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農(nóng)(西安美術學院 美術史論系)
一
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發(fā)生時期,也是中華民族開始奠定了農(nóng)耕文明為主的生存方式階段。設計意識的形成,也是富民強國的政治經(jīng)濟政策的結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熱鬧紛紜的景象,為中國古典社會的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方面,是冶鐵業(yè)的蓬勃興起;另一方面是青銅技術的熟練和提高,因此,導致了許多新的設計技術的出現(xiàn),這是中華民族在秦漢歷史時期實現(xiàn)騰飛的基礎保證。許多設計文化和制作技術的出現(xiàn),是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的標志,同時,也在解構舊的政治體制,出現(xiàn)新的國家制度。因此,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規(guī)范化統(tǒng)治和破壞性新生的對峙,形成了秩序與破壞、人性與自由、職業(yè)與道德的多重矛盾,這些積極地刺激了文化思想的活躍,也推動設計文化的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許多重要的藝術設計思想,是建立在諸多器具的使用功能之上。設計文化的形成,是許多杰出的思想家和設計家的設計觀念的論述,在器物設計和使用中,其設計思想得以充分地闡述,構成了設計文化的精彩篇章。如《周易》、《周禮》、《墨子》等等,在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中,諸多學者為自己的思想尋找著社會生活的廣闊舞臺,指點江山,鼓吹議論,異?;钴S的社會氛圍使設計文化得以深入和交流,有了積極促進的可能。從《老子》、《論語》、《孟子》、《莊子》等著作中,思想家借物喻事,以器說理,由此,獲得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設計文化的廣泛印證。藝術設計本是對生活器具規(guī)范化的把握,但是戰(zhàn)爭和勞作的現(xiàn)實,亦使設計家的運用其聰明智慧,設計制作了大量的武器和工具,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以往不同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藝術設計發(fā)展中,設計思想的完善,是構成了設計文化進步的重要因素。
《易經(jīng)》也稱《周易》,是中國先秦文化的總綱,也是設計文化和思想本原。
《易經(jīng)》的形成有“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語)的說法,而“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也不僅僅是“讀”,而是“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漢書·藝文志》)。一般學者認為《易經(jīng)》是在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并先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jīng)·系辭傳下》)。因而文王是發(fā)揮和推演的集大成者,孔子是闡釋者,并賦予《易經(jīng)》以深刻的思想主題,借以象卦而掌握道理,揭示了周而復始,生生不已的宇宙規(guī)律。
《易經(jīng)》包括《經(jīng)》和《傳》兩部分。而《傳》又有《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幾部分。
上古原始先民在漫長的生活進程中,對自然規(guī)律的積極認識,積累了許多感性的經(jīng)驗,摸索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形成了以占卜取象的方式,確定了符號化的卦象,來說明自然萬物的秩序和規(guī)律。這其中的《系辭傳》論述了《經(jīng)》的基本原理,并與設計文化的關系緊密?!断缔o傳》中的“以制器者尚其象”,即用《易經(jīng)》來指導制作器物的人,推崇《易經(jīng)》卦爻的物象象征。這是設計文化的最根本的論述?!靶文酥^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系辭傳上》),即在將看到的象制作出形,成為了器具,制作器具并使其廣泛使用,這便是方法?!皞湮镏掠?,立出器以為天下利”(《系辭傳上》),即準備器物以為人們使用,創(chuàng)造器具,使天下的人們獲得利益?!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系辭傳上》),即居于形體之上的因素稱為“道”;居于形體之下,稱為“器”。這是對器具本質關系的重要論述。以往將道與器的關系對立起來認識的比較多,而缺少整體的理解?!靶味稀迸c“形而下”首先是在形的范疇之中,而“上”“下”的區(qū)別,也在形的規(guī)范之內(nèi),在制形的精神中貫穿著“道”理,而體現(xiàn)制形的過程是“器”具。這個立論在莊子的著述中,闡發(fā)的最為具體深刻而生動。
因此,商代占卜與符號是為了尋找秩序與規(guī)律,建立制度與文明,將自然的“象”轉化為人為的“形”,成為生活的“器”。這個過程就是《易經(jīng)》對設計文化的總體定位。
孔子對夏、商、西周的意識形態(tài)有過一段評價:“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禮記·表記》)。從中看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區(qū)分和社會側重。
于是,商人利用占卜技術而與神靈相通,主要方式就是用龜甲占卜。當時,中原地帶氣候濕潤,河流眾多,有利于龜甲的生長。而商人在貿(mào)易中,對龜?shù)氖召徱嗍瞧渲械囊豁梼?nèi)容。
占卜的過程是先將龜殼的腹甲和背甲分開,打磨清潔;將牛肩胛骨的骨臼去掉,刮磨整齊。然后在龜骨的背面中多處鉆孔,但不能穿透,再用火棍在鉆孔處燒烤。于是,正面的地方會出現(xiàn)裂紋,常常是一橫一豎,紋路變化多端,成為了卜形,稱為兆璺,兆璺的方向就是神的意志。
因此,甲骨文的內(nèi)容廣泛,記載明確。有趣的是內(nèi)容卻往往是商王來占卜解釋。即甲骨文上常見的“王占曰”的字樣。其實,甲骨文多是后來刻劃上去的,有許多的甲骨干脆就不刻什么了,于是誰也不知是什么。神性的結果,是權力對于自然人事的認識,予以心理上的滿足。這也是統(tǒng)治者借上天而言己事,代表著法律、政權、軍事的絕對權威。這種自古以來以王命而非民意的治理,亦是一種政權的需要。
有意義的是在甲骨文中有“小藉臣”、“小刈臣”等記載,“藉”是翻耕土地,“刈”是收割莊稼。藉臣和刈臣都是農(nóng)業(yè)官員。也有“亞牧”、“牧正”的記載,“牧”是管理畜牧業(yè)的官員。而放養(yǎng)畜牧的為“芻”,有“芻正”的官職,管理羊豬一類的官員的為“司”?!柏懭恕笔钦莆照疾返墓賳T,“巫”是神職人員,作為祭祀時的主持人。這些在甲骨文中有大量的記錄,從而反映了商王朝的豐富社會生活。
商代的農(nóng)業(yè)開始發(fā)達,黃河流域成為了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
《國語·魯語》中有“冥勤其官而水死”的說法,冥是商人的早期領袖之一,在夏王朝時是水官,治理水利。按當時的習慣,部落中的優(yōu)異人物往往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優(yōu)勢,并被推舉成為王朝官員。冥是商人的早期人物,因此,可見商人對農(nóng)業(yè)和水利的重視。事實上,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以及《尚書·湯誓》中“舍我穡事而割征夏”的記載,都是商人重視農(nóng)業(yè)的例證。
考古資料中,商人的農(nóng)具是鏟和耒,尤其是雙齒耒在殷墟中多次被發(fā)現(xiàn)。雖然農(nóng)具主要是木質、石質、骨質、蚌質等材料制成,但是數(shù)量和質量都是可觀的,表現(xiàn)商人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
至此,中國社會全面進入了農(nóng)耕文化的階段。周朝進一步在農(nóng)業(yè)文化上的全面發(fā)展,在農(nóng)具制作方面尤為明顯,。周人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推崇“稷”為先祖,“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國語·魯語》),因此,周人重視生存意識,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nóng)業(yè)民族。
《易經(jīng)》是一部中國文化的根本之書,林林總總的方方面面,影響著后世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事實上,《易經(jīng)》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主旨。藝術設計的思想僅僅是其中的一支奇葩。由《易經(jīng)》的精神的指導下,諸多的禮儀、技術以及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先秦文化燦爛輝煌的綻放。
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集大成者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子、莊子代表的道家哲學。儒道思想對于社會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同源異流,互為對應,以《易經(jīng)》的天道為本,而衍生出各自的生存意識和政治觀念??鬃颖居袉柕烙诶献拥挠涊d,而孔子對老子的評介甚高,有“吾今見老子,其尤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真誠感慨。
圖1 商 司母戊鼎
圖2 西周 毛公鼎
老莊是守態(tài),窮竭心機,獨善其身。《道德經(jīng)》五千言,高瞻遠矚卻曲徑通幽?!肚f子》內(nèi)外篇是議論風生而處處見其機智。而孔孟為攻勢,以學問尋找君王,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墩撜Z》是論事鑒人,貌似平淡亦生發(fā)天機,實則雄魄而微言大義。《孟子》卻是縱橫馳騁,侃侃而談之中見王道天下。
孔子是魯國貴族后裔,因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對社會和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以“仁愛”思想,追求社會的秩序化的理想。
孔子對器具的議論非常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而且喜歡對服飾和顏色發(fā)表意見。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追求的是“文質彬彬”(《論語·雍也》)的效果統(tǒng)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以飲食聞名于世的大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使食物生產(chǎn)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園藝技術,保證了糧食、蔬菜、水果的質量。同時家養(yǎng)的畜禽、以及漁獵的野味,為飲食文化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甲骨文中的“藝”,就有種植、勞作、園藝的含義。
因此從夏、商、西周伊始,飲食器皿就特別發(fā)達,伴隨著青銅文化的發(fā)生過程,出現(xiàn)了許多精美絕倫的器具造型。飲食文化的鼎盛,與飲食器具的發(fā)達有著明顯的關系?!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配,……養(yǎng)精益氣”的理論,是早期飲食文化的總結。
新石器時期的制陶業(yè),完成了飲食器具的基本造型,如盆、罐、缽、盤等許多陶制器具的出現(xiàn),使飲食水平的質量提高,推進了人類生活的進步。尤其是夾砂陶的制作,為燒烤烹煮食物提供了方便。河南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都出現(xiàn)有缽形鼎,是食器和炊具的結合。而后來的陶鬲、陶甗的制器,使煮食和蒸食的區(qū)分。
飲食器具包含了烹飪和餐具兩部分,而餐具又由食器與飲器的區(qū)別。青銅文化的燦爛在飲食器具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安陽殷墟中有青銅鍋、鏟、刀等實物,對于商王朝豐美飲食生活的揭示。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石象牙食器有玉壺、玉盤、玉簋、玉勺、玉匕、玉臼、玉杵、玉杯、象牙杯等。相傳商紂王時已使用的象牙箸,后被考古實物所證實。
圖3 商 三聯(lián)甗
圖4 西周 綴玉面罩
鼎是夏商周飲食器具中最具特征的重物。青銅鼎是在陶鼎的造型上發(fā)展起來,并由食器轉向了權力的象征,這是中國飲食器具發(fā)展中的一個異數(shù)。
《左傳》中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將鼎的作用引申為政治的意義,并隨著改朝換代而不斷地轉移鼎的歸屬?!包S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烹鬺上帝鬼神?!保ā妒酚洝ば⑽浔炯o》)。司馬遷的記述,進一步說明了“象天地人”的寓意?!豆旁娫础は暮箬T鼎繇》中“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于三國”的說法,是指禹鼎在三國即三朝夏、商、周的更迭流傳。
商周時期的熟食為煮粥和蒸飯,鼎是用來煮粥和煮肉,一般容積較大。鬲是用來煮粥的,鬲的容量不大,但數(shù)量卻多,有陶制的,也有青銅鑄造的,甗和甑是用來蒸飯。敦是一種圓球體燉肉的器具。上下呈各為半球體,而上半部的壓力較重,能夠加快肉食的熟爛速度,提高食品的質量?!对娊?jīng)·大雅·生民》中“釋之叟叟,蒸之浮浮”,說明西周時期出現(xiàn)了熟食蒸飯的景象。
商周時期盛食品的器具有簋、簠、盨、盤、豆等等不同的用途,標志著商周貴族的飲食生活方式的豪華。如記載中的周代貴族在飲食時,就有相當?shù)闹v究:左面放有帶骨頭的熟肉,右面是切好沒有骨頭的精肉;食品是放在左面,湯羹放在右面;膾炙放在外面,調料放在近處;蔥末放在邊上,酒漿放在右面;干肉中彎曲部分放在右面,碎末部分放在左面(見《禮記·曲禮上》),可以看到飲食的禮節(jié)和規(guī)矩。
當然,食器中首先是要有取食的作用。于是就有了相當多的餐具,如青銅箸的出現(xiàn),是中國筷子的利用的證明,推測應有木竹一類的筷子在先,只是無法保存下來。匕有圓匕和尖匕的區(qū)別,前者是舀粟飯,后者是用于剔割肉食。勺子用來舀湯或舀酒的作用?!抖Y記·曲禮上》“飯黍無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是指箸的用途,此時的箸是輔助性餐具。
俎是一種剁肉切菜的青銅砧板,也有專門的案板用來作為餐桌,這些食器的豐富是商周文明的見證。
在飲酒器具中有爵、角、觚、斝;而盛酒的有尊、壺、鈁、卣、方彝、缶、罍、盉、瓿、觶、兕、觥、勺等等。盛水洗手的是盆、彝、盂、鑒、盤、斗等,一次王室貴族的飲宴,是飲食器具的展示,亦是上流社會的奢侈。正如《詩經(jīng)·小雅·彤弓》中的“鐘鼓既設,一朝饗之”的描述,孔子感嘆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xiāng)黨》),恐怕就是這種豪華的飲食場面。
食器的豪華造型,使商周時期的烹飪技術也有較高的水準,以至常常引申到政治生活中,如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道德經(jīng)·60章》)的觀點,將治國與烹飪比擬,形象鮮明,深刻完整。青銅器具在商周時期制作精良,材料昂貴,主要是王室和貴族的器具。所謂“鐘鳴鼎食”,有音樂伴奏,列鼎分食?!吨芏Y》中講,周王室的飲食機構有2000余人,正餐有26樣食品,食不厭精,極為豐美?!对娊?jīng)·魏風·伐檀》中“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獾兮?”的呼號。而一般平民多是以陶制品為飲食器具,所以陶制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
圖5 西周 何尊銘文
商周時期的青銅制造業(yè)的發(fā)達,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商早期的青銅器多為方形,高古質樸,品格堅硬,標志著商王朝的威儀。而武乙以后的青銅器造型出現(xiàn)了細麗繁密的紋飾,亦是社會生活的寫照。從考古資料中看,商王朝的青銅冶煉,其銅礦石和鉛礦石大約在豫西和晉南一帶,而錫是在南方地區(qū)開采的。殷墟有大型的冶煉鑄銅的作坊,面積達10000平方米以上,其青銅器的制模、翻范、澆鑄、修正的諸多的工序,有時是數(shù)百人的同時協(xié)調制作,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是78厘米,其鼎身和四足是采取一次性的整體鑄造。鼎身是四塊腹范、一塊底范、一塊芯座、四塊澆口范合在一起鑄成的大型青銅器;而鼎耳是在大鼎上加范澆鑄。從中足以見青銅器的復雜制器工藝。
三
《周禮》是周代的官書。本是一種規(guī)范政治制度的匯編。但是,其中保存了許多周代的人文禮儀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器具設置的活動要求,在對三百余種周代官職的職務敘述中,可以看出設計文化形成的過程,尤其是《周禮·冬官》即《考工記》,更是中國藝術設計歷史文化的寶貴典籍。
《周禮》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官的六大部分,除《冬官》之外,其它諸篇中亦有大量的藝術設計史料,也是先秦的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獻。
對于藝術設計的研究,《周禮·冬官》亦《考工記》,是可以獨立成為系統(tǒng),并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考工記》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官書,專門講述“百工”的職務工作。這是先秦漫長歷史中的藝術設計思想形成的最初結晶。
漢代學者對《考工記》的推崇,并將其補入《周禮》之中,成為原本已遺缺的《周禮·冬官》部分,因此,《考工記》亦可以成為單獨的篇章。但是,整部《周禮》作為西周的制度規(guī)范,許多背景性的技術規(guī)范,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于是研究《周禮》,就不能不研究《考工記》,而要研究《考工記》,就必須重視《周禮》其它篇章。
《考工記》是一部春秋戰(zhàn)國的藝術設計制作標準的書籍。全篇7100余字,分為上下兩部分,開篇即講“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辯民器,謂之百工”,百工是夏商周以來的官營手工業(yè)制度,是官營的“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的三十個工種的記錄。從木器、車馬、兵器、皮革、鐘鼓、玉器、染織、建筑、制陶等等諸多的設計技術,《考工記》詳細地予以說明和規(guī)范。
《考工記》中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管理制度對于后世有很大的影響,而藝術設計的思想亦為人們重視。對《考工記》研究,也是自漢代以來儒家學者的技術思想成果。而《考工記》對設計職業(yè)的要求,可以看出,先秦時期設計文化已進入了一種藝術的層面。
古人對生活器具的寓意的昭示,也是生活方式的認識。如盤:“與其溺于人,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古詩源·盥盤銘》),將人生命運與器具的關聯(lián)認識,是文化的智慧結晶?!度瞎湃摹分杏性S多西周武王時期的銘言,如鑒銘“見爾前,慮而后”,鏡銘“以鏡自照,則知吉兇”,觴銘“樂極則悲,沉湎致非,社稷為危”等等,商紂王因酒喪德以失國,西周初期杜絕酒器,以為世人所鑒。
商、西周時期,國家觀念的形成與延續(xù),禮器成為一種國家進行重大典禮時祭祀的常規(guī)器具。例行祭祀活動與王朝的穩(wěn)定興盛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作為禮器的青銅器具,也為社會生活的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
禮的興起是對“致其敬于鬼神”(《禮記·禮運》)的肇始。這是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認識,所形成的一種原始思維,由萬物有靈的觀念而形成的人生追問,也是一種人從哪里來的古老問題所在,于是通過祭祀的形式,召喚人的靈魂向往,崇天拜地以敬鬼神??鬃诱f:“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
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的一個源泉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是一個人的成長和家族的興衰,所引發(fā)的的教訓和經(jīng)驗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在對祖先的懷念中,以祭祀的方式帶來人生思索的結果。
祭祀活動的象征特征,也使器具本身帶有神秘的屬性,如玉琮、玉璧等禮儀的器具,《周禮·春官》中講“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即是一種禮器的行為與用途。在良渚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玉琮、玉璧等祭祀器具也證明這個原理。而隨著圭、璋、琮、鉞、戈、柄形器等玉質器具的出現(xiàn),豐富了祭祀禮器的樣式,尤其是圭璋反映了禮儀制度的性質。
禮器的出現(xiàn)是商周器具的一種祭祀文化的展示形式,最具體的卻往往是飲食的祭祀。禮器的造型多與飲食器具有關,因此,作為飲食作用的祭祀器具,以及作為祭祀作用的飲食器具,也常常會交織在一起,相互促進和發(fā)展?;蛘哒f,禮儀推動了飲食器具的發(fā)展。
祭祀禮儀的需要,祭祀的器具也系列化的成套出現(xiàn),禮儀隆重,禮器考究,如西周早期的用鼎成為了等級化的規(guī)模,《春秋公羊傳》中揭示的“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孟子·梁惠王下》中“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的記述,也是說明禮儀過程中的形式與個人社會地位的密切關系。
禮器的作用是維持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王室貴族的致敬鬼神的活動,實際是強化個人統(tǒng)治的地位。由此引發(fā)了對禮器的重視,如鼎就成為了一種象征意義的寶物,問鼎亦就有了窺伺權力的意思。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之際,“問鼎中原”就是霸主的事業(yè)。因而,經(jīng)過漫長的演義,禮器也逐漸與日常生活用品融于一體。
老子是東周史官,推測應為孔子前輩,孔子曾問道于老子?!兜赖陆?jīng)》是老子的著作,主張“無為”的行為,符合“道”的規(guī)律。老子是以守為進,伺機待發(fā),主張個人的生命與自然規(guī)律的協(xié)調,也是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因此,《道德經(jīng)》能究察于春秋動蕩之時,而推演出生命智慧的法則,是老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
老子對器具的看法,是與其深察社會與自然的規(guī)律有著特殊的關系。老子的“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巧若拙”等美學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對于器具的議論,也有諸多的啟示,如“埏埴以為器”(《道德經(jīng)·第11章》)、“當其無,有器之用”(《道德經(jīng)·第11章》)、“樸散則為器”(《道德經(jīng)·第28章》)、“大器晚成”(《道德經(jīng)·第41章》)、“民多利器”(《道德經(jīng)·第57章》)等等,作為一種道家哲學觀念,亦成為藝術設計的精神資源。
莊子曾為宋國漆園吏,是老子的道家哲學的繼承者,并以個人獨立的自由意識,探索著人生精神的空間。有“終生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嘆喟,而且深刻的認識到社會機制對個人的制約,在《莊子》中,莊子通過許多的故事傳說,揭示人生的真實存在,具有清醒的社會批判意識?!肚f子·山木》中提出“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即僅關注事物的外形,而忽略了自身的安危。
《莊子》中對器具的認識是建立在對社會清醒洞察之中,因此,常以器喻事,議論風生,道理深刻。作為一種技術意義的角度,莊子對器具的認識是具體的完整的?!八谜叩酪玻M乎技矣”(《莊子·養(yǎng)生主篇》),在許多篇章中,闡述了器具融于道理的認識觀念。
孟子是孔子之后,仍以平民教育家,奔走于諸侯列國,發(fā)展了儒家的“仁愛”的學說,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強調“獨樂樂,與人樂樂”、“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下》)的政治觀點,《孟子》一書,有七篇雄文,為孟子和門人整理?!睹献印分?,浩然正氣,威武凜然,大義開智,高論撥云,其中借器具而闡發(fā)事物的本質。
春秋戰(zhàn)國的學術界是一種百家爭鳴的氣象,眾星捧月地涌現(xiàn)出儒、道、墨、法、兵等許多的思想光輝。由于平民教育的重視和知識的普及,使社會風氣出現(xiàn)了嶄新的變化,促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進步。對于后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諸人的精湛思想,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因而革故鼎新的結果,仍需要對先秦諸子的精神資源予以貫通。
三
《墨子》是一部關于設計技術和職業(yè)道德的典籍?!犊脊び洝肥枪贂?,而《墨子》是平民化的個人實踐,這是一個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學家、設計家的經(jīng)驗總結,包含著職業(yè)與道德、兼愛與非攻、技術與器具的諸多文化風范。
墨子是“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蛟徊⒖鬃訒r,或曰在其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史記》中僅寥寥數(shù)筆,語言不詳。近人研究墨翟為魯國人氏,比孔子的時代略晚一些。因此墨翟對春秋末期的社會動蕩,諸侯爭霸的現(xiàn)實體會的更為深刻,墨翟的思想對夏禹治水的偉業(yè)極為推崇。因此,墨子學派是“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篇》),莊子以連連感嘆的語氣,敘述了勞苦勞力為蒼生籌劃生計的仁人志士形象。
墨子學派有嚴格的組織原則,并主張弟子去各國做官,所得俸祿,抽出一部分交于墨家組織。墨家學派吃苦耐勞,遵紀守法,服從真理,主張“兼愛”、“非攻”,《墨子》一書,就是墨子的弟子根據(jù)筆記整理的著述,現(xiàn)存53篇。
《墨子》對技術研究的成果,是春秋時期科學和設計知識的總結,同時也包含了墨子本人的樸實無華的品格召喚?!赌印す敗分?,講述了墨子千里迢迢趕往楚國,制止公輸般為楚國制造云梯,攻打宋國的故事。在墨子的耐心說服和勸導下,楚王打消了攻宋的念頭,體現(xiàn)了墨子的高超智慧和正義精神。
墨子長年奔走,席不暇暖,在底層的民眾之中,對于戰(zhàn)爭的厭恨,以及對民眾的熱愛,提出的“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來對待戰(zhàn)爭的仇恨和災難。因此,墨子認為,“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墨子佚文》)。墨子的思想是對大多數(shù)的安居樂業(yè)的民眾的需求,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
《墨子》中對光學、力學、數(shù)學、聲學、機械、土木的許多研究,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科學聲學和設計技術的精彩篇章,《墨子·佚文》中說:“大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鑠木,金之勢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鑠也。埏埴以為器,刳木而為舟,爍鐵而為刃,鑄金而為鐘,因其可也”。亦啟發(fā)著藝術設計的規(guī)律的形成。
車輛在商周時期開始了一個廣泛應用的階段。
車子的設計首先是對輪子的創(chuàng)造性制作,這是人類想象力的飛躍,對輪子的認識和利用,標志著人類生產(chǎn)技術和設計思想的飛躍。
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對陶輪廣泛的使用,使人們通過對輪轉的器具認識中,提高了對轉動原理的觀察和理解。最初,在運輸大型的物件時,需要在地面上鋪墊圓木,以產(chǎn)生滾動的滑力,而圓木的轉動又進一步啟發(fā)了車輪設計的意識。輪子的出現(xiàn),是為了減輕車體對地面的摩擦,并提高了運行的速度,合理地解決車體在快速前進中的穩(wěn)定感。因此,車輪的出現(xiàn),是一個重大的設計發(fā)明。
因此,大禹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左準繩,右規(guī)矩,載四時,以開九州”(《史記·夏本紀》),其“陸行乘車”的記載,是早期的車的概念,車子的發(fā)明傳說是奚仲的功績,《左傳》中的“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的說法,是古文獻中最早的車子發(fā)明的記載。
車輛的使用,使人們開始對道路交通的重視和修筑,人力對交通的修筑,在《左傳》中追記的“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說明夏代對交通道路的認識和構筑。于是就有“(禹)過十室之邑必下”(《荀子·大略》)的可能。
有了道路,橋梁也隨之出現(xiàn),夏商周有“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的筑橋制度,利用晚秋河流干涸的季節(jié),架橋筑路,因此在商代就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經(jīng)·商頌·玄鳥》)的壯觀景象。而車輛成為王室和貴族社會地位的象征。有狩獵用的田車,有打仗用的兵車,也有載重用的牛車。
作為古代車輛的基本造型的雙輪車,在商代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從而奠定了古代車輛的基本造型。
在周代,車輛的制作較為復雜,需要眾多的工匠協(xié)同完成,《考工記》中就有“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的說法,《考工記》中的六類三十個工種中,有輪、輿、車三個以上的工種與車有關。因此,車輛的制作成為商周的設計水平的體現(xiàn)。而有意思的是周人對車輛的認識有著文化的體味?!豆旁娫础嚒分小白灾抡呒?,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的議論,有“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含義,亦值得后人深思。
商周時期的車輛,更多是作為一種威力無比的戰(zhàn)斗器械,投入大規(guī)模的征戰(zhàn)之中。作為戰(zhàn)爭的需要,來完成政治統(tǒng)一的軍事行動。
當時有步兵和車兵兩種作戰(zhàn)的方式?!安椒ァ币辉~的說法,即出自于當時的步兵作戰(zhàn)。而車戰(zhàn)便是兵車行,車戰(zhàn)的配制是一車有左面弓射手、右面戈矛手和中間御車手三人,為重要的進攻兵力。弓箭手為車長,戈矛手是保護車長和御車手的大力士。有九車、五車等不同的戰(zhàn)斗小組,車戰(zhàn)的要求較高,有復雜的戰(zhàn)法,步兵和車兵配合,完成了兵力和武器的配置使用。商周的戰(zhàn)車是兩馬架一車的方式,只有商周王室或指揮車是四馬架一車的樣式。這些在《尚書》、《左傳》等典籍中有大量的記載。
圖6 春秋 越王劍
圖7 戰(zhàn)國 十五連盞銅燈
《呂氏春秋·仲秋紀·簡選篇》中“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的記載,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七十乘戰(zhàn)車與六千人的敢死隊,是商湯伐桀時的主要力量。“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紂為禽”(《呂氏春秋·仲秋紀·簡選篇》),這回是武王伐紂的兵車行故事。廣袤的原野上,殘陽如血,號角陣陣,旌旗獵獵,浩浩蕩蕩的車馬,演繹著一回回戰(zhàn)爭與政治的戲劇。
弓射手需要有專門的訓練,即“庠”射,庠后來發(fā)展為古代的學校的稱呼。而“登射”即是指戰(zhàn)車和弓射手的配制,即一車一射,如五百登射,是指五百輛戰(zhàn)車?!拔臆嚰裙?,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詩經(jīng)·小雅·車攻》)是形象的描述車馬攻戰(zhàn)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車馬的作用也十分顯著,《詩經(jīng)》中反復吟詠著與車馬相關的場景。如“游于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詩經(jīng)·秦風·駟驖》)、“駟驖孔阜,六轡在手” (《詩經(jīng)·秦風·小戎》)、“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詩經(jīng)·小雅·皇皇者華》)、“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詩經(jīng)·小雅·采薇》)。這些場景的描述,對理解商周車輛的利用有著積極的意義。轡是御馬的韁繩,四馬八轡,而最外面的馬的里轡,系于軾前。六轡是指馭手手持的韁繩。御馬駕車在當時是一種技能,孔子時的“六藝”之一就有“御”的內(nèi)容。
因此,孔子曾羨慕地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認為是一種至樂的生活境遇,而“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語·衛(wèi)靈公》),更是一種理想的社會。
四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在論述政治主張中,有意或無意地記載了許多器具的知識,提供了當時的設計文化的基本狀況。同時大量的文學作品也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的器具在生活、戰(zhàn)爭中的大致狀態(tài),如《詩經(jīng)》、《楚辭》等。文學的情節(jié)性描寫,說明了諸多器具的應用情景,使《周禮》等典籍中的器具還原成一種真實的氛圍。所以,研究春秋戰(zhàn)國的器具設計,亦離不開這些資料性的原始文獻。
《詩經(jīng)》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敘述。傳說孔子刪定整理《詩經(jīng)》,所以,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并常常用《詩經(jīng)》教導弟子,被后世推崇為儒家經(jīng)典。
《詩經(jīng)》的時代背景有五百年,因此,其中有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除了反映社會矛盾、男女愛情的詩篇之外,還有許多描寫器具設計的詩句,在農(nóng)具、兵器、車馬、建筑、服飾、絲織、樂器等設計文化的內(nèi)容中,以文學語言的精煉,構成了歷史的華章。
商周的農(nóng)具多以石、木、骨、蚌質材料為主,在安陽殷墟中發(fā)現(xiàn)過3000多件石鐮,用板巖制成,放在王室的地窖中儲存。但是由于青銅冶鑄水平的提高,青銅逐漸成為制作農(nóng)具材料。在商代遺址中已出現(xiàn)了青銅镢的作坊。有2000件陶模具,用于鑄范青銅镢。镢類似鎬,是一種橫斫式的翻地的農(nóng)具,作用是挖根除草,翻動土地。镢,作為一種重要的農(nóng)具,《說文解字》中說:“镢,大鋤”,最早出現(xiàn)應與石器時期的石錛有關。青銅镢是在商代遺址中出現(xiàn),而鐵镢是河南扶溝古城墻下春秋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
周朝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青銅金屬農(nóng)具。周朝的青銅制造已有“六齊”的合金成分,而青銅農(nóng)具是由“段氏為镈器”(《考工記》)來掌握。亦見周人重視農(nóng)具和工具的價值。
雖然木質耒耜還在使用,木質耒耜仍是商和周早期的主要農(nóng)具,緣于奴隸數(shù)量眾多。但是,周代的耒耜已出現(xiàn)了安裝青銅刃套。到了春秋鐵器出現(xiàn),耒耜更是廣泛被加上金屬刃套。《詩經(jīng)·頌·良耜》中的“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是對耒耜的詠嘆和描寫,關于農(nóng)業(yè)活動的情況在《詩經(jīng)》中有大量的敘述。
周朝實行井田制,以人力和畜力為主要生產(chǎn)力,耒耜是上下運動的農(nóng)具,而犁是前后運動的農(nóng)具,農(nóng)具發(fā)明中出現(xiàn)了犁,從而使生產(chǎn)水平整體地提高。
農(nóng)具更多地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如《詩經(jīng)·頌·臣工》“庤乃錢镈,奄觀銍艾”,錢即鏟,镈是鋤,銍是鐮刀。農(nóng)具的多樣化,擴大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規(guī)模,豐富和刺激著社會的進步。
青銅錢鏟,曾多次出現(xiàn)在商周的遺址中。青銅“錢”本是一種農(nóng)具,在當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廣泛使用,成為人們的主要勞動器具,于是錢就成為人們比較固定的交換信物,為當時的農(nóng)人所喜愛,常常作為交換的中介對象,漸漸的錢的概念就被固定下來,作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演變成為貨幣的代稱。而當時農(nóng)具的錢鏟同音,錢也稱為鏟。用農(nóng)具長期交換畢竟不很方便,于是,出現(xiàn)了貨幣的數(shù)值,并將錢與幣聯(lián)稱,幣由帛而來,后世也以“幣帛”通稱,于是青銅貨幣鑄成為了鏟、刀、耜等等形象。
作為商品的錢被演變成為貨幣,亦見器物的生發(f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
商代銅鏟是在婦好墓中出土的,共7件。其中有的是裝飾性的鏟,制作精美,柄部及器身以花紋裝飾;也有實用性的青銅鏟,為生產(chǎn)的農(nóng)具。而鐵鏟最早是陜西鳳翔秦公墓中發(fā)現(xiàn)。
青銅鐮的出現(xiàn),在石刀的基礎上加以演變。在收割谷穗時候,有用于掐割的爪鐮。在江蘇儀征西周墓中出土過一件青銅鐮,刃口鋒利。鐮與銍套用,銍形較小,主要是收割谷穗,可以用繩綁在手指上使用,也稱掐刀或爪鐮。而鐮是帶有木柄,刀刃細長并稍彎下鉤,多用于割砍禾秸。
最早的銅鋤是湖北蘄春的西周遺址中,是一件凹字形的青銅鋤。鋤,是橫裝木柄的一種農(nóng)具,從石鋤到青銅鋤再到鐵鋤,是中國農(nóng)具材料演變的一種過程,一次比一次堅韌耐用,一次比一次輕巧合理。鐵鋤的發(fā)現(xiàn)是在湖北大冶春秋戰(zhàn)國的銅綠山古礦井中。犁曾在新石器時期就有石制的三角犁形器出現(xiàn),而商代有青銅犁鏵,出現(xiàn)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中,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青銅的斧和錛作為工具,依然在器具制作生產(chǎn)上發(fā)揮著作用。而刀和削分別使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削是一種小刀,用于削刮作用的??鬃釉诰帯洞呵铩窌r,有“筆則筆,削則削”的情景,削就是用小刀將竹簡上的錯誤削去。
青銅文化的發(fā)展意義,在農(nóng)具及工具的制作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不如兵器和食器的輝煌,但是逐漸提高著農(nóng)耕的生產(chǎn)水平,為鐵器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音樂的盛行是與祭祀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漸漸進入到王室貴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娊?jīng)·小雅·楚茨》的“樂具入奏,以綏后祿”,說樂器一齊奏響,安然享受祭祀之后的佳肴。
夏商時期的樂器石質較多,銅質也偶爾出現(xiàn)使用。
夏代已經(jīng)有了石磬,大多是制器粗糙。而安陽出土的商代虎紋大石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厚是2·5厘米,制作水平較高,并且有了三枚組成的編磬。
圖8 楚國 工具夾
商代也有銅鐘的出現(xiàn),并在演奏上加以變化,如出現(xiàn)了懸鳴、執(zhí)鳴、植鳴的不同的鐘聲。而編鐘在商代也已經(jīng)產(chǎn)生,為三個一組。鐃是青銅制成,鐃口向上,用手敲擊,編鐃在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為五件一組。商代出現(xiàn)了銅鼓,鼓身橫置,可以兩面敲擊,提高了鼓的音質。商代的塤是五個音孔,可以吹出十一個音。缶是一種陶制的容器,同時,可以敲擊成樂。此外,還有言,是指大簫;和,是小笙;龠,是編管吹奏的樂器。
西周有專門的音樂機構,屬“大樂司”,成為最早的音樂教育管理部門。周代的樂器約有70種,《詩經(jīng)》中提及的樂器就有29種。
《周禮·春官》中確定材料的性質不同,而制成的樂器音質也不同,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被稱為八音。周朝樂器十分豐富,但是仍以敲擊樂中的編磬和編鐘占有重要地位,弦樂器中的琴是比較普遍的樂器。常常是以獨奏、伴奏、合奏的不同形式出現(xiàn)。
商代鐃成為了周代的鐘,但是鐃柄卻保留下來,稱作鐘甬,在鐘甬側加環(huán),成為鐘旋,將鐘偏掛。鐘按大小排列,成為編鐘。到了西周后期出現(xiàn)了正掛的是镈。如春秋早期著名的秦公镈。
編鐘,是禮儀樂器中的重物,西周編鐘是八個鐘一套,可以演奏出許多樂律。編鐘在后來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達到了高峰。
周代的陶塤也非常流行,同時與竹篪的吹奏相伴,《詩經(jīng)·小雅·何人斯》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的記述,是伯仲兄弟之間和睦親情的寫照。周代的排簫和笙、竽的非常流行,在后來的曾侯乙墓出土中有實物。
《詩經(jīng)·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的場景,鼓鐘齊鳴,琴瑟相伴,是一種音樂的風雅。
樂器的制器豐富,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構成了一種文化風氣的熏染,這是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爛漫浮華的反映。樂器的種類的豐富,奠定了中華民族音樂表現(xiàn)的多樣性,也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積極張揚的藝術形式。
五
《孫子》、《管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著述中,對設計技術和器具的論述,為春秋戰(zhàn)國的設計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和思想家孫武的著作,傳世13篇。孫子有孔子同時代,《孫子》中對春秋爭霸的現(xiàn)實,提出了自己的“令民與上同意”、“厚愛其民”、“知彼知己”的戰(zhàn)略觀點,并在兵器的配制和運用中,提出了自己的獨到思想,對于理解春秋時期的兵器設計知識有極大的幫助。
《禮記·檀弓下》中有“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雖欲勿殤也”,干戈是古代兵器的代稱。干本是樹杈,戈是木棒前綁的橫刃,便于進攻,利于防守,后來發(fā)展為鉞、戟、矛、殳等兵器,干戈合成就是“戎”,后為戰(zhàn)爭的代稱,如“兵戎相見”、“戎馬生涯”。
石戈在新石器時期晚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制形簡單。而青銅戈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發(fā)現(xiàn),為商王朝的遺物。河南安陽出土了320件青銅戈,可以看出戈在商王朝的武器地位,商代流行直內(nèi)戈和曲內(nèi)戈,通長在20厘米以上,有較大的殺傷力。西周的青銅戈有改進后的胡戈,戈援翹上,提高了殺鉤的作用。
矛的發(fā)展在石器時期已經(jīng)發(fā)揮了作用,這是最早的古老兵器。青銅矛由矛頭、柄、鐓三部分組成。而矛頭分鋒、刃、葉、脊、環(huán)鈕、骹、柲,矛身的一鋒二刃,刃中間有鼓起的脊梁,具有戳、挑、劈等作用,青銅矛是商周士兵的主要武器。商代中早期在湖北、江西等地出土的柳葉形矛,安陽殷墟中出土700余支青銅矛頭,說明青銅矛在戰(zhàn)斗的作用。
戟是將戈矛復合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兵器。商王朝時期,戈和矛是分別組成,并組裝在一起的,分為刺、援、柲三部分,河北蒿城商代中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青銅戟。西周開始將戈和矛連結一體鑄成,并開始使用在周王朝的軍事戰(zhàn)爭之中,但是執(zhí)青銅戟的士兵往往是由貴族人員來擔任,因此,青銅戟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數(shù)量不是太多,與戈矛相比,使用的數(shù)量還非常有限。而且,有時將青銅戈作為儀仗禮節(jié)時的器物使用。
鉞是從石斧中發(fā)展起來,《說文解字》中也有“大者為鉞,小者稱斧”的說法。鉞與斧的區(qū)別,除了大小之外,還有捆綁的方式不同,鉞是穿繩捆綁,而斧是銎孔穿木柄。因此,鉞常常是作為禮儀的形式,代表著地位和權力的意義。良渚文化中發(fā)現(xiàn)有玉鉞的器具,應是一種王權的象征。
商周青銅鉞的出現(xiàn),一方面作為戰(zhàn)爭的兵器,另一方面,也作為王朝政權和地位的象征。《史記·殷本紀》中“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是說商湯革命,“把鉞以伐”,是有象征意義的。而《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中的“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描述也是商湯“有虔秉鉞”的威風。但是當周武王伐紂時,也是“左杖黃鉞,右秉白旄”,而到了商紂敗亡,周武王“自射之,三發(fā)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史記·周本紀》)的時候,可見,鉞的作用十分顯著,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頻頻出現(xiàn),以昭示革故鼎新的正義行動。
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重達9公斤的雙虎食人青銅鉞,是青銅鉞中最重的武器。商周的青銅鉞制形中常常用鏤空透雕以及鑲嵌浮雕的手法,增加其裝飾的作用,獲得奇異的感染效果。斧作為一種格斗的常規(guī)武器,漸漸形成了一種短兵器。
殳也是一種如杖狀的兵器。殳在西周與戈、戟、酋矛、夷矛合稱五兵,即五種兵器。武王伐紂時,雙方在河南牧野大戰(zhàn),殳就已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之中。
殳是有一定長度的無刃兵器,西周時期的遺址中,就有一些青銅殳頭,為圓球狀,中有圓孔,為安裝木柄的用處。同時也有帶棱刺狀的青銅殳頭,殳發(fā)展到后期成為狼牙棒一類的武器。殳常常被用來作為儀仗的器具,象征著王權,以至法律的刑具,如“杖殺”的杖。
商周的遠程殺傷武器是弓箭,根據(jù)安陽殷墟出土的弛弓推算,商代的弓長在160厘米左右。而西周的弓箭在《詩經(jīng)》中反復吟詠。如《詩經(jīng)·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載之”,《詩經(jīng)·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等等,具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含義,而弓箭也是人們相互贈送的友誼禮物。
青銅箭鏃的出現(xiàn),是從模仿石質箭鏃開始,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已出現(xiàn)的扁平圓葉形青銅箭鏃。商代晚期的箭鏃兩翼加大,翼末出現(xiàn)了后鋒,加大殺傷力,不易將射入的箭鏃拔除。同時,骨質和角質箭鏃在商周也大量使用,而商代還曾大量用人骨制作箭鏃,這在鄭州商代早期的骨器作坊遺址中被發(fā)現(xiàn),恐為奴隸的骨骸。
劍器的美感,劍的出現(xiàn)成為了中國古代兵器發(fā)展歷史中的一個特例。
劍分為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是鋒、刃、脊、從;劍柄是格、莖、箍、首。相傳是蚩尤造劍,蚩尤是炎帝之后,為南方部落的首領,有“戰(zhàn)神”之譽?!豆茏印さ財?shù)篇》中有“葛盧之山發(fā)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蚩尤與黃帝在涿鹿大戰(zhàn),雖然敗死,但是,不影響蚩尤制造劍器的貢獻。商晚期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已使用青銅短劍。而西周時期,劍器已在黃河長江地區(qū)流行,并有了許多不同的造型。陜西長安灃鎬遺址西周墓中,出土的柳葉形劍,劍體前窄后寬,無劍格是這時期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劍體長度一般不超過30厘米,僅僅是一種防衛(wèi)性的武器。由于商周車戰(zhàn)的原因,短劍只有在近身搏斗時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特別是到了西周晚期,北方戎、狄等草原游牧民族的南下,短兵相接時,劍器才成為一種利器。
傳說造劍從蚩尤開始,但是劍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達到高峰?!秶Z》中有“美金鑄劍戟,惡金鑄斧鋤”的材質選擇。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屈原《國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們,對于劍器喜愛的豪邁心情,使劍器在風云際會的時代,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器具。春秋戰(zhàn)國的劍器是劍身和劍莖的區(qū)分,劍身有脊,明顯加長,劍莖即柄首。而劍器成為了步兵和騎兵的佩帶武器。于是從貴族王公到士大夫對于劍器的不懈索求。
從湖北大冶的春秋銅礦遺址看,采礦冶煉技術水平已經(jīng)相當高,而湖北江陵出土的劍脊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的青銅寶劍,更是令人驚嘆。其劍體為合金所制,而不同的劍身有不同的金屬含量,劍刃含錫的比例較高,劍脊的含錫比例較低,劍身富于彈性,劍刃鋒利,削鐵如泥。
戰(zhàn)國時期北方的青銅劍器水平開始提高,韓國的制劍技術有“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戰(zhàn)國策·韓策》),劍器的進步是設計技術和文化的進步。春秋早期已開始出現(xiàn)了鐵劍,屬于塊鐵制劍的方式,對于制劍技術的推動有積極作用。
《吳越春秋》中講述了干將制劍的曲折故事。“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于是干將不知其由”,經(jīng)過一番思索,“于是干將妻乃斷發(fā)剪爪,投于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出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陽作龜文,陰作漫理”,這種故事在江南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離奇的版本。而劍器即成為了御氣乘風的神物。
《越絕書》中對制劍的故事更為離奇,“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洞,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制成寶劍的神話,名劍成為了一種利器。
圖9 秦始皇銅車馬
圖10 西周《柞伯簋》
當時對劍器的索求成為一種時尚。楚王好劍,得到了歐冶子、干將制成的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臣屬向楚王鼓吹:“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楚王畢竟是一個明白人,曾問“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
《莊子·說劍》中講莊子的劍器觀點,值得深思,莊子認為“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的不同境界,并在向趙文王講述劍器的作用時,將劍器和劍術的具體運用轉化到國家立場和政治意識之中。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楚辭·山鬼》),詩人的吟詠為時代刻劃出悲歌不朽的歷史畫面。也使一個壯闊遠逝的時代,給后來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和緬懷。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金戈鐵馬所昭示的是一種秩序與動蕩的激烈沖突。由于冶鐵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化的政治改革,也推動了設計文化的發(fā)展,東周列國借助技術的手段增強爭霸的實力,走向了諸侯雄起的列國時代。而衰敗的周王朝面對風起云涌的時局,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改革是一條通往國強民富的道路。商鞅變法使秦國崛起;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正是趙國強盛的契機;齊國的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得力于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建立;吳越爭霸的興衰,亦印證著制度與人力的機遇;楚國地域廣闊,文風蕩漾,以財力物力的殷實,為楚文化的浪漫飄逸而奠定基礎。由此,設計意識的形成,是富民強國的政治經(jīng)濟政策,使齊國成為強盛之國。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語)的觀點,有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只有將經(jīng)濟建設搞上去,民眾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道德的修養(yǎng)才能形成。因此以治國利民的實際立場,提供當時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器具應用的需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秩序與規(guī)律,人性與道德,自由與變化,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最本質的存在特征。這既使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思想文化的飛躍。因而中華民族走進了生氣勃勃的秦漢帝國時代。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袁愈安譯詩,唐莫堯注釋,詩經(jīng)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3](春秋)孔子,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9.
[4] 秦磊編著,大眾白話易經(jīng)[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5] 顧寶田、洪澤湖譯,尚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6]任繼愈譯著,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5.
[7](春秋)孔子,唐滿先譯注,論語今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8](清)畢沅校注,吳旭民標點,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春秋)管子,盛廣智注譯,管子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0](戰(zhàn)國)屈原,黃壽祺、梅桐生譯,楚辭全譯[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
[11]張玉良主編,白話莊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2]呂氏春秋·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89.
[13]白話越絕書·白話吳越春秋[M].岳麓書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