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艷
(湛江師范學(xué)院音樂學(xué)院,廣東 湛江524048)
《周易》作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國古代哲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這種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時”和“貞”這兩個哲學(xué)范疇中可見一斑?!皶r”與“貞”的辯證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周易》既推崇隨時而動、與時俱進(jìn)的進(jìn)取精神,同時又保持獨立的、以不變應(yīng)萬變的操守與人格。
一切都在“時”中生成,生命之美亦體現(xiàn)在“時”中。“時”是《周易》生命精神的集結(jié)點,在《周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宋儒程頤曰:“看《易》,且要知‘時’?!保?]377朱熹更是把“時”等同于易與道。朱熹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兑住芬?,道也。自其流行不息而言之,則謂之‘易’;自其變易無常者言之,則謂之‘時’;而其所以然之理,則謂之‘道’?!保?](卷39)元代大儒吳澄也說:“時之為時,莫備于《易》。程子謂之隨時變易以從道。”[3]9明代經(jīng)學(xué)大師蔡清作《易經(jīng)蒙引》,更加明確地提出:“《易》道只是時?!保?]378
在《周易》中關(guān)于“時”的言辭,有五十余處?!皶r”在《周易》中大致有以下幾種用法:
其一,“時”為自然時間,也即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在《易傳》中,有九處提到“四時”:如《乾文言》“與四時合其序”,《豫·彖》及《觀·彖》“四時不忒”,《恒·彖》“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萃·彖》“天地革而四時成”,《節(jié)·彖》“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系辭傳》“變通配四時”,《系辭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系辭傳》“變通莫大于四時”等。從這些與四時有關(guān)的詞句中可以看出《周易》認(rèn)為四時是有序的,即“四時不忒”;四時是變化的,又是恒久不已的,即“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變通配四時”等。
其二,“時”是與人生相關(guān)的時機、時宜之義。如《小過·彖》曰:“小過亨,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薄都葷ゅ琛吩?“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薄稉p·彖》曰:“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薄兑妗ゅ琛吩?“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p>
其三,對“時”的感嘆,即嘆時之大。在《頤》、《大過》、《解》、《革》四卦中,其《彖》強調(diào)“時大矣哉”。在《豫》、《隨》、《遁》、《媾》、《旅》五卦中強調(diào)“時義大矣哉”。在《坎》、《睽》、《蹇》三卦中強調(diào)“時用大矣哉”。
如何對待“時”,概括地說,《周易》認(rèn)為應(yīng)該“與時偕行”,趨時變通,即時動則動,時止則止,而不是一味的主張進(jìn)取。
《周易》多處表現(xiàn)了這種“與時偕行”的精神?!芭c時偕行”在《易傳》直接提到的就有三次:《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損·彖》“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彖》“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另外,《周易》還提出“隨時”、“對時”、“趣時”、“待時”等,也是此意。如: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隨·彖》)
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無妄·象》)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歸妹·象》)變通者,趣時者也。(《系辭下》)
首先,“時”指順應(yīng)天時。如《無妄·象》所說:“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睂τ凇皩r”,《伊川易傳》解為“順合天時”。此句意為先王以天雷般的強盛威勢來配合天時,養(yǎng)育萬物。順應(yīng)天時,不應(yīng)妄動。因為《周易》認(rèn)為人是宇宙中形形色色生命中的一種,人與宇宙息息相通,一體不分?!吨芤住吩?“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厝?!?《序卦》)人是天地的產(chǎn)物,其行動也應(yīng)該隨天而行,不可逆天而動,也就是《周易》說的“與四時合其序”,使自己的生命契合宇宙的生命,萬物同其節(jié)奏。
其次,在《周易》中,“時”更多地體現(xiàn)為與人生相關(guān)的時機,如“待時”、“隨時”等。在這個意義上,“與時偕行”不只是體現(xiàn)了行動和進(jìn)取,同時還包括靜止和隱逸。《遁·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剛當(dāng)位而應(yīng),與時行也?!碧脐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解釋道:“遁,隱退也。匿跡避時之謂?!保?]327孔穎達(dá)《正義》說:“遁者,隱退逃避之名。陰長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dāng)此之時,若不隱遁避世,即受其害,須遁然后得通,故曰‘遁,亨’?!保?]卷6這是說,君子只有退隱才是亨通之道。因為陰的勢力漸長,小人得意之時,君子不得不因時勢而行事,見機而行,暫時隱退。因此,隱遁也與時有關(guān),“不能不遁者,時不可也,故曰‘與時行’。遁太早則有過情之譏,如嚴(yán)光是也;太晚則不能遁,沉溺于小人之中而不能免,如劉歆是也”。因此,“與時偕行”也包括靜止與隱遁,并非只是在行進(jìn)中。
《周易》的這種隱遁思想與老莊消極避世的隱遁又有所不同,《周易》之隱逸是與“時”相關(guān)的,其隱是為了等待時機,即“待時”?!稓w妹·九四》曰:“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奔词钦f,嫁女錯過了日期,遲些出嫁,是要等待適當(dāng)?shù)臅r機。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薄跺俊は蟆吩?“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薄跺俊こ趿は蟆氛f:“往蹇來譽,宜待也?!鄙缴嫌兴疄殄控灾?君子觀此卦象,受到啟發(fā),當(dāng)山險水阻行走艱難之時,唯有自我反省,修養(yǎng)品德,等待時機。因此,隱也并非消極避世之隱。如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也”,因為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
《周易》“與時偕行”的精神在《乾》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肚坟粤呈驱埖淖兓^程,每一爻都是龍在特定時間的象征,也象征著不同的時機,初爻是時間之初;六爻也象征生命的成長過程,生命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要有不同的變化,初爻,龍須潛伏于下,不可妄動。上爻,表示龍在高位時,不應(yīng)一味亢進(jìn)。乾卦說明了人應(yīng)因時而動,因時而止。《文言》中說乾卦九三爻辭:“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币馑际钦f,君子終日勤勉奮發(fā),至晚夕則安閑休息,雖處危厲之境,亦無災(zāi)咎,是因為能與時間、時運、時勢共同前進(jìn)。因此,《文言》又曰:“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p>
《周易》以龍的變化歷程來說明人要“與時偕行”,不管是前行還是歸隱,只要是合時、順時、隨時、對時,不違時、逆時,都反映了《周易》趨時、順時的審美生成原則?!跺琛分泄灿惺試@“大矣哉”??追f達(dá)《正義》曰:“嘆美為‘豫’之善,言于逸豫之時,其義大矣,此嘆卦也?!薄墩x》又說:“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其說,且嘆之以示情,使后生思其余蘊,得意而忘言也。然嘆卦有三體:一直嘆‘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之例是也;二嘆‘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嘆‘時’并‘義’,‘豫之時義大矣哉’之例是也?!保?]卷4由此可見“時義大矣哉”!
“時進(jìn)則進(jìn),時止則止”、“與時偕行”等“時”的哲學(xué)體現(xiàn)了天地之中的人應(yīng)該隨機應(yīng)變,見機而作,根據(jù)不同的時機來調(diào)整自己,與宇宙合一,構(gòu)成天地人“三才”?!皶r”凸顯了《周易》“圓而神”的生命智慧,也體現(xiàn)了中西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現(xiàn)代新儒家認(rèn)為,“中國以知進(jìn)而不知退,為人生之危機,而此正西方文化之特點”[6]42,“而此種圓而神之智慧,則可對一切普遍者之執(zhí),才起而不待其凸出,即已在心靈之內(nèi)部超化。于是在人之意識之前者,唯是一與物宛轉(zhuǎn),活潑周運之圓而神的智慧之流行。故略近于柏格森之所謂直覺。但柏格森之直覺,只是其個人之哲學(xué)觀念。而中國人則隨處以此圓而神之智慧,體會自然生命,觀天地化幾,欣賞贊美活的人格之風(fēng)度,以至以此智慧觀時代之風(fēng)會氣遠(yuǎn)之變,并本此智慧,以與人論學(xué),而應(yīng)答無方,隨機指點,如天籟之流行”[6]44。
《周易》提倡“變”的哲學(xué),在國外被稱為“變化之書”(the Book of Changes),但是人們只看到了《周易》注重變易的一面,往往忽視了其對不易的追求。一方面,人在時間中,要與時俱進(jìn),《周易》“與時偕行”的精神體現(xiàn)了其趨時變通的變易性;另一方面,人又超出時間之外?!吨芤住窂娬{(diào)“利永貞”、“直方大”等,體現(xiàn)了遺世獨立,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體現(xiàn)了對“時”的內(nèi)在超越,也體現(xiàn)了《周易》超越時空的不易性。
如果說《乾》代表時間和變化,體現(xiàn)了《周易》的變易性,《坤》則代表空間和靜止,體現(xiàn)了《周易》的不易性及其對“時”的超越?!独ぁど狭吩?“利永貞。”在甲骨文中,“貞”字為鼎形,鼎在古代為國家之重器,也是生活之必需。宗白華認(rèn)為“鼎”為空間之泛型?!柏憽币泊硪环N堅貞、方正的人格泛型,在《周易》中,“貞”則為吉,“貞”也有正的意思。對于“利永貞”三字,臺灣學(xué)者高懷民解釋道:“‘利’義為宜,‘永’言恒久,‘貞’義為正,此‘貞’字即坤卦卦辭中之‘牡馬之貞’。坤性以順為正,與乾不同。乾性剛健進(jìn)取,故用九戒以勿固執(zhí)不變,應(yīng)潛、見、躍、飛以時;坤則無論處六爻之任何時、任何位,都應(yīng)常守牡馬之貞,以柔順為德。所以‘利永貞’三個字已道盡其義?!保?]122又如《坤·六二》曰:“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薄段难浴方忉尅爸狈酱蟆痹?“‘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狈酱?,不習(xí)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薄吨芤渍x》曰:“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無物不載是其‘大’也?!?/p>
從以下幾卦也體現(xiàn)出《周易》之人生的不易性與超越性:
如“大過”卦,其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而無悶?!贝素陨蟽稙闈桑乱頌槟?,為“澤滅木”之象?!兑链ㄒ讉鳌肪?云:“君子觀《大過》之象,以立其‘大過人’之行。君子所以能‘大過人’者,以其能獨立不懼,遁世無悶也。天下非之而不顧,獨立不懼也;舉世不見知而不悔,遁世無悶也?!痹谖ky之時能卓爾獨立,遁世無悶,可見君子之節(jié)操。
又如《豫》象征歡樂,當(dāng)豫之時也往往耽于享樂、喪失操守?!对ァ坟灾T爻多“兇”、“悔”之辭,而《豫·六二》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薄兑链ㄒ讉鳌丰屧?“當(dāng)豫之時,獨能以中正自守,可謂特立之操,是其節(jié)介如石之堅也。介于石,其介如石也。人之于豫樂,心悅之,故遲遲遂至于耽戀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去之甚速,不俟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則溺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保?]127當(dāng)悅豫之時,若能堅持操守,堅硬如磐石,就會吉利。
又如《隨》,《隨》動而外悅,象征隨從?!峨S》曰:“元亨,利貞,無咎。”孔穎達(dá)《正義》謂:“‘元亨’者,相隨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則無以相隨,逆于時也;‘利貞’者,相隨之體,須利在得正,隨而不正,則邪僻之道,必須利貞也;‘無咎’者,有此四德,乃得無咎,以茍相從,涉于朋黨,故必須四德乃無咎也。”[5]卷4在此,《周易》說明了“隨”的“時”義,又說明“隨”不能失正。
《恒》卦“立不易方”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逗恪は蟆吩?“雷風(fēng),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薄袄罪L(fēng),恒。”清李道平曰:“蓋雷風(fēng)至變,而至變之中有不變者存,變而不失其常者也。”[9]卷5程頤曰:“以常久之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變易其方所也?!保?]205李光地《周易折中》引徐幾的話說:“恒有二意,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憽撸灰字阋?‘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則非道矣?!保?]112如果說上面提到的“四時變化而能久成”體現(xiàn)了“不已之恒”,“立不易方”則體現(xiàn)了“不易之恒”。《周易》的這種生命精神可謂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可以看出,《周易》對“時”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時”與“貞”、易與不易、融入時間與超越時間的統(tǒng)一。一方面,人生活在時間中,是有限的存在,與四時之序同步而“日日新”,要如天一樣運轉(zhuǎn)無窮,自強不息;另一方面,人又要保持內(nèi)心貞固,如地一樣方正貞固,厚德載物,以不易之方立德,追求生命的超越。
“時”與“貞”的統(tǒng)一也是圓與方的統(tǒng)一。《周易》乾卦所代表的“與時偕行”的人生可以說體現(xiàn)了圓而神的精神,而坤卦所代表的“直方大”、“利永貞”的人生態(tài)度則體現(xiàn)了方以智的精神?!吨芤住芬浴皥A而神”和“方以智”來區(qū)別卦與蓍之德?!吨芤住は缔o上》曰:“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韓康伯注曰:“圓者,運轉(zhuǎn)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無數(shù)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保?]卷7孔穎達(dá)《周易正義》中進(jìn)一步發(fā)揮了這一思想,其曰:“圓者運而不窮者,謂團(tuán)圓之物運轉(zhuǎn)無窮已,猶阪上走丸也。蓍亦運動不已,故稱圓也。言方者止而有分者,方謂處所,既有處所,則是止而有分。且物之方者,著地則安。其卦即成,更不移動,亦是止而有分,故卦稱方也?!保?]卷7朱熹也說:“圓神,謂變化無方;方智,謂事有定理?!保?0]卷7因此,君子之道應(yīng)當(dāng)效法天地之道,方圓兼具,動靜結(jié)合。
總之,《周易》認(rèn)為,只有“時”與“正”、“變”與“貞”、圓與方相結(jié)合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如《周易》所說的“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這句話完整地概括了《周易》對“時”與“貞”辯證的態(tài)度,其中“知進(jìn)退存亡”體現(xiàn)了時間之人,“正”則體現(xiàn)為空間之人。《周易》一方面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主張與時俱進(jìn)、隨時變通,另一方面,又提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內(nèi)在道德的不易性?!吨芤住穼τ凇皶r”與“貞”的辯證統(tǒng)一觀體現(xiàn)了其生命哲學(xué),為人們提供了一種人生指導(dǎo)。
[1](宋)朱熹.近思錄集釋:上[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書店,1989.
[3](清)李光地.周易折中[M]﹒成都:巴蜀書社,2010.
[4]馬振彪.周易學(xué)說[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5](魏)王弼.周易注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牟宗三,等.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C].∥封祖盛.當(dāng)代新儒家﹒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7]高懷民﹒先秦易學(xué)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
[8]梁韋弦.程氏易傳導(dǎo)讀[M].濟南:齊魯書社,2003.
[9](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宋)朱熹.周易本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