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明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471023)
近代西方人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論述,是研究中國法律的重要史料,其中許多觀點影響到了今天學界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認識,構(gòu)建了國民印象中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圖景。但近年來,一些學者不再局限于介紹這些學說,而是進一步研究西方人產(chǎn)生這些論述時的文化、制度和政治環(huán)境。正如葛兆光在《域外中國學十論》中所說的那樣,僅僅研究、介紹學術(shù),讓讀者看到的是“碗里的死魚”,要讓魚活起來,必須要還原魚的生存環(huán)境[1]2。西方人的言論不再被看做是一種對當時中國法律的客觀反映,而是被看做“話語”,需進一步探尋其“話語”背后的“權(quán)力”。這些“權(quán)力”則包括影響“話語”作者的文化、制度及政治因素,甚至是個人的主觀目的,這成為近年來學界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一
近年來,國內(nèi)一些學者注意到,西方學者認識、研究中國法律,受到權(quán)力因素的制約。吳義雄發(fā)現(xiàn)《中國叢報》在鴉片戰(zhàn)爭前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已經(jīng)和此前傳教士的描繪大相徑庭。他在《商人、傳教士與西方“中國學”的轉(zhuǎn)變》一文中講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耶穌會士所描述的中國政治與法律,大體上是清明廉正的。然而,從東印度公司時代開始,中西之間在貿(mào)易管理和司法問題上發(fā)生很多沖突,英國人一直對中國政府和中國的法律,尤其是司法制度,極力加以抨擊。在英國人看來,清政府的司法在總體上以陰暗面居多,缺乏公正性。其中特別受到指責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刑訊?!吨袊鴧矆蟆吩鴮iT刊登長篇文章,描述中國各地法庭上,包括在外國人居住的廣東南海等縣,普遍存在著律例規(guī)定的刑訊現(xiàn)象,各種刑罰都很殘忍。”吳氏還說:“對于英美商人和傳教士來說,中國政治體系所代表的是一種充滿缺陷和謬誤的制度,這個體系的成員,即各級官員,多為邪惡之輩;這些官員所代表的政府,亦為邪惡政府?!保?]此外,史彤彪在《中國法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一書中介紹了中國法律文化對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的影響。其中對英國的影響主要介紹了壇普爾(William Temple)、哥爾斯特(Olirer Goldsmith)及亞當·斯密對中國法律文化的認識與論述。史氏注意到了當時思想家對中國法律的介紹,主要目的是表達他們自己的啟蒙思想,即“運用中國事務,提出自己的感想和評論”[3]17。此外,法律文化學者蘇亦工在評論鴉片戰(zhàn)爭前西方人對中國法律的評論時亦說:“不難看出,西方人對中國法律的最初評價是相當糟糕的。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狀況,其實不足為怪。因為早期西方人對于中國法律的研究,如果可以稱得上是研究的話,基本上都是出于一個非常實際的目標,那就是要在中國建立治外法權(quán)。要實現(xiàn)這一點,很自然,首先就要證明中國法律的野蠻和落后,不值得西方人尊重和遵守?!保?]78
周寧在《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一書中描述了從1250年至現(xiàn)代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解析了西方是如何在自己的話語體系之內(nèi),在不同時期構(gòu)建了不同的中國形象。周氏認為,19世紀西方學者在其著作中構(gòu)建了中國野蠻、專制的形象。關(guān)于法律方面,他列舉了小斯當東對大清律法的評價,并認為:“異類化與漫畫化中國人形象,是西方現(xiàn)代文明表象殖民擴張的‘合法性’的策略。中國人的形象變成殖民擴張的意識形態(tài),是話語中實現(xiàn)權(quán)利的過程?!保?]793姜智芹的《鏡像后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認同:英美文學中的中國形象》一書分析了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其中在介紹英美散文時,涉及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法律形象[6]139-149。2005年,南開大學崔麗芳博士完成學位論文《被俯視的異邦: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著作中的中國形象研究》,運用形象學分析了19世紀美國傳教士著作中對中國形象的認識,介紹了衛(wèi)三畏等人關(guān)于中國法律的一些論述。同時作者還借用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認為西方傳教士和學者“構(gòu)建的中國形象使中國收益”。但是,對于這種“益處”的體現(xiàn)和結(jié)果,作者并未進一步分析和說明。四川大學江源的博士論文《異國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構(gòu)建》,也運用形象學的理論分析了美國人著作中的中國形象,文章介紹了馬嘎爾尼訪華期間英國訪問團對中國法律的認識和19世紀中葉美國學者對中國法律的認識。
二
從“話語與權(quán)力”角度研究西方著述中中國法律的國外學者較多,他們較早就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美國中國法律史專家高道蘊在《中國早期的法制思想》一文中對美國學術(shù)界一直以來貶低、誤解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現(xiàn)象提出了尖銳批評,他指出:“在西方的漢學著作中,中國法律文化更是經(jīng)常被當做反襯西方獨特成就的例子,而不是被當做一種具有內(nèi)在動力的法律制度來探討?!保?]9索默在《帝國晚期的性、法律和社會》一書中,對西方學者以現(xiàn)代性的標準描繪和評論晚清帝國的法律提出了批評。他說:“許多學者用大量靜態(tài)的詞匯來描述晚清帝國的法律,暗示中國的法律與西方標準下的法律相反。這個西方的標準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關(guān)注個人權(quán)利及相對應的義務,關(guān)注憲法對政府權(quán)力的約束。這個現(xiàn)代的法律標準是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子集。這一標準用來解釋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發(fā)展,認為歷史發(fā)展是一個走向更美好、更自由、更科學、更高等的未來社會的線性發(fā)展的過程?!保?]2這些學者注意到了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對近代西方人關(guān)于中國法律話語的影響。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西方學者關(guān)于東方的言論是“不同形式的權(quán)力進行不均衡交換的過程”[9]15。
在西方學界從“形象學”①進行研究的著作中也涉及對近代西方學者關(guān)于中國法律話語背后的權(quán)力分析。唐納德·拉赫的《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介紹了明末清初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其中介紹了來華傳教士對中國及中國法律的認識和依此對“中國形象”的構(gòu)建,分析了亞洲形象在“歐洲意識”形成中的作用[10]1147-1189。史景遷的《可汗的大地:西方人心中的中國》論述了從1253年到1985年中國在西方著作中的形象。關(guān)于19世紀中后期西方對中國的認識,作者主要選擇當時來華西方婦女的關(guān)于中國的游記性或書信體著作,由于這些作品在內(nèi)容上側(cè)重日常生活起居,但也提到她們所受的教育和經(jīng)歷對她們有關(guān)中國法律話語的影響。作者認為,“通過她們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危險和魅力的中國”[11]9。羅伯特·麥克萊倫在《異教徒中國人:美國人對中國態(tài)度研究1890-1905》一文中研究了“美國人到達東方的背景以及他們構(gòu)建的中國形象”[12]12,作者分析了這一時期美國人對中國風俗、中國人的性格、中國的政治法律、中國歷史、中國婦女生活等方面的論述。作者認為,1898年隨著“日本人的到來,美國政府希望改善同中國移民的關(guān)系”,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市場的需要”,使美國人構(gòu)建了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形象[12]133。受此影響,這一時期,在一些美國人的筆下,“中國的司法并不是殘忍和腐敗的”[12]144。此外,奧爾德里奇·阿爾弗雷德·歐文在《龍與鷹:美國啟蒙運動中的中國》中介紹了1725年到1825年(即作者的“美國啟蒙時期”[13]13)美國思想家對中國的認識,其中介紹了美國思想家對中國法律制度的評價,介紹了這一時期美國思想界的變化如何影響美國學者對中國的認識。
三
學界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重新解讀與西方的后現(xiàn)代理論的發(fā)展及東方學的興起有關(guān)。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后現(xiàn)代主義,主張對啟蒙運動時期形成的理性話語進行重新解讀,在話語的背后發(fā)現(xiàn)權(quán)力的運作。公認的后現(xiàn)代主義代表人??略趧?chuàng)作其代表作《詞與物》時,其靈感來源于博爾赫斯小說中一段引用某部“中國百科全書”中對中國動物的分類:(1)屬于皇帝的;(2)防腐的;(3)馴化的;(4)乳豬;(5)鰻屆兩棲動物;(6)傳說中的;(7)迷了路的狗;(8)包括現(xiàn)行分類中的;(9)瘋狂的;(10)不可數(shù)的;(11)拖著漂亮駝絨尾巴的;(12)等等(其他種類);(13)剛剛打碎水罐的;(14)來自遠方看起來像蒼蠅的[14]1。??抡J為,正是這看似好笑的分類中,透出了人們試圖控制某種秩序的企圖。
20世紀70年代,受美軍越戰(zhàn)失敗的影響,美國學術(shù)界開始重新考慮其對東方的研究,柯文的《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就是這種轉(zhuǎn)向的產(chǎn)物。美國學界開始注重從東方民族的歷史文化出發(fā)來研究東方文化,弱化“現(xiàn)代化”的語境。同時,這種轉(zhuǎn)向也為后現(xiàn)代主義在美國的盛行,提供了條件。借鑒??碌睦砟睿⒗岬拿绹鴮W者薩義德出版了其成名作《東方學》。東方主義是西方文明解讀其他文明時的意識形態(tài),“西方文明成為了一種標準,以之來衡量東方諸文化和文明”[15]4。??潞退_義德的理論為學者重新審視西方人關(guān)于東方的言論和“知識”提供了新的視角。而學界對“形象學”的推崇也為這一時期的研究,重新開辟了道路。在國內(nèi),西方人關(guān)于中國法律的記述,一度被認為是比較可靠的史料加以運用。但是,隨著國內(nèi)學者對西方的漢學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學者們開始關(guān)注西方漢學著作背后的權(quán)力運作。
以上這些研究成果反映出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界已經(jīng)不滿足于僅僅介紹或從法律運行的角度來評價西方人對中國法律的介紹與論述,而是把這些論述放回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學術(shù)環(huán)境中去重新解讀這些“話語”背后的因素。
注 釋:
①形象學(Image Studies)起源于法國,最早由讓-瑪麗·卡雷提出,后來逐漸吸收人類學、哲學、美學理論逐漸發(fā)展起來。主要是研究一國文學對“異國”形象的塑造或描繪。中國學者接觸這一理論比較早,錢鐘書的學位論文《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China in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就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為方法分析了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比較文學形象學主要是通過分析一國文學中創(chuàng)造的“異國”形象,來完成對認識主體的反思。近年來隨著形象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應用的資料不再局限于文學作品,也包括一些研究性的著作、期刊文章。雖然形象學追求對“集體形象”即整體形象的概括,但在論述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時,往往包括中國人的性格、禮儀風俗、法律、婦女地位、思想文化等幾個部分。國內(nèi)一些研究成果明顯受到形象學的影響。如周寧先生在《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姜智芹的《鏡像后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認同:英美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等。
[1]葛兆光.域外中國學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吳義雄.商人、傳教士與西方“中國學”的轉(zhuǎn)變[J].中山大學學報,2005(6).
[3]史彤彪.中國法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4]蘇亦工.另一重視角——近代以來英美對中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的研究[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3年春季號.
[5]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姜智芹.鏡像后的文化沖突與文化認同:英美文學中的中國形象[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高道蘊,等.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tǒng)[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8]Matthew Harvey Sommer.Sex,Law,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M].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9]愛德華·W· 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10]Donald Frederick Lach.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11]Jonathan D·Spence.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China in Western Minds[M].New York:W.W.Norton,1998.
[12]Robert McClellan.The Heathen Chinee:a Study of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China,1890-1905[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1.
[13]Alfred Owen Aldridge.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M].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14]???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M].莫偉民,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15]奇亞烏丁·薩達爾.東方主義[M].馬雪峰,蘇敏,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