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二旭
摘 要:實物教學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是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作為歷史課堂中的實物教學,文物的使用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夠強化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關鍵詞:文物;歷史教學;文物搜集;文物使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279-02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諸如建筑、工具、武器、生活器皿、藝術品以及具有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遺址、遺跡等。一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可以從不同側面生動的反映這個時期人類社會的發(fā)達程度、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等[1]。在各種歷史教材中,文物一直是備受重視的主角,各種圖片和文字說明比比皆是。然而,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各種文物的實物卻難得一見,這不僅無法使學生形成直觀、感性的認識,也不利于他們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物在歷史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將各種文物的實物帶進課堂,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對此,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擬就文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歷史課堂中所用文物的搜集原則
中國是一個文物大國,各種文物不可勝數(shù)。因此,要想將各種文物的實物帶進課堂并得到有效的利用,就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搜集方法并進行科學的保存。筆者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如下搜集原則。
1.以珍貴文物為主,以普通文物為輔
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對教學內(nèi)容提供重要幫助,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通常是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如先秦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兩漢時期的金銀器和雕塑、唐宋時期的壁畫和印刷品、宋元時期的瓷器、明清時期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時代社會生產(chǎn)、文化發(fā)展的基本狀況,又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基本特點。相對于珍貴文物來說,普通文物雖然也能折射出一個時期的諸多信息,但其典型性往往不夠突出,有些甚至與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并無太明顯的區(qū)別。此類文物通常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出發(fā),筆者認為在搜集文物時應以具有代表性的珍貴文物為主,以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普通文物為輔。
2.以仿品為主,以真品為輔
在課堂上使用珍貴文物的教學效果雖然明顯優(yōu)于普通文物,但這些文物的大多數(shù)被奉為國寶,其真品不可能出現(xiàn)在普通的課堂教學中。同時,歷史課堂教學中使用文物時多以觀賞為主,重點在了解他們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并不需要鑒別其真?zhèn)巍R虼?,完全可以使用仿真程度較高的仿品取代真品。目前,大多數(shù)珍貴文物的仿制品在市場上都可以買到,其中像瓷器、青銅器、鐵器、玉器、骨器、木器、書畫等文物的高仿品甚至可以以假亂真,價格也在可承受范圍之內(nèi),其保存條件要求不高,可以大量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筆者就曾經(jīng)在汝瓷、鈞瓷等原產(chǎn)地購買了一些略帶瑕疵但仍不失精美的古瓷仿制品,每件價格多則數(shù)十元,少則數(shù)元。在此后主講陶瓷史專題時,這些仿品在課堂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學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空前活躍,教學效果十分明顯。除了購買珍貴文物的仿制品之外,也可以自行搜集一些價值較低但特點鮮明的普通文物作為輔助。
3.以小件為主,以大件為輔
由于受到保存條件和課堂教學條件的制約,在搜集課堂教學所使用的文物過程中,必須本著節(jié)約空間和便于搬運的原則,在搜集時應以小件為主,以大件為輔。對于原件尺寸較大的重要文物,可以購買其縮微仿制品,如市場上常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仿制品,雖然只有原件大小的1/20左右,但其外形、神韻都復制的惟妙惟肖。購買這一類仿制品既節(jié)約了有限的儲存空間,也無礙于課堂教學的效果。
4.以耐用品為主,以易損品為輔
課堂教學具有定期循環(huán)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所搜集到的文物要經(jīng)常使用。不僅如此,大多數(shù)文物還要被保護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觀賞和品鑒,這就要求所搜集的文物必須具備結實、耐用的特點,像石器、青銅器、鐵器、木器、玉器、陶瓷等相對較易儲存且能長期循環(huán)使用,可以作為文物搜集的主要對象。對于像書畫、紡織品、動植物制品等對儲存條件要求較高且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的文物,可少量搜集,作為其他文物的補充。
二、文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方法
文物由于質地、結構、價值等各不相同,在應用于課堂教學時其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賞
在課堂教學中,文物的使用方法中最常見的是觀賞。無論是耐用的青銅器、石器、玉器還是容易磨損的書畫和絲織品,學生有序的近距離觀賞都不會對其造成破壞。因此,這是一種既能滿足課堂教學需要,又能有效保護文物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該在備課時做好充足的講解準備,在學生觀摩時進行詳細的有針對性的講解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鑒
帶有保護性的觀賞雖然可以保護文物不受破壞,但對其質感、細部特征等無法準確地把握。因此,對于部分價值較低且不易損壞的文物,可以讓學生直接把玩、品鑒,以增加他們對文物的感性認識[2]。品鑒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jù)相關教材引導學生對文物的種類、材質、制作工藝、年代、真?zhèn)蔚茸龀雠袛嗖⒔o予點評[3]。在學生把玩、品鑒文物時,教師要事先進行保護知識的講解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保護措施。特別是紡織品和古籍,一定要注意其濕度、溫度、光線保持在較適宜的范圍內(nèi)[4]。
3.仿制
為了對部分文物的制造過程和使用方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仿制部分文物,如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等,在仿制過程中去領會我國先民們的智慧和勞動的艱辛,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物的認識。在仿制前,教師應該知道學生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仿制方案,像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的仿制可以按照相關技術操作流程進行[5],并盡可能的壓縮開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負擔。
4.實地考察
除了可以搬到課堂上的各種文物之外,還有許多遺址、遺跡以及各種博物館、展覽館中的館藏文物也是學生學習時需要觀摩的重要材料。因此,到這些地方進行實地考察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實地考察時,教師應該事先做好充足的講解準備,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自己準備解說詞,做到有的放矢的考察,避免“騎馬觀花”式的參觀。
三、歷史課堂中使用文物教學的原則
1.持之以恒
與圖片和文字資料相比,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各種文物的實物要付出更多的勞動。無論是前期的搜集、整理工作,還是備課時查閱資料、設計教案,一直到課堂上的觀賞、品鑒等活動,都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文物貴在堅持。在文物教學運用熟練以后,文物教學不僅不會成為累贅,反倒會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前后連貫
在使用文物教學時,還需要注意所用文物的連貫性。比如在原始社會時期大量出現(xiàn)的陶器,在此后逐漸演變分化為瓷器、陶器等不同類型,但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在教學實際中,教師不能拘泥于課本內(nèi)容,而應選擇適當?shù)臅r機將實物進行有目的的對比,將有關陶瓷的發(fā)展歷史、鑒別方式、生產(chǎn)工藝、審美標準等作貫穿式的講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復習此前學習的知識,又可以激發(fā)他們探索事物來龍去脈的興趣。除了瓷器之外,古籍、藝術品、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紡織品等都可以通過專題形式做前后貫穿式的對比來充分發(fā)揮文物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3.統(tǒng)籌兼顧
我國的文明歷史源遠流長,遺留下來的文物比比皆是。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充分發(fā)揮不同種類文物在課堂上的作用,就必須做到統(tǒng)籌兼顧,使它們相互補充。一般來說,在一節(jié)課中,使用文物要盡可能多樣化,努力避免只使用某一類文物。這樣做既能避免學生因重復而導致興趣下降,又可以讓他們更全面的掌握所學習的內(nèi)容。如在講述某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時,就可以把這一時代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器具、藝術品、紡織品等都選取一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示,使學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4.教書育人
在歷史教學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而文物教學在這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文物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數(shù)量龐大、造型精美的文物,當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可以與之媲美,它們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完美見證。通過對這些文物的深入了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文物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近代中國的落后,使我們慘遭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大量珍貴文物被破壞,還有許多被掠奪至國外。通過了解這些文物的仿制品,可以使學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找出落后的原因和民族自強的道路,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三,文物教學還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用于課堂教學的文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還飽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基因。通過對部分文物的制造、使用等知識的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感性的認識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并加以繼承和發(fā)揚。
總而言之,歷史課堂中的文物教學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雖然目前在文物的搜集方法和使用方法上都存在諸多不足和漏洞,亟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但只要認真準備、精心整理,文物教學一定能夠為歷史課堂增添樂趣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昌倬.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02:1-4.
[2]陳隆文.文物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教學與管理,2010,(30).
[3]王琦,林健.文物鑒定基礎[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成興,尹慧道.文物保護技術[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242.
[5]賈文忠.文物修復與復制[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1996:18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