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芬
(云南省大理州林木種苗管理站,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大理素有“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之四美景??扇缃?,“風雪月”尚存,而“花”不在。據(jù)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馮國楣教授等確認,“上關花”即木蘭科木蘭屬滇藏木蘭(Magnolia campbellii)的別稱,當?shù)匾嘟心旧徎ā⑸胶駱?,為中型至大型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和滇西北溫涼地帶。至今,野生滇藏木蘭在滇西已不多見,除永平縣寶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古樹生長外,賓川、洱源縣境內(nèi)也有少量、零星分布。其花開如蓮,直徑15 cm~25 cm,最大可達35 cm,被片12枚~16枚,淡粉紅至深粉紅及紫紅色或白色,清香幽馥,花期很早,先于葉生長,冬末至早春開放。是較好的城市和庭院綠化的觀賞樹種之一。相關文獻還未見滇藏木蘭種子采收、處理、貯藏和播種育苗技術(shù)的報道。
滇藏木蘭的果實大多9月~10月成熟,成熟后應及時采收,采下后的果實攤于通風的室內(nèi),厚約20 cm,每天翻動1次~2次,讓其種子后熟2 d~3 d后,再置于日光下晾曬,使果實裂開取出種子,將取出的種子在室內(nèi)攤晾2 d~3 d,厚約10 cm,并每天翻動2次~3次,嚴防發(fā)熱,待外種皮變黑或變軟時,置清水中浸泡24 h,搓揉除去外種皮,將得到的凈種在室內(nèi)通風陰涼處陰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并用800倍多菌靈水溶液均勻噴于種子上滅菌,以防霉變,隨后晾曬1 d~2 d后進行沙藏。
貯種用的沙子為潔凈河沙,以中、細沙為好,過米篩,注意不能用過細的浮沙,易爛種。沙子的濕度以“手握稍成團,手松即散開”為好。然后,在地面上墊一層5 cm厚的河沙,將3份河沙與1份種子充分拌勻后堆放于5 cm厚的河沙上面,累計堆放高度不超過30 cm,超過30 cm時,要每隔30 cm豎一個緩氣草把或小捆竹片,以利通氣;表層覆蓋5 cm的純沙,四周用木板或磚頭圍起來。以后經(jīng)常檢查,發(fā)現(xiàn)沙子太干時,按上述方法加水拌勻,重新貯藏。如沒有河沙,也可用鋸末代替,濕度以手感帶潤即可,但貯種厚度以不超過15 cm為宜。
育苗地選擇在永平縣金光寺自然保護區(qū),屬橫斷山系,云嶺山脈南部博南山的一部分,海拔高度為2600 m。該地屬干濕分明,雨熱同期的南亞季風型氣候。每年5月~10月,受控于西南季風,形成雨期,降水集中,約占全年總降水的90%,11月至翌年4月,受控于大陸西風環(huán)流,形成旱季,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年均溫12℃ ~14℃,最冷月1月,月均溫1℃ ~3℃,最熱月6月,月均溫15℃ ~17℃,年降雨量約1100 mm~1200 mm。土壤為森林棕壤,土壤肥力為中等。
播種前1個半月,清理育苗地,除去雜草和石礫,深挖翻土35 cm左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暴曬和風化后,把土壤耙碎,土粒直徑≤1 cm。由于冬春季節(jié),雨量較少,應作低床,略低于步道3 cm~5 cm,床寬1.2 m~1.3 m,步道寬40 cm。苗床整地后施底肥5 kg·m-2(腐熟的有機肥),并對土壤消毒,用1500倍~2000倍的敵殺死或甲胺磷0.067%的溶液和多菌靈噴灑苗床,可防治小地老虎害蟲和根腐病、莖腐病、葉枯病、灰斑病等的發(fā)生。
滇藏木蘭可晚冬、早春育苗。為便于除草、起苗管理,采用條播,按行距15 cm開溝,溝寬5 cm,溝深4 cm,用細孔噴壺把溝面澆濕,然后將種子均勻點播溝中,種子與種子之間的距離為4 cm~5 cm,蓋土厚度2 cm,接著用松針覆蓋苗床,以不見土壤為宜,澆水時通過松針濾水不易沖開蓋土使種子裸露。為防止低溫、霜凍,可用竹桿搭建弓形塑料拱棚,以利保溫保濕。
2.4.1 幼苗管理
播種當日必須澆透水,以后只要保持苗床濕潤即可,不可過干或過濕,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宜。播種后40 d~50 d,幼苗大量出土,應逐次揭去覆蓋在苗床上的松針。待幼苗出齊后,即可全部揭去松針覆蓋物,注意不要損傷幼苗。另外,隨著氣溫轉(zhuǎn)暖,棚內(nèi)溫度升至30℃時,應把塑料棚膜換成遮蔭網(wǎng)。播種4個月左右應揭除遮蔭網(wǎng)進行煉苗,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條件,提高苗木木質(zhì)化程度。
2.4.2 小營養(yǎng)袋苗的培育和管理
2.4.2.1 營養(yǎng)土的配制
用腐殖土70%,粘土20%,火土10%混合,另加2%過磷酸鈣,撒入少量的復合肥充分拌勻作為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袋規(guī)格為15 cm×18 cm,裝袋后帶狀擺放整齊,帶寬1.5 m,每行10袋,長度視苗圃地而定,步道寬度40 cm,步道高于營養(yǎng)袋口3 cm左右,利于保濕。
2.4.2.2 幼苗移袋及后期管理
經(jīng)過煉苗后的幼苗,即可移入營養(yǎng)袋中進行培育。起苗前2 h應先澆透水,起苗時應盡可能做到不要損傷幼苗的頂芽、皮層,保持根系的完整,在移裝袋時隨取隨裝,并保證不窩根。幼苗移植上袋后要加強水肥和除草管理。40 d后開始施肥,肥料以三元復合肥、尿素為主,采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進行施肥,及時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復合肥2?!?粒,每月1次,中途切換成尿素1次~2次,同樣薄施3?!?粒,埋在距苗木根部3 cm處的土中,根據(jù)天氣進行及時澆水,促進苗木生長。幼苗期要每隔10 d左右用1∶1∶1多菌靈液噴1次,用1500倍~2000倍的敵殺死或甲胺磷0.067%的溶液噴灑1次。
2.4.3 大營養(yǎng)袋苗的培育和管理
2.4.3.1 換袋培育
當幼苗在營養(yǎng)袋內(nèi)生長近1年后,平均高度已達50 cm左右,苗木根已穿袋或接近穿袋,此時要進行株行距調(diào)整,換成30 cm×30 cm規(guī)格的大營養(yǎng)袋繼續(xù)培育。此時應重新整地開溝,溝深55 cm,寬50 cm,將溝內(nèi)土粒耙碎,使土粒直徑小于2.5 cm,就地裝入大規(guī)格營養(yǎng)袋中。鏟平溝底,把大營養(yǎng)袋平放溝中,嚴實飽滿地將細土裝至袋口的2/3,用剪刀去掉小袋苗塑料袋,連苗帶土球置于大袋正中,袋與袋間的空隙也要用細土填實,齊平地面即可,以利于保水。
2.4.3.2 調(diào)整密度
合理密植是培育優(yōu)質(zhì)苗木的基本條件,密度過大,苗木生長空間小,通風透光性差,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長,所培育的苗木高粗生長比例失調(diào),個體差異大,商品價值低。密度過小,單位面積上的苗木產(chǎn)量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株行距應為1.2 m×1.2 m,當相鄰植株的枝條相接時,應再次調(diào)整株行距,隔株移植。
2.4.3.3 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
移植到大營養(yǎng)袋中的苗木,其根系未被損傷,保持土壤濕潤即可。隨著苗木的逐漸長大,需要大量補充養(yǎng)分。第1年每40 d施1次肥,采取薄施,每次20 g三元復合肥,距苗木中心位置5 cm處的圓周上不同位置,竹簽撬開土壤,放入肥料,細土覆蓋,深度以不見肥料為宜;第2、3年,施肥方法同上,施肥量在頭年的基礎上每次增加50%,即第2年每次施30 g,第3年每次施45 g。袋苗期,其生長快、抗性強,偶有葉枯病發(fā)生,可用0.5%的波爾多液和多菌靈噴灑;結(jié)合苗木的其它蟲害防治,可用40%樂果乳劑和80%敵敵畏乳油噴灑步道。
2.4.3.4 修剪
通常滇藏木蘭不需要修枝,但對枯枝、弱枝、頂枝和病枝要進行修剪。修剪時間為秋末至次年初春前,1 a 1次,此間樹體蒸騰小,對苗木生長影響不大。枝剪要鋒利,保持切口平滑,修枝后在樹冠下及修剪口周圍容易萌發(fā)小枝條,應及時清除,以減少樹木養(yǎng)分消耗。修枝高度為樹高的1/3,修剪后的冠高比為2∶3。修枝工作要與病蟲害防治相結(jié)合,病害枝和有蟲癭的枝條要徹底剪除,并集中銷毀。
2.4.3.5 出圃管理
出圃前澆透水后,隔3 d~5 d起苗。起苗時從苗畦一端按順序出圃,注意保持袋體完整,防止散袋,損傷苗木根系。若苗木銷售到外地,要對苗木進行檢疫,填寫苗木產(chǎn)地標簽,隨苗木同行。在運苗中應保護好苗木不受損傷,要做好苗木保鮮、遮蔭、保濕、防止風吹和暴曬工作。
要掌握滇藏木蘭果熟特點,只有果實充分成熟,才具有良好的發(fā)芽率;另要掌握種子貯藏、處理方法的技術(shù)措施,適當揉搓外種皮,嚴格掌握貯種沙子濕度。冬春育苗,為保溫、保濕,應搭蓋拱棚,提高苗木出苗率;出苗期、幼苗期和生長期的主要病害是莖腐病和炭疽病,用甲基托布津、多菌靈800倍液和炭疽福美500倍液噴施,防治效果顯著。
[1]羅仲春.科學采集、貯運木蘭科植物種子[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3(7).
[2]云南省地方標準DB53/T249-2008.林木育苗技術(shù)規(guī)程.
[3]周學朝.永平木蓮花[J].云南林業(yè),1986(6).
[4]董桄福.花香滿大理名花出上關──云南大理上關花探訪記[J].云南林業(yè),2001(3).
[5]羅明.滇藏木蘭[J].農(nóng)村新技術(shù),2003(9).
[6]李達孝,楊紹誠,稅希特,等.云南木蘭科植物物種資源及其種質(zhì)庫的研究[J].生物多樣性,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