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平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名譽委員
我自小就是京劇迷,一輩子對它的愛好有增無減,我不但愛聽愛看,而且會拉會唱,還會寫評論、寫劇本。
我是怎樣看待京劇的呢?京劇對我有什么用處和好處呢?總結(jié)起來有三個方面,或者說是我看京劇的三個角度。
一個是審美享受。這是符合藝術(shù)規(guī)律的,因為一切藝術(shù)給予人類的首要貢獻是審美。京劇的外在美、形式美是獨特的,在我看來是無與倫比的。對于它,我從不產(chǎn)生審美疲勞。我欣賞它的唱、念、做、打和伴奏、服飾、化妝、道具的美妙創(chuàng)造,欣賞它的形象虛擬、時空跳躍、大繁大簡的表演體系。它們是耐觀賞、耐品味、耐咀嚼的。這不是我個人的偏愛,京劇過去被稱為國劇,現(xiàn)在被譽為國粹,說明中國人對它的價值確有共識。只不過有些人還沒有了解領(lǐng)悟到其中的“三昧”而已。
一個是教化作用。京劇當然也有它的思想內(nèi)容,因此也必然會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中國的老百姓早就知道這一點,有“說書唱戲勸人法”之說。在許多京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中,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尊老愛幼、舍己為人、除暴安良、同情弱者、反抗壓迫、愛情自由、誠信感恩等,具有普世價值,屬于精華范疇。
一個是認識價值。這個方面稍微復(fù)雜一點,需要多說幾句。京劇的傳統(tǒng)劇目,由于其作者的歷史局限,必然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上帶有封建社會的明顯烙?。煌瑫r他們也需要表現(xiàn)歷史人物的思想真實,而不能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古人。對于這種現(xiàn)象和事實,人們往往缺乏理解,缺少寬容,尤其在極左橫行的年代,把它們簡單粗暴地列為糟粕,甚至定為“毒草”,或禁演或按照今天的政治標準加以修改。其原因就是只承認京劇的教化功能,而不考慮京劇的認識價值。為了給全社會灌輸某種唯一的思想,給人們提供學習的榜樣,最終導致了戲劇舞臺上只有八個樣板戲的尷尬局面。其實,今天的人們恰恰是通過許多所謂糟粕的東西才得以認識了真實的古人,認識了古代社會。例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守了18年活寡,又遭到丈夫的調(diào)戲試探,還表示甘當偏房。正是她的這種觀念,讓我們認識了封建時代婦女的可悲。如果不從它的認識功能的角度去看,而看作是不尊重婦女,那么是禁演還是改為讓王寶釧提出離婚呢?有人不是把《甘露寺》中喬玄唱張飛的“曾破黃巾兵百萬”改為“鞭打督郵氣沖牛斗”嗎?公然替張飛隱瞞參與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以顯示自己的“階級立場”,卻忘記并改變了喬玄的階級立場。在京劇中,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當然允許而且應(yīng)當適當?shù)剡M行虛構(gòu),但是不能歪曲古人(如讓關(guān)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或編造歷史(如讓薛平貴當了唐朝的皇帝)。為此,應(yīng)當提倡新編歷史劇,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應(yīng)當是對歷史負責的嚴肅的新編,而絕不是為了票房收入的戲說,否則只會幫倒忙。
只有保留歷史的真實面目,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才能從中汲取應(yīng)有的經(jīng)驗教訓。如果按照我們的觀點修改了《離騷》,我們還能認識屈原嗎?如果按照無神論的觀點修改了莫高窟的壁畫,還能認識敦煌藝術(shù)嗎?從認識作用的角度講,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很能說明問題。我們應(yīng)當像看待歷史博物館一樣來看待一部分傳統(tǒng)京劇。
文藝的功能是多元的,人民的需要也是多元的。面對京劇的觀眾和其他一切文藝受眾,要放棄灌輸,允許選擇,尊重少數(shù),提倡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