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兄
(江蘇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連云港,222002)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改變,糖尿病(DM)患病率正迅猛增加。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已經接近1億大關[1]。糖尿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 3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2]。很多報道表明,為了提高胰島素的吸收率、減少注射局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需要輪換胰島素注射部位[3-4]。王曉英等[5]報道1例男性患者通過改變胰島素注射部位消除頻發(fā)低血糖情況,進一步說明輪換胰島素注射部位可以提高胰島素的吸收率,減少注射局部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替代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大部分也將使用胰島素治療,但在臨床工作中護士、患者及家屬在注射胰島素時仍存在很多的問題[6-7]。為患者注射早晚餐前胰島素時,護士處于大小夜班時,人員相對較少,注射時間有限,護士往往會選擇患者皮膚易暴露、脂肪層相對較厚的小范圍重復注射(護士往往為節(jié)約時間,多數選擇近門側腹部并且選擇易于操作的腹中部集中重復注射)?;颊呋蚣覍儆捎谧⑸洳课恢貜瓦x擇、不會循環(huán)注射、害怕麻煩、注射疼痛等原因,出現拒打、漏打胰島素、注射部位硬結感染頻發(fā)、血糖波動較大等問題。護士在注射過程中要應用有效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應該鼓勵及指導患者做好自我管理,提高患者注射胰島素的依從性,使其掌握長期便捷高效的自我注射胰島素的方法至關重要。
入選患者均按WHO診斷標準確診為糖尿病,均需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將2011年3月—2012年8月住院需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隨機按床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2組,患者病程1個月~35年,排除神志不清、言語表述不清的糖尿病患者,排除腹部有硬結、脂肪萎縮、皮膚病、感染炎癥、破潰、巨大瘢痕的糖尿病患者。對照組納入患者542例,實驗組納入患者526例。所有患者出院后隨訪3個月。
對照組采用以往傳統(tǒng)的不固定部位,注射點由護士、患者任選的注射方式,實驗組患者加用自行設計制作的胰島素腹部注射定位圖(同時給實驗組患者發(fā)放此定位注射圖1張小樣,告知使用目的及方法),以指導腹部循環(huán)注射方式。試驗前全科護士對腹部定位圖使用方法進行統(tǒng)一學習,制定具體操作流程(每日責任班護士早晨接班后調整注射圖日期、按序輪換注射部位并簽字)。所有入組患者由本科經指導考核合格后的護士注射胰島素?;颊呷∽换虬肱P位,手捏皮膚垂直進針,使用優(yōu)伴筆、諾和筆3和諾和筆4按胰島素注射規(guī)范執(zhí)行,每次更換BD 31G注射針頭,注射后停留10 s,保證胰島素完全吸收。2組患者均由醫(yī)院營養(yǎng)科提供治療飲食,注射時間點、進餐時間、血糖監(jiān)測時間點相對固定。
①護士用時評估。計算2組患者每次注射總用時時間,核算出單個患者用時均耗值;②根據視覺模擬評分(VAS)[8-9]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表示無疼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每次注射完畢即進行疼痛評估;③分別記錄2組患者皮下硬結、脂肪萎縮發(fā)生數;④使用自行設計的患者注射胰島素依從性調查表(包括出院后);⑤利用每個患者隔日7點血糖監(jiān)測表、動態(tài)血糖檢測儀對比血糖前后波動情況。
對照組(腹部隨機選擇)53例患者人均耗時(25.92±1.76)s,實驗組(腹部注射定位圖)49例患者人均耗時(19.37±1.35)s,結果顯示實驗組中護士為每位患者注射用時較對照組減少近6 s,節(jié)約了護士的操作時間,2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86例上臂外側注射患者中,輕度疼痛32例,中度疼痛39例,重度疼痛15例;90例腹部注射患者中,輕度疼痛54例,中度疼痛 29例,重度疼痛7例。2種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腹部注射的疼痛程度較上臂外側注射輕。
102例上臂外側注射患者中,發(fā)生皮下硬結8例、脂肪萎縮24例;99例腹部注射患者中,發(fā)生皮下硬結3例、脂肪萎縮7例。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腹部注射時皮下硬結、脂肪萎縮發(fā)生概率較上臂外側注射時低。
出院隨訪時,上臂外側注射的480例患者中,使用胰島素者404例,怕麻煩、疼痛者89例;480例使用腹部注射定位圖患者中,使用胰島素者460例,怕麻煩、疼痛者6例。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相較于上臂外側注射,患者對腹部注射更易接受、操作更方便。
結果顯示,應用腹部注射圖注射較不固定注射部位注射的血糖波動度更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糖波動度比較( ±s)mmol/L
表1 2組患者血糖波動度比較( ±s)mmol/L
組別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不固定注射部位(無序循環(huán))(n=40)10.30±1.25 12.73±2.07應用腹部注射圖注射(固定有序循環(huán))(n=40)6.60±0.87 9.27±1.75
符合標準的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間,護士注射單點胰島素時,只需在取胰島素注射筆時查看胰島素注射車上方墻壁上的腹部注射定位圖,記住本點注射范圍后觀察局部無異常(通?;颊邥鲃勇冻霾⒏嬖V護士本次腹部注射點)即可注射,不僅避免3班護士重復注射同一部位數次,還大大節(jié)約護士詢問、交班等時間,護士可在短時間內有效完成注射工作,并且有效降低了皮下硬結及脂肪萎縮的發(fā)生率。
軀體疼痛同時由A、C類纖維傳導,A類神經纖維有髓鞘,較粗,傳導速度較快,產生尖銳而定位清楚的“刺痛”,稱快痛;C類神經纖維無髓鞘,較細,直徑小于2 nm,傳導速度較慢,疼痛為鈍痛,定位不準確,起始和終止遲緩,稱慢痛[10]。腹部的疼痛由A、C類纖維傳導,而上臂及大腿外側注射產生的疼痛則由A類纖維傳導,因此,腹部注射疼痛比上臂及大腿外側傳導慢,疼痛輕。利用腹部注射定位圖在腹部長期注射,可減少患者反復脫穿衣物、受涼、針眼外露等情況,也避免在其他部位注射(如上臂、臀部等操作困難或對家屬較依賴的部位),減輕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心理負擔,提高依從性;且腹部注射胰島素能完全吸收,吸收速度快?;颊卟捎枚ㄎ粓D固定在腹部注射胰島素,減少了頻繁更換注射部位等對血糖波動的影響。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nlen in China[J].N EngI J Med,2010,362:1090.
[2]Hogan P,Dall T,Nikolov P.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U.S.in 2002[J].DiabetesCare,2003,26:917.
[3]李洪波,張玉玲.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9,23(19):2191.
[4]蔣肖男.糖尿病規(guī)范注射日:規(guī)范注射,安全達標[J].健康向導,2010,5(2):55.
[5]王曉英,姚合斌,許麾.改變胰島素注射部位消除頻發(fā)低血糖1例[J].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10,23(2):126.
[6]張穎,白嬌嬌,李晶,等.社區(qū)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注射能力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06,20(4):1044.
[7]李洪波,張玉玲.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9,23(19):2191.
[8]蔡軍紅,洪琴瓊,陳捷,等.治療性觸摸應用于體外震波碎石中疼痛控制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154):29.
[9]張青蓮.手術后疼痛護理評估與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3):73.
[10]楊樹源,只達石.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