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穎
(新疆農業(yè)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2)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是個政治概念。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只有得到本國國民和國際社會的認同才能得以存在。因此國內外對國家認同的研究也主要有兩種范式:國際層面的國家認同和國內層面的國家認同。國內層面的國家認同研究認為國家作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政治、歷史、文化、族群等多種因素復合的共同體,而這些因素及其它們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也影響著國家認同的構建。對于國內層面國家認同的研究,目前多見于國外和港澳臺地區(qū),大多以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為個案,從歷史、文化、族群出發(fā),在理論上或者實證角度研究影響國家認同形成與變遷的因素。
中國是一個由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是多民族國家保持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如果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能統(tǒng)一,很容易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與民族的團結。民族認同是在民族聚居的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國家認同則由國家通過政治社會化的進程逐步建構而成,因而,民族認同往往先于國家認同而出現。國家認同的出現需要民族國家能夠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礎上,不斷生成各民族人民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和精神要素,并使這些因素在人們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的積淀中實現固化。然而,這一過程是復雜的,需要各族人民在一定的理性力量(如國家意識)支撐下逐步彌合差異而形成共同的目標與追求,倘若理性力量不充分具備,人們還是會習慣性地把民族作為情感的歸屬對象和行為的依托對象,從而出現民族認同超越國家認同的現象,這也是民族價值觀出現分化的重要原因。
從利益表達的層面來看,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作為具有特定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群體,通常也各有特殊的群體利益需求,而這些需求由于法律、政治、經濟等的因素制約又可能難以得到實現,因此,一些未能實現特殊利益的民族群體,就會強化民族成員對其利益特殊性的認識,從而也強化了對其身份特殊性的認識,這些認識的出現是導致民族價值觀分化的重要思想因素。同時,在利益需求不可能完全滿足的前提下,或者當某一民族的利益被威脅或是受減損的情形下,則就更容易導致民族觀念和行動的分化和沖突。
在精神生活的層面上,中國各民族地區(qū)的不平衡發(fā)展是客觀現實,民族地區(qū)之間在財富和資源的分配上存在差異,這就使得各民族成員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上容易出現分層與分化,甚至還會在內部和外部各種復雜勢力的干擾下形成新的沖突,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對于國家的政治認同。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更凸顯了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人數逐漸增多,但是,當前的大學教育中,高校忽視了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任其自由發(fā)展,降低了高等院校國家責任意識。這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及各民族的發(fā)展乃至整個國家的發(fā)展都十分不利。因此,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特定研究對象,全面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研究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因素,探討構建國家認同的教育新途徑,及時采取措施糾正偏激的民族認同傾向,發(fā)揮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積極作用,對于我國現階段促進民族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和諧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對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對我國五千年文明發(fā)展史和燦爛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感到自豪并表示認同,愿意學習和掌握中華文化之精華,愿意為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做出貢獻,同時,也愿意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對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持開放的態(tài)度。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雙語”教育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主動找漢族同學學習國家通用語,對了解和掌握中華文化和漢文化很感興趣。很多漢族大學生也主動結交少數民族同學,學習少數民族歌舞,了解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調查顯示,對“民族地區(qū)實行‘雙語’教育”問題,各民族大學生普遍持肯定態(tài)度。說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接受并善于學習中國民族的文化,對于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會去主動了解。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成長環(huán)境、文化背景、宗教、風俗習慣等因素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校里比較普遍的以族緣為紐帶的同學會、以地緣劃分的同鄉(xiāng)會活動,促使同族相親同鄉(xiāng)相聚,也難免會助長某種狹隘民族意識的滋長。再加上一些狹隘的民族觀念的影響,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表現出的是對于民族的觀念的認識大于國家認同的意識。研究結論都說明當前維吾爾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狀況較好,但是他們的國家認同意識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從大學生對國家的認識、情感、責任、義務等方面考察了大學生對國家認同情況和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情況。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國家意識,積極肯定和認同中國是由 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己既是本民族的一員,更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對國家不僅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而且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在國家遇到困難和外敵侵入時愿意挺身而出,為國分憂。大學生對近年來發(fā)生在我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對關系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關注,如南方冰凍雪災、汶川和玉樹大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高度關注,為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災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所感動和折服,為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體現了他們對國家的強烈認同。①
在新疆,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是增強國家認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要求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尤其是對促進各民族同學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愿望和要求比較強烈,這一點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皾h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觀點,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中可謂是深入人心,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加強民族團結的最有效途徑和辦法是增加相互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加強相互間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只要熟悉了、理解了,什么事都好說,即使有矛盾也容易化解。很多學生還建議學校多組織一些各民族學生共同參與、多文化交流的校園文化活動。
任何一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意識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它的提升有賴于國家認同的教育。國家認同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系統(tǒng)工程,高校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家庭要發(fā)揮啟蒙和示范作用,社會要發(fā)揮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疆大學生在新疆跨越式發(fā)展和長治久安戰(zhàn)略實施中,肩負著示范和引領作用,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未來精英群體,也是“三股勢力”滲透和爭奪的重點,這就更加凸顯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是與國家相對應的概念,離開國家就無公民可言。一個國家只有培養(yǎng)出具有強烈愛國情感的公民,這個國家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對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前提,必須要培育他們的公民意識,使其明確自己的社會屬性,即中國公民身份。只有確認了自己的公民身份,才能自覺地把自己與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將自我歸屬于國家,才會關心國家利益,才會對國家的發(fā)展自愿負起責任,在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愿意挺身而出,在國家文化受到歧視時個人的感情會受到傷害。因此,新疆高校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必須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②
高校是大學生獲得信息量最大,信息種類最多,信息來源最廣,信息時間最長的場所,高校的教育對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一大批政治上堅定,相信黨、跟黨走的優(yōu)秀大學生,為推進新疆跨越式發(fā)展和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實施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人才,更是新疆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務。為此,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把國家認同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內容。③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地區(qū)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國家認同不僅直接關系到自身政治素質的高低,而且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會在民族地區(qū)產生示范效應,從而將對民族地區(q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楊海萍.新疆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現狀調查與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0(4).
②陳達云.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創(chuàng)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5).
③李勁松.中央民族大學學生民族觀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李禹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9(2):99—100.
[3]滕星,張俊豪.試論民族學校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4):14—15.
[4]張永紅,劉德一.試論族群認同和國族認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56—58.
[5]許小青.年前后新式知識分子的主權意識與民族國家認同[J].天津社會科學,2002(4):66—68.
[6]劉海濤.論“族群”建構與“民族國家”認同[J].貴州民族研究,2006(4):47—48.
[7]劉建紅,張京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青少年自尊的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08(2):114—117.
[8]余梓東,李勁松.中央民族大學學生民族觀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87—90.
[9]陳達云.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創(chuàng)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5):53—55.
[10]楊海萍.新疆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現狀調查與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0(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