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琴 趙曾銀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統(tǒng)戰(zhàn)文化對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F(xiàn)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涌現(xiàn)了“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yè)知識分子組成的新社會階層”。這些新社會階層人士已經成為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新的著力點,構建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也就成為了統(tǒng)戰(zhàn)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或者說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2011年11月“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討會上,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陳喜慶副部長明確提出“明禮守信、義利兼顧的信義文化,既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健康成長的道德基礎,也是他們發(fā)展事業(yè)的價值支撐?!保?]今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杜青林部長再一次強調要“培育以明禮守信、義利兼顧為鮮明特點的新的社會階層信義文化”,“要將培育信義文化作為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履行社會責任、促進階層關系和諧的重要途徑”。[2]
由此可知,我們不妨把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的主要內容界定為:明禮守信、義利兼顧。這一內容所包含的“禮、信、義、利”四個文化概念與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禮、信、義、利”文化概念 (不妨稱為儒家信義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從這個角度上講,研究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對傳統(tǒng)儒學信義文化的批判和繼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任何新文化觀念的形成都離不開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批判和繼承,我們只有吸收儒家信義文化的精華,摒棄儒家信義文化的糟粕,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內涵。
由于社會性質、政治體制、經濟發(fā)展水平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從內涵上講,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與傳統(tǒng)儒家信義文化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們只有從儒學發(fā)展史的角度認真考察信義文化諸要素的內涵在不同時代的傳承變化,才能認清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需要繼承什么,批判什么,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的具體內涵。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保?]許慎認為“禮”的本義就是通過祭祀鬼神來祈福,與宗教祭祀緊密相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豊”字,且《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孔子又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芍?,至少在殷商時期,甚至是更早的夏朝,“禮”的內涵就是宗教祭禮。先民們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無力征服自然,通過自然崇拜,借宗教和鬼神的力量解釋自然,通過祭祀鬼神祈福而化解內心的恐懼是很正常的。直到周公旦制定了周禮,對統(tǒng)治階級各種政治活動和社會交往進行規(guī)范,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維護宗法等級的典章禮儀制度,令孔子大為推崇,成為后世禮學和禮治的基礎。由此,“禮”的內涵才跳出祭祀儀式的局限擴展到政治領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禮”在政治領域的實踐出現(xiàn)夭折,在“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領域,各學派中孔孟儒家倡導恢復周禮,把禮作為內修外王的根本,并對周禮進行理論豐富和完善,將“禮”的思想內涵并入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理論體系中。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的德治,反對一切不符合禮制的做法,如罵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批評晉國鑄鼎“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同時,又指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把禮作為內修的根本??鬃拥亩Y學和禮治思想雖不被當時奴隸制統(tǒng)治者所重視,卻被后世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所尊奉,成為維持政治和社會秩序,鞏固宗法等級制度,判定人們言行是否合乎道德的準則。秦皇尚法治,認為“儒以文亂法”,焚書坑儒。漢初尚黃老無為之治,至武帝時董仲舒重振儒學,以儒家禮制教化民眾,建立“三綱五紀”,主張德主刑輔,不忘法治。從漢始,禮與法共同成為治國之策。六朝玄學盛行,李唐佛學空前,然統(tǒng)治者不忘以儒治國,重視禮治。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雖禮學大盛,卻走上了一條神秘、教條和僵化的死路,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明后期至清末,禮學受乾嘉學派和考據(jù)之風影響,在學術上得到振興,然而,隨著江南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及其啟蒙思想的出現(xiàn),反對宋明理學的聲音逐漸顯現(xiàn)?!蔽逅闹螅饨ǘY教被貼上“吃人”和“殺人”的標簽,魯迅等一大批文人都進行過深刻的批判。
縱觀“禮”的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看出,在不同時期“禮”的不同內涵中,有些是我們現(xiàn)在要繼承的精華,有些是必須要進行批判和摒棄的糟粕。在今天的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中,我們所明之“禮”不是封建宗法社會哪些僵化和教條的禮教,也不是統(tǒng)治者個人的道德統(tǒng)治手段,而是謙和禮讓、禮貌待人、相互尊重、尊老愛幼等一些儒家“禮”文化中的優(yōu)良品質并由此形成的廣泛的社會規(guī)范,更具體地說就是現(xiàn)階段社會各階層在社會交往、家庭生活和職業(yè)工作活動中必須要遵循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yè)道德。
從古到今,“信”內涵并未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靶拧弊钤缡谴呵飸?zhàn)國時期“俠士”這一特殊社會階層所尊奉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些俠士主要包括游俠和刺客,他們“重然諾”,是一群“救人于戹、振人不贍”(《史記·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仁義之士,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游俠列傳》)??芍?,“信”作為他們的人生追求,其內涵就是重諾、守諾、履諾,一言九鼎,言出必行。這一內涵還和“誠”緊密相連,自古“誠信”不分家??鬃泳鸵蟮茏诱\實守信,言行一致。《論語·學而》篇載:“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薄爸敹拧本褪且笱哉Z謹慎而且要言出必行。他還強調“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wèi)靈公》),作為君子要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獲取別人的信任??鬃影选靶拧绷袨椤八慕獭?文、行、忠、信)之一,認為“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漢代賈誼將“信”列為“德之六美”之一;董仲舒將“信”列為“五常”之一??傊?,作為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和儒家文化精華之一,“信”在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中,其內涵要求依然是言必信、信必果,說話算數(shù),遵守諾言,言行一致;依然是真誠做人,誠信做事,以信待人,以誠待人。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守信”尤為重要,就是要求誠信經營,不能制假賣假,不能蒙騙欺詐,要把“守信”作為各新階層獲取企業(yè)效益或個體、個人利益的重要前提。
義利觀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歷代思想家和理論家所關注和探討的重點,其相關研究也比較豐富和成熟。對于義利觀,由于歷史上不同的思想流派所站角度和所持觀點的不同,總的來說,主要有“重義輕利說”“重利輕義說”和“義利協(xié)調說”這三大類觀點。從歷代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對“義”與“利”的理解及相互關系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儒家學派的義利觀主要是“重義輕利說”,認為“義”是第一位的,提倡先義后利,反對見利忘義。
孔子首先在義利觀問題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把是否重“義”作為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他認為“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要求“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孟子強調“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當然,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并不是排“利”,完全不講“利”,也談“利”,但是要求“利”要在符合“義”的前提下才具有可取性和正當性。例如: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孟子認為“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漢代大儒董仲舒仍然堅持“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他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4],認為真正的仁人是不應以謀利為理想追求的,并將義利關系推至天道,強調義大于利;同時也講“利以養(yǎng)其身” (《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重視正當?shù)睦?。到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宋明理學,義利關系則完全走向了極端重義化傾向,理學家們把“義利關系”作為“理欲關系”來進行僵化處理,從根本上完全否定了“利”(私欲)存在的合理性,是儒家義利觀的一次歷史倒退。
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在以農業(yè)為主的封建社會中有其存在合理性。農民們長期從事土地生產,認為耕種土地能養(yǎng)成好的德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和長期對土地的依賴形成了他們安土重遷、重農抑商的觀念。商業(yè)行為輕遷徙重利的思想自然也就不被統(tǒng)治者和民眾所采納。農耕文化“重德輕利”觀念便是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賴以生存的土壤。但是,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也有其諸多歷史局限性,特別是宋明理學將義與利對立起來,鄙視商業(yè)經營和商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經濟發(fā)展,不利于百姓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隨著封建社會經商者的逐漸增多,特別是明清之際江南地區(qū)商業(yè)經濟的大力發(fā)展,賤商的思想有所改觀,人們對金錢的認識和消費心理也慢慢的發(fā)生變化,農耕文化“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在廣大民眾眼里已經失去了其完全的統(tǒng)治地位,民眾開始通過商業(yè)經營來逐利。
單一的重“義”或重“利”的義利觀都是不科學的,都會導致價值追求的失衡。我們黨正是在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義利辯證統(tǒng)一的新義利觀。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形成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義利兼顧”的要求正是義利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新義利觀的體現(xiàn)。現(xiàn)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利益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對于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yè)知識分子組成的新社會階層人士而言,我們要正視他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凡是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得的物質財富都是符合社會道義的,都是為社會增加財富,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目標。當然,我們也要繼承并弘揚儒家義利觀中提倡的克己奉公、大公無私、公平正義的思想,反對一切因對“利”的過分追求而產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風氣,做到見利思義、義利兼顧,在充分尊重并保障個人合法利益的同時,積極關心、自覺維護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雖然文化在傳承上具有超越階級和跨越歷史的屬性,但是,從本質上講,文化作為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總和,是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服務的,并通過這種意識形態(tài)代表著某個階級的利益和需求,是具有一定階級性的。從階級屬性上講,儒家信義文化就是封建宗法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代表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體現(xiàn)的不是人民的意志而是“君主”思想。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作為新時期統(tǒng)戰(zhàn)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的是新社會階層在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要求,代表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和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是源于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因此,我們在對儒家信義文化的批判和繼承中不可忽視這兩種信義文化不同的階級 (階層)背景,不是說要把這兩種信義文化完全割斷開來,而是要通過對儒家信義文化階級屬性的透徹分析和深刻揭示中進行批判的繼承,肅清封建專制統(tǒng)治觀念的遺毒。
盡管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和儒家信義文化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通過追求人自身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構建整個社會的“和諧”。首先,信義文化培育了中國人“貴和”的價值追求?!岸Y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就是要求我們自身以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達到“和”的狀態(tài)。我們中國人講“和”,交往處事中寬容禮讓、求同存異、謙恭和睦就是信義文化長期影響和積淀的結果。其次,不管是儒家信義文化還是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都倡導個人道德價值的內修,強調通過正心、修身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達到人自身的“和諧”,為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奠定堅實的基礎。再次,信義文化通過強調的“明禮誠信” “義利兼顧”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特別是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社會正在處于轉型期,紛繁蕪雜的思想和文化都會對新的社會各階層產生巨大沖擊,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倡導的謙和禮讓、相互尊重、禮貌待人、言行一致、真誠做人、誠信做事、見利思義文化道德觀,在協(xié)調各階層利益關系、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1]陳喜慶.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2]杜青林.大力加強統(tǒng)戰(zhàn)文化建設[J].求是,2012年第7期
[3]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年,p7
[4]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p 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