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奇
(中原工學院服裝學院河南鄭州450007)
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文化又是民俗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服飾與民俗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性。服飾是民俗生活的產物,服飾是民俗的載體,服飾豐富了民俗生活。[1]民俗文化通過服飾的傳播獲得了世代相傳的“接力”,使其得以傳遞并擴大傳遞范圍,服飾傳播仍然是迄今為止民俗文化傳承的主要的方式。
民俗文化具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特征。柯克士在他的《民俗學淺說》當中這樣解釋道:民俗即為包括一切關于古代信仰和風俗,關于一般人們的見解、信仰、傳說和迷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我們進一步對其進行解釋,主要指的是創(chuàng)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世代相傳的活動現象,包括思維體系和實施行動。
無論我們如何對民俗文化進行種類的劃分,他始終保持了歷史性、自發(fā)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時期出現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別都可能會助長潛藏在社會當中的張力和矛盾沖突。[2]深入言之,這些矛盾沖突可能會成為傳統(tǒng)民俗文化發(fā)生變遷的創(chuàng)造性動力。仔細想來,不同的民俗文化是構成社會文化多姿多彩的基礎,正如歐洲封建貴族的男裝燕尾服和女裝鯨骨裙,蘇格蘭的男格裙和西班牙的牧羊服。但是這些文化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的變遷是隨著社會和個體心理需求而發(fā)生的。傳承與變遷是同時并存發(fā)生的,沒有時代的延承就不會有適時的變遷。
民俗文化的傳承可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區(qū)別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時傳承古老的精華元素,使其成為明顯的特殊符號。這些外觀和思考、行為模式與現代文化背景結合并得到認同,完成了有效的傳承。而當這些因素與現代環(huán)境不能融合之際,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必定會隨著人們的心理進行變化發(fā)展。
一個民俗或區(qū)域中有什么樣的風俗就會有什么樣的服裝式樣出現。正如在我們發(fā)現之際仍然處在原始社會的獨龍族,圖騰崇拜是普遍的風俗,于是便出現了紋身、黥面。生產力較為發(fā)達的苗族,整體服裝非繡即銀飾,處處顯示華貴。
大眾化傳播就是指利用大眾傳媒傳播。服飾,作為一種生動的信息傳達媒介,既負載著人類的文化和歷史屬性,又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服飾傳播的行為是一種信息上的直接交流,可以說,服飾傳播是人類借助服飾語言和媒介方式進行信息交流的活動。簡而言之,民俗服飾的大眾化傳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該地區(qū)、該民族,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同時也是一種保留與傳承。
就目前現狀而言,民俗服飾的大眾化傳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層面組織針對民俗文化的活動或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舉辦的“繽紛中國——中國民族民間服飾文化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果展”,民間服飾以它精湛的技藝,繽紛的色彩,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域風情,向國人展示了民間服飾的千姿百態(tài)以及無窮魅力。國家的大力扶持和重視民俗文化帶來的社會效應是極為轟動的,這是任何企業(yè)都無法比擬的,國家性的活動及展覽的舉辦,吸引的不僅是國人,也會吸引國外同胞的眼光,這對于國家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走出去”極為有利。(2)民俗旅游的紀念品開發(fā)。旅游紀念品的傳播是信息的傳遞或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huán)境、文化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以旅游紀念品為傳播載體,有利于傳承和發(fā)展服飾文化。隨著現代傳播的升級和演化,傳播的效率、力度、效果都得到增強,利用現代媒體傳播的強勢和優(yōu)勢進行服飾文化理念的傳播,實現服飾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拓展新領域。(3)自主品牌網店展示在網絡銷售大肆流行的現在,小部分設計師們用自己的雙手設計制作充滿民俗文化的服飾產品,并開創(chuàng)自己的品牌,在網絡上進行展示、售賣。例如:淘寶裂帛店鋪、煙花燙店鋪。這些店面的陳列風格獨特,服飾產品的設計獨樹一幟,在網絡上被廣大消費者熱捧。網絡做為新世紀傳播的重要渠道給這些自主品牌設計師們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它們的成功一方面給自己帶來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為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服飾在傳播過程中,不同的人對傳遞出來的文化會有不同的感知,同時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動機與意識形態(tài)。
社會學家席摩爾曾指出:認同與區(qū)別是促成流行變化的兩大動力。借助這樣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想象的出來,同化和差異也是促進民俗文化不斷延續(xù)和變遷的兩大動力。
當某種民俗文化處在一種封閉而又絕對支配的主導地位時,其衍生出來的服飾形式在傳播過程中必定會完全服從這種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與實踐行動。我們以貴州凱里地區(qū)的苗年為例,這個地區(qū)是著名的苗侗之鄉(xiāng),民俗文化厚重而濃郁,在現代化的城市之中我們隨處可見的是民族著裝的男女老少,更不用說一年一次的苗年盛會。在他們華麗隆重的民族傳統(tǒng)著裝之下表現的是潛意識中對這種民俗文化的認同,從而表現出與這種權利符號同化的特征。而正是這種強烈的同化表現使得不同的同化形式形成了民俗文化不同類型的差異。正如,不同民族各異的服飾展示出世界的五彩斑斕,因此我們說絕對的同化形成了絕對的差異。
然而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密切聯系的社會之中,我們之間已經沒有了“閉門鎖國”,因此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會接受優(yōu)勝劣汰、求新求異心理的支配和挑戰(zhàn)。進一步分析得知:同化的民俗文化在其發(fā)展的內部也會出現狹小的差異化分支,而這種分支的出現是受到外來影響的結果。(1)主動接受。在服飾傳播的過程中主動接受差異化的民俗文化需要巨大的動力和勇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衰敗形式下的被動接受。中國的近現代史中我們脫下民族服飾,穿起洋裝。這種服飾形式的傳播把西方的文化進行了擴散與傳播,這種引進行為和沖擊都是悲劇。所以才有“洋裝雖然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國心”??v觀中國歷史,不同朝代的更迭便是執(zhí)政人、執(zhí)政民族和統(tǒng)治意志的變更。這樣的變化也決定了服飾形制的變化。“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便是很好的例子。
服飾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從服飾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習俗與文化,憑借服飾的傳播可以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大范圍的擴散并進行一定層面的影響。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變化進行分析有助于清楚民俗文化發(fā)展的脈絡,區(qū)別適應性的同化與特色化的差異,以及差異化的種種表現。這些分析能促進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與需求分析問題,不斷地開拓民俗服飾的傳播形式,進一步傳承民俗文化。
[1] 華梅.服飾民俗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2] Susan B. Kaiser.服裝社會心理學[M].李宏偉.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3] 劉軍.少數民族服飾[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