隨著化療次數的增多,發(fā)生頻率亦不斷增加,且程度加重,反應嚴重時,可引起脫水、食欲不振、營養(yǎng)不良、腸麻痹,甚至影響化療進程。中醫(yī)治療以和胃降濁為治則,具有簡便、價廉、副作用小的特點。本院血液科對化療患者應用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的中醫(yī)護理干預?,F(xiàn)將效果觀察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診斷標準[1],在本院行首次化療的患者;年齡14~80歲;排除耳部和臍部皮膚破損、水腫及對敷貼材質和藥物過敏患者,排除原發(fā)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顱內高壓、精神異常、依從性差的患者。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符合納入標準患者102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14~71歲,中位年齡38.1歲,按急性髓系白血病分類[1],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M0)8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7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13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4)8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5)15例;對照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16~71歲,中位年齡39.5歲,M07例,M18例,M214例,M48例,M514例。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柔紅霉素聯(lián)合阿糖胞苷化療,第1~3天柔紅霉素10mg、第1~7天阿糖胞苷100mg/m2,按血液內科化療護理常規(guī),化療前予情志、飲食、生活等護理。
1.2.1 對照組 在化療開始前30min靜脈注射恩丹西酮8mg。
1.2.2 觀察組 化療開始前30min靜脈注射恩丹西酮8mg,并予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預防胃腸反應。
1.2.2.1 耳穴壓豆取穴及壓法 第1天化療前30min,先按摩耳廓、耳垂至發(fā)紅發(fā)熱,用探棒進行耳穴探查,找出陽性反應點,選擇主穴(胃、神門、內分泌、食管、交感穴)及配穴(枕、肝、脾),用鑷子夾取割好的方塊膠布,中心粘上王不留行籽1粒,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輕揉1~2min,使患者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同法貼壓另側耳穴,如有藥籽脫落,重新選穴貼壓,每天按壓相應耳穴3次,7d為1療程。
1.2.2.2 穴位貼敷的中藥配制及選穴貼敷法
中藥配制:將姜半夏研粉,生姜絞汁,取10g姜半夏粉用5ml姜汁拌成糊狀,將調配好的姜半夏直接涂在神闕穴,用8cm×8cm大小麝香膏貼在姜半夏上,化療前30min貼敷,每天敷1次,持續(xù)4h,7d為1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1.3.1 惡心嘔吐分級 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抗癌藥物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反應分級標準進行惡心、嘔吐分級[2]。0度:無惡心、無嘔吐;Ⅰ度:惡心不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輕微嘔吐(1~2次∕d)(注:如1min內有數次連續(xù)的嘔吐算做1次);Ⅱ度:惡心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中度嘔吐(3~5次∕d);Ⅲ度:由于惡心、嘔吐而臥床,重度嘔吐(>5次∕d)。
1.3.2 腹脹分級 按《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進行腹脹分級。0度:腹部無隆起,腹軟,叩診呈低調鼓音,腸鳴音正常,無腹脹不適;Ⅰ度:腹部隆起,略高于胸部,腹軟,叩診呈低調鼓音,腸鳴音減弱、稍有亢進或正常,可有輕度腹脹感;Ⅱ度:腹部隆起,明顯高于胸部,有一定張力,叩診呈中調鼓音,范圍及強度均增加而明顯,腸鳴音減弱,自覺腹脹感明顯,影響進食或其他代謝;Ⅲ度:全腹部明顯隆起呈球形,壓之硬而不適,無反跳痛,叩診呈高調鼓音,可出現(xiàn)金屬敲擊音聲,隨體位無任何改變,腸鳴音明顯減弱或消失,偶可聞及氣過水聲,有明顯胃腸反應。
1.4 評價方法 從化療當天開始觀察,連續(xù)觀察
14d,采用期間最嚴重反應程度作為最終評價。
兩組化療劑量、時間均一致。Ⅱ度和Ⅲ度惡心嘔吐發(fā)生率觀察組11.8%、對照組37.3%,Ⅱ度和Ⅲ度腹脹發(fā)生率觀察組13.7%、對照組45.1%。兩組化療期間胃腸反應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期間胃腸反應比較(例)
3.1 化療致胃腸反應病機 細胞毒性藥物可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尤其是回腸黏膜的損傷,使上皮嗜鉻細胞釋放5-羥色胺(5-HT),刺激傳導迷走神經5-HT3受體,從而興奮嘔吐中樞引起嘔吐反應,或通過興奮化學感受器傳遞到嘔吐中樞引起嘔吐。中醫(yī)認為化療引起的胃腸反應,是由于臟腑生理機能不能協(xié)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和氣化機制遭到破壞,從而引起氣機不暢而致胃氣上逆、中焦氣滯所致。
3.2 耳穴壓豆機理 祖國醫(yī)學認為“循經取穴”,“經絡所通,主治所及”,通過刺激相應穴位,激發(fā)疏通經氣,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血功能。根據經絡學說:“耳為宗脈之聚,十二經通于耳”,說明耳區(qū)之經絡與全身經絡連成一體。現(xiàn)代全息理論也認為身體各個部位在耳上均有相應的投影,刺激耳相應部位能通過經絡傳導調整機體機能[4]。耳穴中食管、胃、神門、交感、內分泌等穴,具有鎮(zhèn)靜、安神、降逆止吐等功效,從而達到緩解胃腸反應的目的。
3.3 穴位貼敷機理 現(xiàn)代醫(yī)學分析,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靜脈網及神經末梢,藥物經局部皮膚組織吸收,可避免肝臟及各種消化酶、消化液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從而使藥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同時也可減少藥物對胃腸刺激而產生不良反應,可彌補藥物內治的不足[5]。神闕穴為沖任督三脈匯集之所,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人體諸經百脈,具有健脾益胃、溫補下元、益氣固托的作用[6]。姜半夏有降逆止嘔、軟堅散結功效,生姜汁有降逆和胃、散結化飲、溫胃散寒、開達胸中陽氣、調理脾胃、調理氣機升降的功效,采用麝香膏貼敷,借助麝香芳香走竄之力,深入穴位。諸藥通過神闕穴疏通三焦氣機,使藥直入陽明大腸,具有健脾益胃、溫補下元、益氣固托的作用[7]。
3.4 采用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防治胃腸反應的優(yōu)點 耳針屬針灸常用方法之一,其中耳壓法因其安全少痛、副作用少、不易引起耳軟骨膜炎,臨床使用較多。臍部皮下脂肪較少,臍下有腹部下動脈、靜脈及豐富的毛細血管,將姜半夏粉貼敷于神闕穴,具有穴位刺激、藥物局部吸收的雙重作用[8]。本文資料顯示,對血液病化療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上加用耳穴壓豆聯(lián)合穴位貼敷,可降低胃腸反應,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及腹脹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張之南,單淵東.協(xié)和血液病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4:356-358.
[2]潘宏銘,徐農.腫瘤內科診治策略[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428-429.
[3]貝政平,蔡映云.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08.
[4]嚴麗,趙軍超,周金鳳.耳穴貼壓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2):185-186.
[5]曾垂義.中藥神闕穴貼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便秘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1,19(2):25.
[6]陳燕華,歐艷凌,李達,等.姜夏臍療預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性胃腸道反應的臨床研究[J].護理學報,2010,17(7A):58-60.
[7]史瑞君,楊國旺.中藥穴位貼敷預防奧施康定所致便秘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8):827-828.
[8]石恩娟.丁桂兒臍貼預防紅霉素胃腸道副反應的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9,8(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