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 迪 Xiao Di
(上海木材應用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44)
紅木是中國傳統(tǒng)家具用材中最受重視的類別,因為近20年來熱帶硬木進口量的增加引起國內各界在眾多樹種或木種中對紅木范圍及定義的爭論,所以中國林科院于2000年起草了《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標準實施13年來對于市場規(guī)范紅木家具用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亦不可避免的顯現(xiàn)一些不足之處,故當前被要求修訂,并予于進展中,筆者對此亦發(fā)表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在印制時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一些錯誤,如部分樹種學名(拉丁文)和商用名(非中文部分)出現(xiàn)錯誤,部分產地和木材特征描述中的錯誤以及個別顯微構造圖片的錯誤均明確屬于要更正的內容,這些在過去已有人指出,并不存在爭議,也是最易修訂的部分。
標準中將紅木規(guī)定為植物學中的5個屬下的部分樹種,并分為8類。由于木材鑒定到樹種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質檢單位和科研院所在只有木材樣品的情況下通常只能出具到植物學屬的鑒定證明書,在紅木類木材中亦然,因此依據標準通常只給出紅木類別的鑒定報告。雖然這樣降低了鑒定錯誤率,卻也混淆了一些原先可區(qū)分的木種類別(如大紅酸枝和花白酸枝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對此,合理的解決方式是對于類別重新劃分,以代表樹種名作為類別的木種名稱(如交趾黃檀作為木種東南亞大紅酸枝的代表樹種,刀狀黃檀作為東南亞黑酸枝的代表樹種),但是此方案亦會增加木材鑒定及標準制定的難度。
標準中有幾項限定紅木類木材的必備條件,它們是5屬內樹種木材的深色心材(淺色邊材不為紅木),氣干密度的低限,木材結構及管孔平均弦向直徑的高限。這幾項必備條件引起的爭議主要在于作為有機材料的天然木材因存在有不均勻性,難免會出現(xiàn)局部不符合必備條件的情況,此外家具制作過程中不會完全杜絕邊材的使用。故有呼聲要求取消必備條件而只保留樹種名稱和類別名稱,即《紅木》國標應成為單純的名稱標準。筆者認為《紅木》國標作為木材鑒定人員所參考的最重要依據,理應保留其中涉及木材學的科學客觀部分,所以必備條件必不可少,故不可取締必備條件而使之僅為一名稱標準。原因在于木材鑒定在難以確認樹種的現(xiàn)實情況下,必備條件就成為鑒定人員判斷木材是否屬于紅木類范疇的唯一依據了,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和經營者誠信的最后水準線。但鑒于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木材樣品局部對于必備條件的超越,建議應采取對必備條件范圍的適當修改或針對這些情況添加補充說明。
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家具制造業(yè)的大發(fā)展加速了全世界珍貴紅木類資源的枯竭,亦導致上游成本不斷攀升,故此行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狀況引發(fā)部分人士擔憂,提議增加樹種進入《紅木》國家標準。筆者對此的看法是本行業(yè)內很多從業(yè)者未能認真解讀標準(GB/T 18107-2000)而先入為主的認為紅木僅為33個樹種,實際情況是標準中已明示符合必備條件的樹種均為紅木,33種僅為例舉的有詳細木材學特征描述的樹種而已,所以標準本身就已經很科學地規(guī)定了樹種,而且已經闡明了紅木類樹種遠不止所例舉的33種。與之相反的觀點則來自收藏界,盡管在這個領域家具工藝造型被認為是首要的,材質居于次要地位,但是其中的一些人卻仍不能夠從開放的角度看待事物發(fā)展,反而堅持認為標準中規(guī)定的樹種過多,進而指責標準歪曲所謂傳統(tǒng)文化甚至擾亂市場,此舉實屬抱殘守缺,不理解科學的方法和態(tài)度,但也不排除其中的商業(yè)意圖和利益。筆者認為在符合中國傳統(tǒng)習慣的基礎上,所應新列入紅木的樹種應當是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但鑒于Erythrophleum屬內樹種較多,而非洲產本屬樹種特征則顯然不符合國人對于紅木的接受限度,故可在必備條件內限定僅為此一個樹種E. fordii,此方法不失為標準修訂的有益提議,盡管這樣會要求鑒定到樹種。同樣的情況亦出現(xiàn)在近年來由非洲進口的部分紫檀屬樹種的木材(不能明確樹種,但常被認為是染料紫檀Pterocarpus tinctorius)中,這些木材特征符合紫檀木類的必備條件,但似乎國內從業(yè)者不能夠接受其屬于紫檀木的范疇,所以標準是否又應將紫檀木類的必備條件修訂為限于樹種P. santalinus是一個很有必要商榷的議題,當然這樣亦將帶來木材鑒定到樹種的要求。
在《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頒布實施之前,全國標準化中心等單位制定的QB/T 2385-1998《家具 深色名貴硬木家具》輕工家具行業(yè)標準就已出現(xiàn),后又修訂更名為《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QB/T 2385-2008),但這個標準為家具標準,對于用材樹種僅保留名稱,基本沒有鑒定依據可言。近來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公布《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GB 28010-2011)一度被冠以“新國標”,但實為家具類的基礎標準,與《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性質不同。由于紅木消費的持續(xù)升溫及各種媒體的宣傳,各種機構愈發(fā)開始制定更多的相關標準以吸引關注,便又有了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xié)會紅木專業(yè)委員會起草的《紅木商用名稱》(SB/T 10758-2012)與《紅木制品等級》(SB/T 10759-2012)兩項標準。相比GB/T 18107-2000,后來頒布的各項標準在紅木木材的科學識別和合理分類上并無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反而增加了繁冗的條規(guī),加大了檢驗機構和營銷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操作難度。
《紅木》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已頒布實施近13年,時下林科院實施修訂工作實屬對于13年來木材木種(或樹種)鑒定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補充,期待能夠出臺一更合理、科學、簡潔和實用的新版本,以有助于規(guī)范紅木用材標識和鑒定。一個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標準必定是建立在采用科學方法的大量實踐基礎上的,時下中國國內的很多機構熱衷于制定標準,卻忽視了對于最基礎的木材和樹種本身的探究,造成的后果就是標準一大堆,多數地區(qū)在鑒定環(huán)節(jié)方面卻薄弱依舊,混亂的市場秩序表現(xiàn)為低水平的制作工藝、奇異化的木材名稱標識和缺乏保障的消費權益,鮮明對照的卻是物質材料、虛偽文化和個人名聲炒作的肆意橫行,恰為中國國人浮躁的寡頭心態(tài)之具體反映。就用材標識和鑒定保障體系而言,筆者認為出具木種(或樹種)鑒定證明并在銷售過程中配送小型木材樣板作為實物標識對家具用材的保證承諾是合情合理并具有現(xiàn)實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案。一個科學可操作的紅木用材保障體系的構建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任重道遠。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8107-2000 紅木.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林仰三.“木種”淺談[J].中國木材,2000,(3):20-21.
[3]林仰三,蘇中海.紅木考辨[J].中國木材,2000,(1):22,27-28.
[4]何天相.紅木鑒定[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