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顧樸光 顧雪濤
貴州山水神奇靈秀、清寂綺麗,相較于北方山水之雄偉巍峨,江南山水之明媚旖旎,自有一種“清水出芙蓉”般的韻味。然而貴州由于地處僻遠(yuǎn),開發(fā)較晚,繪畫的發(fā)展相對滯后,以至在明代以前竟沒有一幅描繪貴州山水的畫作流傳下來,目前所知最早用畫筆為貴州山水傳神寫照的畫家,是清初因?qū)びH而途經(jīng)貴州的黃向堅。
黃向堅(1609—1673),字端木,號萬里歸人,蘇州人。父親黃孔昭,明末被任命為云南大姚知縣,不久明亡清興,戰(zhàn)亂連年,他欲回故鄉(xiāng)因兵阻而不得歸。黃向堅多年未接到父親音訊,不由心急如焚,遂于順治八年(1651)農(nóng)歷十二月初獨自一人從蘇州出發(fā)前往大姚尋找父親。經(jīng)過530余日的艱辛跋涉,終于將父親迎回蘇州。
黃向堅的孝行在當(dāng)時名播海內(nèi),他因此獲得了“黃孝子”的美名,而今天人們知道他的名字,主要是由于他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的卓越成就。黃向堅的畫主要師法元代黃公望和王蒙,并繼承明代吳門畫派傳統(tǒng),但他并非盲目臨摹前人,而是師其心不師其跡,由于得造化之助,其作大多構(gòu)圖奇險、筆墨濃重、意境幽邃、生機郁勃,一望而知是從寫生稿本提煉而成,而非食古不化者所能望其項背。
黃向堅現(xiàn)存畫作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的《尋親圖軸》、蘇州市博物館藏的《萬里尋親圖軸》、貴州省博物館藏的《盤江圖軸》、上海市博物館藏的《點蒼山色圖軸》,以及多種題名《尋親圖冊》、《萬里尋親圖冊》等的山水冊頁。以上作品皆系描繪黃向堅尋親途中所經(jīng)歷的滇黔勝境,其中描繪貴州山水的作品約有二三十幅,它們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貴州實景山水圖像,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獻(xiàn)價值。這里且舉《盤江圖軸》為例:該畫縱107.5厘米、橫49厘米,紙本水墨,畫的左下部江岸險峭,古樹叢生,城樓巍峨,一座鐵索橋橫跨于盤江之上,與右岸的城樓相接;江中怪石林立,激流洶涌;城樓外一人手執(zhí)雨傘,正欲進(jìn)入城門,應(yīng)為黃向堅的自我寫照;右邊城樓外城堞蜿蜒,屋宇隱現(xiàn),峰巒高聳;整幅作品氣勢雄偉,筆墨恣縱,把盤江的景色表現(xiàn)得真實生動,撼人心魄,為今人研究盤江的歷史風(fēng)貌提供了寶貴資料。貴州省博物館所藏的《尋親圖冊》中,《歷羅鬼甸》、《登凱樓坡》、《龍泉縣涉水借宿》、《越相見坡》諸作,畫的亦是貴州實景山水。這些作品限于尺幅,不可能對所繪對象作全景式的深入刻畫,只能截取最精彩的局部加以簡約摹寫,惟其如此,作品構(gòu)圖更加自由率意,筆墨更加靈動灑脫,堪稱氣韻生動、小中見大的佳構(gòu)。
黃向堅:《盤江圖軸》 貴州省博物館藏。(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