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
(宜興 214221)
傳情達意,是紫砂壺的一個特色。陶藝家要表現(xiàn)紫砂壺藝,需用紫砂陶特有的語言來表達,即按照紫砂壺特有的形式美的原則,進行造型的線化處理。采用不同的線條處理,能傳達不同的感受,展現(xiàn)不同風格的美學內(nèi)涵。例如,垂直線使人感覺沸騰與挺拔,水平的直線使人感到開闊寧靜,斜線使人感到空間的變化,而曲線給人的感受是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和優(yōu)美。在紫砂壺的制作上,陶藝家運用各種線的線性特色,充分利用點、線、面的比例關(guān)系,注重塑造壺身的造型。陶藝家采用曲線和直線來塑造紫砂壺器的造型,是為了滿足其傳達情感的需求。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陶藝家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有時還會在作品中注入理性的思想精神,表達人的意志、感情和理想,自然地流露陶藝家對生活的認識、思索和追求。
能夠做到傳情達意的紫砂壺器,有一種搖曳的運動感,紫砂壺的造型與傳情達意相結(jié)合,能含蓄地表達紫砂陶的藝術(shù)特色。“玉碧漢韻壺”(見圖1)的特點是線條簡潔、流暢、明快,能夠產(chǎn)生簡約的美感。壺器莊重、渾厚,加圈足能提升整個造型高度,在穩(wěn)健中見精巧,此壺整體是和諧的,剛不壓柔、柔不壓剛,恰到好處。器身融剛強硬朗于圓潤柔和中,這與儒家、道家一致推崇的“以柔克剛”是合拍的,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和諧之感,和諧則美?!坝癖虧h韻壺”的壺體似圓石鼓凳,上小下大,有一種搖曳的運動感,微斂的腰間形成了美麗的弧線,壺嘴從底部開始由大到小,沉穩(wěn)而不失靈動;直嵌蓋精神抖擻,蓋面光滑平整;壺鈕形如折方橋,橋下湖面平靜,配以壺器古沉的色澤,古靜深幽,給人以平和之感;環(huán)形壺把外方內(nèi)圓,古樸有致。這樣的壺器設(shè)計以柔克剛,它的整個布局傳達出了一橋帶水、見韻生動的意境。
圖1 玉碧漢韻壺
紫砂壺倘有深究的價值,至少具備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實際上,就是在探究它的文化淵源。紫砂壺除了滿足基本也是必備的使用功能外,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也很重要,這是紫砂壺能不能成為一件藝術(shù)品或準藝術(shù)品的重要分水嶺。紫砂壺的美學價值,是通過它的藝術(shù)造型傳達出來的。遠觀“玉碧漢韻壺”,壺身似一帶碧綠的玉環(huán),命名中的“玉碧”由此而來。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秶L·秦風·小戎》里有一句詩:“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庇谩皽亍币孕稳萦袷云滟|(zhì)地細密,光澤柔和;用“溫”以形容人,指其個性溫和,性情、態(tài)度、言語等不嚴厲、不粗暴,使人感到親切之意。隨著時代審美觀念的演變,“溫其如玉”這個詞發(fā)展到當代變成了“溫潤如玉”,用對珍貴美玉的觸感表達對人物的贊美。修辭手法上,該詞使用了通感,其表達不限于外在的形象之美,更多的是指人擁有的內(nèi)在氣質(zhì)風度與修養(yǎng)內(nèi)涵。此外,玉文化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jié)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等等。由此可見,玉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遠觀“玉碧漢韻壺”,只見一橋高置,深水隱藏,極容易引發(fā)人的想象力。在古代文化中,潛藏的深水即為財。正所謂“美不外現(xiàn)”,因而深藏而看不到的水更美?!坝癖虧h韻壺”的壺身又似玉鐲子,頗顯幾分漢韻,更令人為之著迷。
與傳統(tǒng)陶瓷工藝美術(shù)比較,紫砂壺具有實用的特點,但這不能抹滅紫砂壺的藝術(shù)光輝。紫砂壺藝是由點、線、面構(gòu)成的藝術(shù),這些點、線、面可以構(gòu)成實實在在的空間,產(chǎn)生空間上的美感,或予人以柔和之美,或予人以剛勁之美,或予人以洗練之美……這把“玉碧漢韻壺”有圓潤的線條,有舒展的塊面,雍容雅致、從容不迫,整體大氣又不覺張揚,而是內(nèi)斂、含蓄,這點很符合文人的審美追求。她線條簡潔不冗雜,塊面形式豐富,成疊落式樣,即上小下大、漸次舒展。更妙的是,“玉碧漢韻壺”的壺鈕就是一座縮微的橋梁,橋梁很有張力,給人以向上挺拔的聳立之感。所有這些組合起來,符合文人在欣賞藝術(shù)品中推崇的以“簡練”、“淳樸”、“厚拙”,為美中至美的審美理念。“玉碧漢韻壺”一橋帶水,見韻生動,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實用之外的藝術(shù)美感,更是一種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