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波,全冠民,袁濤
后循環(huán)動脈的腦梗死是指椎-基底動脈供血區(qū)域血流中斷所致的神經核與白質束破壞,臨床上常出現特征性的定位癥狀和體征[1-3],MRI檢查可清楚顯示梗死涉及的范圍,MRA可觀察后循環(huán)動脈狹窄及閉塞[4-5]。熟悉后循環(huán)血管分布的解剖特點及不同部位腦梗死的臨床表現有助于理解發(fā)病機制和確定責任病灶。本文闡述較常見的小腦及腦干梗死的MRI特點,并結合血管、神經結構解剖學基礎及典型的臨床表現,以提高對后循環(huán)局限性腦梗死的認識。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延髓背外側由小腦后下動脈內側支供血,有時由小腦前下動脈代替供血(同側小腦后下動脈未發(fā)育)[1-2]。典型 MRI表現為延髓背外側即小腦下腳片狀長T1、長T2信號,DWI擴散受限(圖1),有時可同時累及一側小腦半球內側下份,病灶邊緣清楚。MRA顯示同側小腦后下動脈狹窄或閉塞,若由替代性小腦前下動脈供血時則表現為該動脈狹窄及信號減弱,可同時合并基底動脈輪廓不光整及信號減弱(圖1d)。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該區(qū)域重要神經結構包括前庭神經下核、蝸神經核、迷走神經核、孤束核、疑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交感神經束、脊髓小腦束、脊髓丘腦束及網狀結構等,因此出現典型的Wallenberg綜合征,癥狀包括眩暈、共濟失調、惡心嘔吐、言語困難、呃逆、眼震、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味覺及聽力減退、面部痛溫覺及角膜反射消失、Horner綜合征、對側痛溫覺消失等[1-3]。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該區(qū)域為小腦后下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供血,PICA一般起源于椎動脈顱內段,包括內側與外側兩個分支,供應延髓背外側、一側小腦半球下部內側及下蚓部[1-2],PICA閉塞可發(fā)生于主干,也可僅累及其背外側小分支。PICA閉塞發(fā)生于主干者MRI表現為小腦下腳-小腦半球下部及下蚓部異常信號,急性期DWI擴散受限,ADC圖信號減低(圖2),MRA有時可顯示同側PICA閉塞;僅累及背外側小分支者僅見小腦下腳異常信號,MRA難以顯示PICA遠端異常,但有時也可見PICA主干閉塞(圖1d)。
圖3 延髓旁正中梗死。a)橫軸面T1WI示延髓右側中線旁信號減低(箭);b)橫軸面T2WI示病變呈高信號(箭),右側錐體受累;c)橫軸面T2-FLAIR示病變呈高信號,邊緣清楚(箭);d)MRA示右椎動脈遠端與基底動脈遠端局部信號明顯減弱(箭)。 圖4 橋臂梗死。a)橫軸面T1WI示右側橋臂不均勻低信號(箭);b)橫軸面T2WI示病變呈高信號(箭);c)橫軸面T2-FLAIR示病變呈高信號,邊緣清楚(箭);d)MRA示右側小腦后下動脈局部信號中斷(箭)及基底動脈遠端輪廓不規(guī)則。圖5 中腦-腦橋旁正中梗死。a)橫軸面T1WI示中腦-腦橋移行處左側旁正中處局限性低信號(箭);b)橫軸面T2WI示病變呈高信號,邊緣清楚;c)橫軸面DWI示病變呈高信號(箭);d)MRA示后循環(huán)動脈輪廓不整,符合動脈硬化征象。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PICA供血區(qū)包括前庭神經核、三叉神經脊束核、脊髓丘腦束、三叉丘系、繩狀體、腦干網狀結構、疑核等重要結構,臨床可出現眩暈、嘔吐、眼球震顫、交叉性淺感覺障礙、小腦性共濟失調、不完全性Horner征、軟腭麻痹、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咽反射減弱或消失等,也稱 Wallenberg綜合征,但因PICA變異甚多,因此根據供血范圍的差異及側支循環(huán)代償能力的不同,臨床表現各異[1-3]。圖2患者以眩暈、嘔吐、左面部麻木、左側肢體力弱就診,主要是小腦梗死癥狀。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延髓旁正中區(qū)為延髓旁正中動脈供血,兩側各一,而延髓后外側為小腦后下動脈供血[1-2],因此延髓旁正中動脈閉塞后MRI表現為延髓中線旁內緣平直的長T1、長T2信號(圖3a~c),DWI擴散受限。MRA不能顯示延髓旁正中動脈,但可見動脈硬化及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等間接征象(圖3d)。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1-3]:該區(qū)重要結構包括錐體束、內側丘系、舌下神經核、疑核及迷走神經背核,因此梗死后出現對側中樞性偏癱、深感覺障礙及舌下神經麻痹等。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橋臂又稱小腦中腳,由基底動脈的長周動脈分支供血,該動脈自橋臂前外側垂直進入腦實質[2-3]。MRI表現為腦橋與小腦連接處白質區(qū)長 T1、長T2信號,其內后緣可接近齒狀核(圖4a~c)。MRA難以顯示病變動脈,但可見動脈硬化表現(圖4d)。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基底動脈之長周動脈分支供血區(qū)主要為白質結構,即小腦中腳與三叉神經出腦處,小腦中腳又稱橋腦小腦腳,是對側橋腦核神經元的軸突,這些神經細胞接受皮質橋腦束的下行纖維,然后交叉投射到小腦皮質,同時接受錐體束的傳入,因此該區(qū)域梗死可出現同側偏身共濟失調,若同時累及被蓋腹側的上橄欖核還可出現聽覺障礙[1-3]。
圖6 中腦腹外側梗死。a)橫軸面T2WI示中腦左前外側局限性高信號(箭);b)橫軸面FLAIR示病變呈高信號(箭);c)ADC圖示病灶呈低信號(箭);d)MRA示左側大腦后動脈頂枕支遠端信號減弱(短箭)、顳枕支中斷(長箭)。 圖7 大腦腳內側梗死。a)橫軸面T1WI示中腦未見異常信號;b)橫軸面T2WI示左側大腦腳近腳間窩處結節(jié)狀高信號(箭);c)FLAIR圖示病變呈高信號(箭)。圖8 顳葉內側及底面-胼胝體壓部-枕葉梗死。a)橫軸面T2-FLAIR示胼胝體壓部左側高信號(箭);b)橫軸面T2-FLAIR示左側海馬-海馬旁回-內側枕顳回及視放射高信號(箭);c)矢狀面T2WI示病變累及海馬-海馬旁回-梭狀回(長箭)及下縱束-視放射-內側枕顳回(短箭);d)MRA示左側大腦后動脈狹窄,遠端分支顯示減少(箭),左小腦上動脈中遠段信號減弱。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該區(qū)域為腦橋旁正中動脈供血[2],因此梗死時MRI表現為腦橋旁正中異常信號,內緣平直、清楚,外緣較模糊(圖5a~d),由于受累動脈細小,MRA常不能顯示異常,或僅見后循環(huán)動脈輪廓不光整、信號不均勻、基底動脈不均勻狹窄等動脈硬化征象[4-5]。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該區(qū)域包括外展神經核、內側縱束及錐體束等重要結構,因此梗死后可出現Foville綜合征,表現為病側周圍型面癱、雙眼向病側偏視及對側中樞性面癱[1-3]。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該區(qū)域為后交通動脈-大腦后動脈穿支血管及脈絡膜后動脈供血[2-3],MRI表現為中腦腹外側長T1、長T2信號,急性期DWI呈典型的高信號,ADC圖呈低信號(圖6a~c)。MRA可顯示同側后交通動脈-大腦后動脈狹窄或閉塞(圖6d),脈絡膜后動脈病變則需行DSA檢查才能檢出。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中腦腹外側主要為下行的白質束,自前內向后外包括額橋束、錐體束及頂枕顳橋束,因此這些結構梗死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偏側性肢體無力或癱瘓[1-3]。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大腦腳為大腦后動脈腳間支及脈絡膜后動脈分支供血[2-3],其中前者偏內側,梗死病灶呈結節(jié)狀長T1、長T2信號,邊緣清楚(圖7a~c);后者梗死位置較前者稍偏外,常為片狀。由于這兩支血管均為細小的穿支動脈,因此MRA不能顯示,但可顯示同時存在的大腦后動脈與基底動脈硬化征象。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本區(qū)域的重要解剖結構包括紅核、黑質、動眼神經核、錐體束、額橋束及被蓋交叉,因此梗死后可出現典型的Weber綜合征,包括動眼神經麻痹、對側痙攣性癱瘓、對側Parkinson樣強直、對側隨意運動異常以及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癥狀[1-3]。
MRI表現與解剖學基礎:顳葉內側面及底部、枕葉內側面為大腦后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供血,PCA分為頂枕支與顳枕支兩大分支,PCA主干圍繞兩側大腦腳后行,沿途供應顳葉內側及底面、枕葉、背側丘腦、下丘腦、丘腦底及內外側膝狀體[1-3],因此PCA主干閉塞后MRI可見同側顳葉內側及底部、顳枕回、枕葉、部分丘腦異常信號,有時還可見胼胝體大鉗異常信號(圖8a~c),MRA顯示一側PCA閉塞(圖8d),急性閉塞時無側支血管擴張[4-5]。
神經病學定位表現:由于PCA供血區(qū)包括視覺通路及其中樞、部分丘腦、中腦等重要結構,因此閉塞后可出現病變對側偏盲、輕度偏身感覺、運動障礙及丘腦綜合征等。單純皮質支受累MRI上可出現枕葉部分區(qū)域異常信號,臨床表現為部分象限偏盲、顏色失認、失讀等。深穿支閉塞MRI表現為丘腦或中腦局限性異常信號,臨床表現為紅核-丘腦綜合征、丘腦綜合征(主要是錐體外系癥狀及深感覺障礙)或動眼神經癱等[1-3]。
總之,后循環(huán)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范圍多小于前循環(huán)腦梗死,但由于涉及結構復雜的傳導束、顱神經核、網狀結構及生命中樞,常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與特殊體征,且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往往合并前循環(huán)動脈供血范圍的腦梗死,病灶可多發(fā)及新舊混雜,因此MRI檢查對這些病變的診斷和確定責任病灶具有重要價值[2,5]。
[1]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41-744.
[2]Duus P,劉宗惠,胡威夷.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定位診斷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140-161.
[3]Mancall EL,Brock DG.Neuroanatomy[M].Philadelphia:Elsevier Saunders,2011:157-246.
[4]Takahashi S.Neurovascular imaging,MRI and Microangiography[M].London:Springer,2010:131-188.
[5]Kornienko VN,Pronin IN.Diagnostic neuroradiology[M].London:Springer,2009:8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