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中海石油 (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廣東 廣州510240)
鶴山凹陷位于南海北部大陸邊緣下陸坡,東部逐漸向洋盆過渡,是近年來珠江口盆地在超深水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新凹陷之一,其海底深度都在1500m以上,自北向南海水深度逐漸增加,最深達3000m,屬超深水區(qū) (圖1)。
南海地區(qū)由于其特殊的構造位置及復雜的構造發(fā)展歷史,因此,其地殼和巖石圈結構獨具特色,縱向與橫向變化復雜[1]。隨著陸架至陸坡區(qū)的巖石圈和地殼厚度的迅速減薄,巖石圈熱-流變結構和盆地變形機制會產生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將對深水盆地形成和演化產生深刻的影響[2]。處于這一特殊構造位置的鶴山凹陷,其東南側緊鄰西北次海盆,具有地殼減薄、巖石圈韌性變形、高熱流異常等不同于陸架區(qū)凹陷的特殊地質條件,必然具有特殊的沉積充填特征。沉積充填和重要沉積體系是制約生儲蓋發(fā)育和分布的關鍵因素,是建立烴源巖和有利儲集體預測模式的重要基礎。目前對鶴山凹陷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筆者主要通過凹陷內二維地震剖面的精細解釋,分析其沉積充填特征,為南海超深水油氣勘探與區(qū)域研究提供依據(jù)。
圖1 鶴山凹陷區(qū)域位置圖
鶴山凹陷為油氣勘探新區(qū),沒有鉆井,只能通過地震反射特征并與白云凹陷類比來確定層序界面。研究區(qū)Tg為基底面,是一個區(qū)域不整合面,類比白云凹陷,推測Tg以下是中生代巖漿巖或變質巖,Tg一般為一組強振幅反射界面。文昌組 (E2wc)頂界面 ()為古近系內部界面,為一區(qū)域不整合面,代表珠瓊運動二幕區(qū)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不整合面,一般在界面之下可見明顯的角度不整合的削蝕(圖2 AA′剖面),并且上覆地層均超覆在之上。恩平組(E2ep)頂界面也為一區(qū)域不整合面,為南海運動所造成的不整合面,界面為具明顯的削蝕和底超現(xiàn)象的大型不整合界面,界面之上有丘型反射的扇體 (圖2 BB′剖面),在凹陷中心與下覆地層反射呈整合接觸。珠海組 (E2zh)頂界面為古近系與新近系界線,在地震剖面上表現(xiàn)為對下伏地層的強烈削蝕,在局部地區(qū)可能為一個重力滑脫面 (圖2 CC′剖面)。
圖2 過鶴山凹陷地震剖面 (剖面位置見圖1)
E2wc沉積時期,斷裂作用控制了鶴山凹陷沉積,其在E2wc的沉積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凹陷被多組斷裂分割成多個半地塹、寬地塹 (見圖3),這些地塹的形成演化受斷裂拉張強度的控制,成為E2wc沉積時期的主要沉積單元,總面積2300km2,最大沉積厚度大于2500m。
通過全區(qū)的地震連片解釋,E2wc內部地震反射多為中強振幅、連續(xù)、平行、低頻特征,可與白云凹陷深湖相泥巖的地震相類比,為低能中深湖環(huán)境下泥巖充填;此外,在控凹斷裂帶下降盤即陡坡帶,發(fā)育楔狀、雜亂、差連續(xù)、中-強振幅反射,為扇三角洲沉積反射 (圖1 AA′剖面),至凹陷的中央部位即深陷帶表現(xiàn)為中低頻、平行、近連續(xù)強振幅反射,反映從陡坡帶向深陷帶迅速過渡為半深湖、深湖相沉積;在遠離邊界斷層的緩坡帶,表現(xiàn)為中-高頻、中-弱振幅地震反射,同相軸向緩坡帶方向收斂和上超,揭示該時期沉積充填明顯受半地塹邊界斷層的控制。
圖3 鶴山凹陷E2wc及E2ep厚度圖
始新世末期,珠江口盆地發(fā)生珠瓊二幕運動,在繼承珠瓊一幕時期斷裂構造的作用下,拉張繼續(xù)擴大,地殼減薄、塑性增加,鶴山凹陷在張裂的同時產生不均衡性沉降,表現(xiàn)為中心主體厚且向周邊逐漸減薄的特征 (圖3),凹陷范圍較E2wc沉積時期大大擴展,面積約6000km2,最大沉積厚度為2500m,此時已結束了E2wc沉積時斷陷分隔的現(xiàn)象,成為統(tǒng)一的湖盆。鶴山凹陷E2ep內部地震反射特征以中頻、中-弱振幅、連續(xù)反射為主,為濱淺湖相反射。此外在凹陷東北部可見北西向南東方向的前積地震反射,可能為南部隆起帶上的河流進入湖區(qū)而形成三角洲。
一般認為南海海底擴張活動開始于32Ma[3~5],對應于此時新南海形成,鶴山凹陷E2zh沉積時期開始接受海相沉積,并發(fā)育陸架坡折帶,在陸架坡折帶上方可見前積反射特征,發(fā)育淺海三角洲沉積,在陸架坡折帶下方可見雙向下超丘狀反射,發(fā)育重力流深水扇沉積。其特點是陸架坡折帶由北西向南東方向遷移,為海退型進積層序組合。
鶴山凹陷E2zh發(fā)育的前積地震反射結構為 “S”型、斜交型等 (圖4)。在凹陷的東北側發(fā)育大量的 “S”型前積結構,此種結構具有完整的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頂積層為連續(xù)、中-強振幅反射,前積層為差連續(xù)、弱反射,前積層下方的底積層為強振幅的丘型反射,為重力流成因的深水扇體?!癝”型反射沿物源方向呈中間厚兩側薄的形態(tài),代表一種水流能量較低的沉積環(huán)境。
斜交型前積反射主要分布在鶴山凹陷的中部 (見圖4),代表著水動力較強、物源供應充足的沉積環(huán)境。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一般為寬緩的丘狀反射,內部為低頻的平行或亞平行結構,同相軸為連續(xù)性較好的強振幅反射。E2zh發(fā)育的大型前積地震反射特征與白云凹陷深水區(qū)的河控三角洲地震反射結構非常相似[6],應為河控三角洲。
勘探實踐及研究表明[7],白云凹陷深水區(qū)存在E2wc湖相、E2ep淺湖相-沼澤相兩套有效氣源巖,E2ep烴源巖具有大量生氣的條件和能力,是白云凹陷深水區(qū)已發(fā)現(xiàn)油氣的主力有效烴源巖。而鶴山凹陷E2wc和E2ep的地震反射特征與白云凹陷深水區(qū)湖相泥巖地震反射具有相似的特征,都具有中-強振幅及中-低頻連續(xù)、平行反射特征,應該具有良好的生烴潛力。
白云凹陷深水區(qū)已經在E2zh鉆獲了高產油氣流,證實了E2zh優(yōu)質三角洲砂巖儲層的存在[8]。鶴山凹陷E2zh發(fā)育的大型前積地震反射特征與白云深水區(qū)的河控三角洲地震反射結構非常相似,其三角洲砂巖既可以作為主要儲層,也可作為油氣橫向運行的良好輸導體系,此外三角洲下方的重力流深水扇砂巖也有可能成為良好的儲層。
圖4 鶴山凹陷E2zh三角洲前積反射結構 (剖面位置見圖1)
1)鶴山凹陷E2wc頂界面頂界面及E2zh頂界面均為不整合界面,界面之下可見角度不整合的削蝕現(xiàn)象,界面之上為上超或下超的接觸關系。
2)鶴山凹陷E2wc、E2ep內部地震反射具有中-強振幅、中-低頻、中-強連續(xù)、近平行反射特征,可與白云凹陷深湖相泥巖的地震相類比,這些湖相泥巖具有良好的生烴能力。
3)鶴山凹陷E2zh沉積時期發(fā)育陸架坡折帶,在陸架坡折帶上方可見前積反射特征,發(fā)育淺海三角洲沉積,在陸架坡折帶下方可見雙向下超丘狀反射,發(fā)育重力流深水扇沉積,三角洲砂巖和重力流深水扇砂巖均可成為優(yōu)質儲層。
[1]姚伯初,萬玲 .南海巖石圈厚度變化特征及其構造意義 [J].中國地質,2010,37(4):888~899.
[2]朱偉林,鐘鍇,李友川,等 .南海北部深水區(qū)油氣成藏與勘探 [J].科學通報,2012,57(20):1833~1841.
[3]謝建華,夏斌,張宴華,等 .南海形成演化探究 [J].海洋科學進展,2005,23(2):212~218.
[4]Taylor B,Hayes D E.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Hayes D E.Tectonic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 Asia Seas and Isands[C].Washington: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1980.
[5]Taylor B,Hayes D E.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A].Hayes D E.Tectonic 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 Asian Seas and Islands[C].Washington:America Geophysical Union,1982.
[6]柳保軍,申俊,龐雄,等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組淺海三角洲沉積特征 [J].石油學報,2007,28(2):49~61.
[7]朱俊章,施和生,龐雄,等 .白云凹陷天然氣生成與大中型氣田形成關系 [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2,23(2):213~221.
[8]耿威,鄭榮才,魏欽廉,等 .白云凹陷珠海組儲層沉積學特征 [J].巖性油氣藏,2008,20(4):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