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盟興 阿巴拜克熱·買買提
(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市 130117)
香港的陪審團人數(shù)在英國陪審制引進初期是由6 人組成。①1864年,香港陪審團人數(shù)由6 人增加為7 人。1896年,香港立法機關出臺法律規(guī)定,法官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將陪審團人數(shù)由7 人增加到9 人。②所以香港現(xiàn)行的《陪審團條例》第3條規(guī)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審訊中,陪審團由7 人組成,如有需要,法庭可以要求陪審團由9 人組成。如遇到有陪審員死亡或被法庭解除陪審義務時,不再增加新陪審員加入陪審團,人數(shù)可少于7人或9 人,但最少不能低于5 人。而英國陪審團一般由12 人組成,在審判中,如遇到有陪審員死亡或被法庭解除陪審義務時,不再增加新陪審員加入陪審團,人數(shù)可少于12 人,但最少不能低于10 人。③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異化主要有兩個原因:原因之一是19 世紀中期,香港剛被英國殖民者接手時,當時的香港還只是一個小漁村,經(jīng)濟不發(fā)達,面積小,總?cè)丝谏伲h遠不像現(xiàn)在的國際化大都市這么有影響力,被稱為東方購物天堂。而那時的香港只被英國殖民者當成是他們運輸鴉片進入中國的中轉(zhuǎn)站,只是他們的船舶??康母劭凇T蛑桥銓張F制度引進之初,在香港的外國人也少。筆者認為,英國殖民者把陪審團制度移植到香港的最初目的在于維護其在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因為,有資料顯示,在1858年以前,香港的陪審團里面沒有出現(xiàn)過中國人,陪審員只允許外籍人士擔任。但是在殖民之初,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也非常少,如果組成陪審團的人數(shù)過多,那么就不能保證每次都能找到那么多的外國人來出席審判。所以,殖民之初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太少,是導致香港的陪審團人數(shù)遠遠少于英國的主要原因。減少香港陪審團的人數(shù),在移植陪審制度之初只是殖民者的權宜之計,是為了掩蓋外國人數(shù)少的事實,卻沒想到會給香港陪審制帶來不利因素,削減了陪審團制度的優(yōu)勢。因為陪審團制度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采用集體負責制,集體作出裁決,這樣裁決結(jié)果更加公正、正確。就決策同一件事來說,參與決策的人越多,得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越大。同理,就審理一個案件來說,參與審理案件的陪審員越多,案件處理結(jié)果的正確性就越高,公正性就越強?,F(xiàn)在,英國陪審團的人數(shù)為12 人,香港陪審團的人數(shù)為7 人或9 人。這樣可能就會導致香港陪審團裁決的正確性和公正性低于英國。
根據(jù)相關資料我們知道香港陪審團成員的任職條件經(jīng)歷了由非常苛刻到條件放寬的過程。1858年以前,如果一個人要想成為陪審員,那么他必須要有足夠的財產(chǎn),且只能是男性,必須通曉英語,還不能是中國人。④很顯然,這些條件是很不合理的,帶有很強的歧視性。所以后來這些條件都被廢除了。根據(jù)香港現(xiàn)行的《陪審團條例》及其草案⑤的規(guī)定,“只要年齡在21 歲以上65 歲以下,足以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等方面的知識明白法律的程序,證人的證供、律師的陳詞及法官的總結(jié)”,就可能成為陪審員,也有資格作為一個陪審員。1974年,英國出臺的《陪審團法》規(guī)定,陪審員必須是在18 歲到65 周歲之間,且必須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UK)的議會或地方政府的登記選民,或雖不是英國的登記選民,但只要從13 周歲其在英國居住滿5年即可⑥。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香港陪審員的任職條件與英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香港對陪審員沒有國籍的限制,甚至沒有居住時間長短的限制。筆者認為,這顯然是很不科學的。因為陪審員如果沒有國籍的限制,甚至沒有居住時間長短的限制,那么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去了香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不管逗留時間的長短,都有可能成為陪審員。但是一次審判是一個過程,并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審判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而且也不能保證審判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可預知的情況,比如被告突然喪失行為能力,被告中途越獄逃走等,導致審判中斷,那么審判將會被無限期的拖延。假設一個商人到香港出差3 個月,到達香港后就被通知參加陪審團,他原以為三個月的時間足以完成一次聽審,所以他很樂意的接受了邀請,成為了一名陪審員,對一個案件進行庭審。但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在案件庭審進行一半的時候,他被公司要求即刻離開香港,不得在香港逗留一小時,否則就會丟掉飯碗,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shù)人都會以事業(yè)為重,離開香港,不再列席案件庭審。這樣做法會導致陪審員聽審帶有隨意性,案件審理中容易產(chǎn)生錯案、錯判。
眾所周知,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得以存在的核心理由之一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司法的民主性,它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到司法審判中來,使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體現(xiàn)出一種普世的價值,讓案件處理結(jié)果有相當?shù)娜罕娀A,使民眾更加信服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基于這種理念,英國的陪審制度在選拔陪審員時,就只有年齡與國籍或居住期限的限制,而沒有地位、教育、種族、膚色等因素的限制。陪審員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yè),而且各階層、各行各業(yè)的陪審員占陪審員總?cè)藬?shù)的比例與社會上各階層、各行各業(yè)人員占社會民眾總?cè)藬?shù)的比例相近。這樣案件處理的結(jié)果更切合實際,更有社會代表性。而香港的陪審團制度對陪審員的要求不切合實際,不具有社會代表性。因為在香港的陪審團名單中,通常中國人占三分之二,外籍人士占三分之一,而縱觀香港的人口組成,香港的中國籍人士占香港總?cè)丝诘陌俜种攀咦笥?,外籍人士只占總?cè)丝诘陌俜种寥?。⑦也就是說,占總?cè)丝诎俜种寥耐鈬藚s占據(jù)了香港陪審員總?cè)藬?shù)的三分之一。這種比例如何能體現(xiàn)社會的代表性,如何能代表廣大的香港普通民眾。更有甚者,這些進入陪審員名單的人,大多都是香港的中產(chǎn)階級,他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yè)人士或商人”,他們?nèi)绾文艽碜畹讓拥南愀燮胀癖?。他們作出的裁決能否體現(xiàn)普世的價值與民眾的道德標準,能否體現(xiàn)陪審團裁決的公正性,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由于香港的陪審員沒有國籍和居住期限的要求,所以其原始名單來自于香港的人民入境事務處所屬的人事登記辦公室和出生、死亡和婚姻狀況登記處⑧,因為這兩單位擁有比較完整的香港居民的信息資料,并將個人信息資料提供給最高法院的司法常務官,司法常務官以此制作陪審員名單。當法院需要召集陪審員組成陪審團時,最高法院的司法常務官就隨機從陪審員名單中挑選出一天要用到的所有陪審員,最后集合所有的陪審員,通過抽簽方式?jīng)Q定他們各自入座具體的陪審席。而英國陪審法律規(guī)定,應由大法官召集陪審團,即大法官從地方議會與政府的選民登記名冊上以發(fā)傳票的方式召集候選的陪審員,要求他們在指定的日期到指定的刑事法院集合,再以抽簽方式確定正式陪審員,最后由各個刑事法庭的首席書記官組織抽簽決定各個陪審員應入座的具體陪審席。⑨
對比香港和英國的陪審團制度,可以得出,香港和英國陪審團在評議時都采用多數(shù)人意見一致的評議規(guī)則。然而,由于香港和英國陪審團組成人數(shù)的不一致,做出裁決的人數(shù)也是不一樣的。香港現(xiàn)行的《陪審團條例》規(guī)定,在刑事審訊中,如果是由7 人組成的陪審團,則需要至少5 位陪審員的意見達成一致才能做出裁決;如果是由9人組成的陪審團,則需要至少7 位陪審員的意見達成一致才能做出裁決。英國的法律規(guī)定,陪審團一般由12 人組成,只有當不少于10 人意見一致時,才能做出裁決。由于香港和英國的法律都沒有設置候補陪審員制度,即當陪審團中某一個或幾個陪審員因故不能列席庭審時,沒有候補的陪審員來頂替缺席庭審的陪審員的位置,剩余的陪審員以多數(shù)意見一致作出的裁決也是有效的。這樣,在香港,7 人組成的陪審團如果有陪審員缺席審判時,那么只有當至少5 位陪審員的意見達成一致時才能做出裁決,且剩余的持續(xù)列席庭審的陪審員人數(shù)不能少于5 人;由9 人組成的陪審團,如果有陪審員缺席審判時,那么只有當至少7位陪審員的意見達成一致時才能做出裁決,且剩余的持續(xù)列席庭審的陪審員人數(shù)不能少于7 人。而英國法律規(guī)定,由12 人組成的陪審團,如果有陪審員缺席審判時,那么只有當至少10 位陪審員的意見達成一致時才能做出裁決,且剩余的持續(xù)列席庭審的陪審員人數(shù)不能少于10 人。違反以上規(guī)定的,或者達成一致意見的人數(shù)沒有達到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缺席庭審的陪審員人數(shù)太多,法官有權解散陪審團,重新組成新的陪審團進行審判。
綜上所述,香港的陪審團制度雖然來源于英國,但有很多方面有悖于英國陪審制的初衷和陪審制的精髓。這些異化導致了香港現(xiàn)行陪審制某些方面的缺陷,這與理想中的陪審制存在很大區(qū)別,也沒有達到立法者設計此項制度時的初衷。
注釋:
①1845年《陪審員和陪審團管理條例》第1 條.
②趙宇紅,陪審團審判在美國和香港的運作[J],法學家,1998,(6),第45 頁.
③牟軍,試論英國刑事訴訟中的陪審團制度[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第129 頁.
④趙宇紅,陪審團審判在美國和香港的運作[J],法學家,1998,(6),第45 頁.
⑤載于《香港政府公報-法律卷》(1997年第3 號).
⑥牟軍,試論英國刑事訴訟中的陪審團制度[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第127 頁.
⑦趙宇紅,陪審團審判在美國和香港的運作[J],法學家,1998,(6),第47 頁.
⑧趙宇紅,陪審團審判在美國和香港的運作[J],法學家,1998,(6),第46 頁.
⑨牟軍,試論英國刑事訴訟中的陪審團制度[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第127 頁.
[1]陳光中. 外國刑事訴訟程序比較研究[M]. 法律出版社,1988.,P46,P246,P230.
[2]王以真主編. 外國刑事訴訟法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G·J·漢德.D·J·本特刊:英國法律制度[M].1977.
[4]魯珀特·克羅斯等著. 英國刑法導論[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P459,P460,P464,P461,P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