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星 劉玉連 郭春林 任國君 孫 捷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干部病房,吉林 長春 130021)
流行病學顯示,血壓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隨著老年人口增長,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人數將要進一步增加。老年高血壓臨床特征復雜,且常合并多種危險因素及嚴重并發(fā)癥,對降壓藥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差異性很大。本研究探討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對老年高血壓的防治及延緩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06~2010年均參加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體檢中心體檢的離退休干部574人,男537人,女37人,平均年齡(72.42±6.81)歲;另選2010年參加體檢的青中年在職干部465人,男435人,女30人,平均年齡(43.24±5.82)歲。排除標準:患有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變、肥厚型心肌病、嚴重原發(fā)性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1.2 調查內容 收集入組時基本情況: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生活方式(吸煙、飲酒、睡眠等)、疾病譜(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脂肪肝等)、體格檢查(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腰圍和肝臟超聲)和實驗室檢查(血脂、血糖等)。
1.3 診斷標準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標準。糖尿病診斷標準根據1999年WHO標準。血脂異常診斷標準根據2007年中國成人防治血脂異常指南標準。體重指數根據2002年WHO提出的亞洲體重指數標準。
1.4 檢測方法 各項生化指標由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檢驗科完成,儀器為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的STKS型自動生化儀。試劑由BECKMAN COULTER上??迫A公司和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提供。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以樣本率統(tǒng)計,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似然比值(OR)表示,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2.1 一般資料的基本特征 離退休干部人群中,腰圍、體重指數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降低趨勢(P<0.05)。收縮壓水平隨年齡的增長逐年升高(P<0.05);2009、2010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2006年(P<0.05);2010年甘油三酯水平高于2006年(P<0.05);2010年離退休干部人群與青中年干部人群比較,年齡、腰圍、體重指數、收縮壓、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離退休干部高血壓患病率的特點 2006~2010年,離退休干部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逐漸增高,分別為377例(65.67%)、380 例 (65.87%)、390 例 (66.17%)、398 例(66.56%)、406例(70.70%),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006年與2010年離退休干部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比較 2006年離退休干部高血壓的知曉率〔355例(94.16%)〕、治療率〔169例(44.83%)〕、控制率〔107例(28.38%)〕與 2010年〔398例(98.02%)、193例(47.54%)、112例(27.5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2010年干部人群中不同年齡組間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的比較 2010年干部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P<0.05)。見表2。
2.5 2006年與2010年離退休干部人群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異常、肥胖發(fā)生率的比較 離退休干部高血壓人群中,2010年冠心病、脂肪肝的患病率較2006年增加(P<0.05),血脂異常、肥胖的患病率減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01)。見表3。
表1 一般資料分析(±s)
表1 一般資料分析(±s)
與2006年比較:1)P<0.05;與離退休組比較:2)P<0.05
指標離退休組(n=574)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青中年組(n=465)2010年年齡 72.42±6.82 73.46±6.88 74.56±7.02 75.48±7.03 76.89±7.12 43.24±5.822)腰圍 93.99±10.89 90.12±10.881) 89.43±10.451) 88.23±10.121) 87.28±9.891) 95.29±10.192)體重指數 25.26±3.36 25.12±3.12 24.56±3.141) 24.12±3.021) 23.04±2.801) 27.36±3.162)收縮壓 140.23±19.24 144.45±19.271) 145.76±19.391) 146.12±19.451) 146.12±19.451) 135.52±20.342)舒張壓 83.12±8.72 84.12±8.91 82.55±8.40 85.12±8.52 86.12±8.55 85.00±12.99空腹血糖 5.74±1.45 5.76±1.45 5.45±1.46 5.77±1.55 5.78±1.62 5.25±1.012)甘油三酯 1.65±0.92 1.66±0.90 1.67±0.91 1.68±0.90 1.70±0.931) 2.03±1.762)高密度脂蛋白 3.02±0.80 3.02±0.81 3.01±0.82 2.78±0.801) 2.67±0.781) 1.37±0.462)低密度脂蛋白 5.32±0.97 5.18±0.90 5.08±0.89 4.94±0.88 4.97±0.89 3.04±0.882)膽固醇 4.77±0.72 4.82±0.83 5.23±0.83 5.54±0.92 5.24±0.79 5.50±0.78
表2 2010年干部人群中不同年齡組間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的比較〔n(%)〕
表3 2006年與2010年離退休干部高血壓病人群不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
表4 2010年離退休干部與青中年干部高血壓人群不同合并疾病發(fā)生率的比較〔n(%)〕
表5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
2.6 2010年離退休干部人群與中青年干部人群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異常、肥胖發(fā)生率的比較 2010年離退休干部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異常、肥胖的患病率高于青中年干部人群(P<0.05)。見表4。
2.7 老年高血壓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將年齡、血糖、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睡眠等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發(fā)現,離退休干部高血壓與年齡、睡眠、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呈相關性;青中年干部高血壓與飲酒、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呈相關性。見表5。
我國高血壓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點及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現象。在我國,僅32.2%的老年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控制率僅為7.6%〔1~5〕。顧東風等〔6〕對全國12省市高血壓人群的抽樣調查顯示,65~74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是48.8%。趙秀麗等〔7〕對全國14省市高血壓人群的抽樣調查顯示,65~74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更是超過半數,達51.5%。2002年衛(wèi)生部組織的全國居民27萬人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8〕,我國≥60歲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為49%,顯著高于中青年人群的患病率。本次研究中患病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高于以往水平,且比青中年干部高血壓人群高,分析其原因可能為:(1)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為離退休干部,年齡偏高,大多為腦力勞動者,工作壓力大,交感神經興奮性高;(2)該人群保健意識較高,體檢較規(guī)律,發(fā)現患病的可能性大,且發(fā)現疾病后及時就診治療;(3)長春位于我國北部,冬季持續(xù)近半年時間,人們戶外活動少,體重指數高,均增加高血壓患病率;(4)我國原發(fā)性高血壓主要為食鹽依賴性高血壓,長春地區(qū)為高鹽飲食地區(qū),該人群喜進食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且有飲酒習慣者較多,飲酒量也較大。
本研究顯示,離退休老年干部高血壓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率增加,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異常、肥胖的患病率比青中年干部高血壓人群高。這種情況一方面增加老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病事件危險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血壓治療達標的困難性和復雜性。據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顯示,血壓水平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顯著相關。收縮壓每下降10 mmHg,糖尿病相關的任何并發(fā)癥、心肌梗死、死亡率、微血管并發(fā)癥均可以下降10%以上〔9〕。對61項前瞻性觀察研究(>55 000例血管性死亡)的薈萃分析〔10〕顯示,在 70~89歲的人群中,總膽固醇水平每降低1 mmol/L,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危險降低17%。因此在老年高血壓降壓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血糖、血脂、體重指數水平監(jiān)測,并及早干預,以達到更好的降壓目標值及預防和延遲疾病進展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外,本組資料從年齡段上揭示了高血壓并發(fā)癥和年齡的關系。從中不難看出,高血壓出現臟器損害的重點年齡段是60歲以上的病人,這為高血壓綜合防治提供了重點人群或高危人群以及重點年齡段。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試用本)〔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060-4.
2 劉 蓉,董彩琴,楊永麗,等.云南白族高血壓健康知識調查及教育〔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4(16):2.
3 Joffres MR,Ghadirian P,Fodor JG,et al.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anada〔J〕.Am J Hypertens,1997;10(10):1092-7.
4 吳兆蘇.我國心血管流行病學發(fā)展30年回顧〔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2):881-4.
5 安 寧,王 馨,武陽豐,等.北京市城鄉(xiāng)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高血壓防治現狀的對比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1):1021-5.
6 顧東風,Jiang HE,吳錫桂,等.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知曉率、治療和控制狀況〔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3;37(2):84-9.
7 趙秀麗,陳 捷,崔艷麗,等.中國14省市高血壓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16):1148-52.
8 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84.
9 Heim A,Feihl F,Waeber B,et al.Advance:a morbidity mortality study of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J〕.Rev Med Suisse,2008;4(139):28-30.
10 王 薇,趙 冬.中國老年人高血壓的流行病學〔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4):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