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莎
壓力性尿失禁在女性患者中較為常見,國內報道本病發(fā)生率高達22.9%[1]。尿失禁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隨著對本病認識加深,以非手術方式治療本病越來越為廣大患者所接受,筆者采用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35例壓力性尿失禁,取得不錯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壓力性尿失禁病例為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共35例,平均年齡(45±5)歲,均為經(jīng)產(chǎn)婦,平均產(chǎn)次(2.3±1.2)次。納入研究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1)典型壓力性尿失禁癥狀;(2)行尿墊試驗,壓力誘發(fā)試驗陽性;(3)排除充盈性尿失禁,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刺激因素引起尿失禁。根據(jù)壓力性尿失禁分度標準[2],35例患者中,輕度17例,中度13例,重度5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方法,具體為:(1)電刺激治療:儀器為法國PHENIX神經(jīng)肌肉生物反饋治療儀?;颊邆扰P,消毒電極后,將電極插入患者陰道后行刺激治療,初始選擇較小電流強度,刺激過程中詢問患者感受并逐漸調整刺激強度,直至患者可耐受最大限度。(2)生物反饋治療:在生物反饋模式下根據(jù)屏幕顯示壓力波形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Kegel訓練)。當壓力波振幅為40%時,為盆底Ⅰ類肌纖維收縮,振幅介于60%~70%時盆底ⅡA類纖維收縮,振幅>90%時,盆底ⅡB類纖維收縮,每次治療采用電刺激與生物反饋交叉進行,每次治療20min左右,每周治療2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對療效不夠滿意患者間隔2d后開始下一療程,總治療不超過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行以下檢測:(1)連續(xù)記錄患者24h排尿及溢尿情況或行尿墊試驗;(2)采用棉簽法測量患者尿道膀胱夾角;(3)行盆底肌肉電位測定。
1.4 療效評價指標[3]選擇溢尿改善,尿道膀胱夾角改變以及盆底肌電改變3個指標評價治療后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以及盆底肌肌力改善情況。(1)溢尿改善:治愈,壓力性尿失禁癥狀消失;顯效,3次尿墊試驗結果為陰性,每日溢尿量減少>1/3;無效,尿墊試驗出現(xiàn)陽性結果或每日溢尿量減少≤1/3,將治愈與顯效病例歸入有效;(2)尿道膀胱夾角改變:有效,與治療前相比夾角度數(shù)增大>10°,其余為無效;(3)盆底肌電改變:有效,與治療前相比增高>1/3,其余為無效。統(tǒng)計3項指標有效及無效例數(shù),計算有效率。對比分析治療前后尿道膀胱夾角平均值及盆底肌電平均值。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壓力性尿失禁治療療效 經(jīng)過治療,35例患者溢尿改善有效29例(82.86%),其中達治愈標準17例,達有效標準12例,無效6例,分別為5例重度壓力性尿失禁、1例中度壓力性尿失禁。尿道膀胱夾角改變有效16例(45.71%),盆底肌電改變有效33例(94.29%)。
2.2 尿道膀胱夾角及盆底肌電改變分析 治療后尿道膀胱夾角平均值較治療前有所增大(P<0.05),盆底肌電平均值較治療前有明顯升高(P<0.01)。見表1。
表1 尿道膀胱夾角及盆底肌電改變分析
壓力性尿失禁指患者在腹壓增高時出現(xiàn)非自主性尿液自尿道外口滲出,女性多見?,F(xiàn)行已知壓力性尿失禁病因包括(1)年齡因素引起的盆底松弛,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括約肌退行性變;(2)與生育相關包括分娩次數(shù),經(jīng)陰道分娩,或助產(chǎn)技術的使用,大體重胎兒可增加產(chǎn)后尿失禁風險;(3)其他如肥胖、遺傳因素等[4-5]。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機制尚無統(tǒng)一定論,但從解剖學角度看,影響女性控尿功能包括有盆底肌肉強度,尿道阻力,以及盆腔臟器的解剖位置。3個因素中以盆底肌肉強度最為重要。
有文獻報道[6]采用激素替代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一定療效,但其僅適用于圍絕經(jīng)期女性患者因雌激素減退造成的尿失禁,對年輕患者無明顯改善作用。筆者采用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本病,取得不錯療效,分析原因在于(1)輕微電流反復刺激可使強化尿道外括約肌收縮能力,提高控尿功能,同時電流可反射性抑制膀胱興奮,強化膀胱儲尿功能,控制尿失禁癥狀;(2)盆底肌訓練(Kegel訓練)通過指導患者自主收縮以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從而加強控尿能力,采用生物反饋技術以模擬信號提示盆底肌活動狀態(tài),使鍛煉更具針對性與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表明,35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經(jīng)過治療溢尿改善有效29例,有效率為82.86%,尿道膀胱夾角改變有效16例(45.71%),盆底肌電改變有效33例(94.29%),治療后尿道膀胱夾角平均值及盆底肌電平均值較治療前有明顯升高(P<0.01),結果證實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能有效改善尿失禁癥狀以及盆腔臟器脫垂,增強盆底肌肌力。溢尿改善指標無效的6例患者中5例為重度壓力性尿失禁,1例中度壓力性尿失禁,說明采用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對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療效較好,對重度尿失禁患者仍應以手術治療為主。
綜上所述,采用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具有療效確切、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無痛的優(yōu)點,可在治療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推廣使用。
[1]何程煒.盆底肌鍛煉與電刺激治療女性產(chǎn)后壓力性尿失禁100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09,28(18):67-68.
[2]謝佳,武子先,劉立偉,等.電刺激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產(chǎn)后尿失禁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B):137.
[3]趙春英.盆底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37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18):36-37.
[4]何軼,孟海燕,王慶芳.盆底肌功能訓練在防治女性產(chǎn)后尿失禁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21):114-115.
[5]麥秀蓮,曹麗,陳汝虹,等.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60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0,21(5):48-50.
[6]柳愛華,鄧志敏,翁天茵,等.不同方法治療圍絕經(jīng)期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觀察[J].遼寧醫(yī)學雜志,2011,25(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