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鋒 徐軍
(1山東省單縣終興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單縣 274300;2山東省單縣東大醫(yī)院 單縣 274300)
60例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趙忠鋒1徐軍2
(1山東省單縣終興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單縣 274300;2山東省單縣東大醫(yī)院 單縣 274300)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藥物灌洗;臨床療效
分泌性中耳炎以傳導性耳聾或中耳積液等為主要特征,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各種并發(fā)癥,進而造成聽力衰退,形成語言性障礙,甚至導致耳聾[1~2]。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耳內(nèi)悶脹,有時可出現(xiàn)耳鳴及聽力減退等。近年來,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已經(jīng)成為導致耳聾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對于分泌性中耳炎,需及早發(fā)現(xiàn)、盡早診斷、及時治療[3]。本文選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均行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加藥物灌洗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4~60歲;病程為10 d~10年;伴不同程度聽力下降49例,耳內(nèi)脹感50例,耳刺痛53例,耳鳴51例;電測聽結果:混合性聾24例,傳導性耳聾36例;聲導抗測試結果:平坦型14例,負壓型46例。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行鼓膜穿刺后高負壓吸引加藥物灌洗治療。以服用抗生素治療為基礎,依據(jù)患者病情的不同程度、不同類型,采用噴鼻劑布地奈德加入用1%麻黃素進行滴鼻。此外,應用鼓膜穿刺抽液,鼓室內(nèi)注射糜蛋白酶及地塞米松。操作時,患者側坐,首先用常規(guī)方法對外耳道和耳廓進行消毒,麻醉鼓膜表面,再在患者骨膜前下方實施穿刺并回抽,確定取到積液的情況下,方可拔出針頭,最后使用連接吸引器將鼓室內(nèi)的積液全部吸出。在進行回抽操作時,如果發(fā)現(xiàn)血液滲出,應該馬上終止操作。在完成積液抽取后,鼓室內(nèi)注射糜蛋白酶及地塞米松。此時,患者需要把頭部歪向對面一側,并且需按壓耳屏。所有患者隨訪半年至一年,對其純音聽閾以及聲導抗實施檢查評定,觀察分析治療效果。
1.3 診斷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弱并逐漸消失,其鼓室內(nèi)液體全部被吸收,電測聽氣導聽閾測定結果小于等于20 dB,鼓膜恢復到正常顏色,并且鼓室圖從B型轉變?yōu)锳型;好轉:患者癥狀稍有減輕,鼓膜顏色有變化,鼓膜活動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轉,但是耳悶塞及耳鳴等癥狀未得到完全改善,經(jīng)電測聽氣導聽閾升高10~15 dB,鼓室圖從B型轉變?yōu)镃型;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鼓膜活動度極差,聲阻抗及聽力都沒有改變或者改變甚微,經(jīng)電測聽氣導聽閾升高小于5 dB,聲阻抗結果顯示仍然是B型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文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結果 60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治愈48例(80.00%),好轉 9例(15.00%),無效 3例(5.00%),總有效率為95.00%;60例患者平均治療5次,其中18例患者治療1次后痊愈;所有患(下轉第81頁)型全自動血漿蛋白分析儀進行轉鐵蛋白和銅藍蛋白的水平檢測,主要采取免疫散射比濁法,并選取SIEMENS公司生產(chǎn)的檢驗試劑盒,嚴格按照蛋白檢測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檢驗操作,其中轉鐵蛋白參考值為2.0~3.6 g/L,銅藍蛋白的參考值為0.2~0.6 g/L,做好相關檢測數(shù)值的記錄與分析工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11.3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通過比較,三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RF、C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組間對比,重型組患者的檢測數(shù)值顯著低于其余兩組,P<0. 05;中型組患者的檢測數(shù)值顯著低于輕型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各組TRF、CP水平比較 (±S)
表1 各組TRF、CP水平比較 (±S)
分組 n TRF(g/L) CP(g/L)對照組輕型組中型組重型組130 50 45 35 2.21±1.35 1.58±1.11 1.45±0.35 1.29±0.29 0.35±0.12 0.23±0.07 0.22±0.05 0.18±0.0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發(fā)的肝臟疾病,患病后,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肝脾腫大、肝臟纖維化、黃疸,并表現(xiàn)為面色晦暗、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癥狀。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與攜帶者的數(shù)量逐年遞增,若得不到有效的臨床治療,患者病情會逐步惡化,最終因肝功能喪失而導致死亡[4]。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肝臟病理活檢的方法對慢性乙型肝炎進行診斷與分級,但此法存在損傷性,對患者危害較大。隨著醫(yī)學研究的深入,有關資料證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轉鐵蛋白與銅藍蛋白含量與健康者存在顯著差異[5]。
筆者認為,TRF屬于血清中運輸鐵的主要蛋白,是由β球蛋白與鐵合成的復合體,它同時還具有防止血清鐵過多沉積的功能,以此保證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而且TRF主要由肝臟合成,如果患者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其肝臟自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TRF的合成量會顯著降低,與健康者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性。并且隨著乙型肝炎程度的加深,TRF的合成量也會大幅下降,因此TRF的含量變化也可以反映病情發(fā)展趨勢。此外,CP由α2-球蛋白與糖蛋白合成,由于肝臟是人體內(nèi)含銅量最大的器官,因此絕大多數(shù)CP是在肝臟內(nèi)合成的,并且通過膽汁排出,因此一般情況下,CP含量與肝臟細胞合成的蛋白質(zhì)含量相關。當肝臟受到損害而導致合成蛋白減少時,CP含量自然會下降,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P也要顯著低于健康人[6]。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時以健康者作為對照,評價相關檢測指標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重型組患者的檢查結果顯著低于其余兩組,中型組檢查結果顯著低于輕型組(P<0.05,因此臨床可以將其作為主要指標。
綜上,通過檢測人體內(nèi)血清轉鐵蛋白與銅藍蛋白水平,不僅可以對慢性乙型肝炎做出有效診斷,還可對其進行臨床分期,反映臨床療效,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傅智浩,高國生.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蛋白電泳圖譜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10):1 525-1 526
[2]曾衛(wèi)新,肖影,群鄧茜,等.慢性肝炎分級分期系統(tǒng)在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治療中的價值[J].江西醫(yī)藥,2010,45(11):1 154-1 157
[3]秦靜林,郭宏巖.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轉鐵蛋白(TF)、轉化生長因子 β(TGF-β1)與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1)水平及臨床意義的探討[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23):4 524-4 525
[4]陳忠城,李清,潘曉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檢測血清轉鐵蛋白、銅藍蛋白水平的臨床意義[J].廣西醫(yī)學,2012,34(7):873-874
[5]洪永孟,黃修伙,葉志典,等.慢性乙型肝炎護肝治療患肝硬化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2,4(6):13-14
[6]曾達武,董菁,朱月永,等.血清銅藍蛋白水平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病理關系的初步研究 [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12):731-735
R 764.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9.056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