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滁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西方的后現代翻譯理論其實就是一場文化和社會運動,這場運動主要的目的就是對文化進行消解和批判。??碌臋嗔υ捳Z理論在后現代主義翻譯理論中被深刻的引入,對翻譯理論和研究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權力話語權體現的是支配以及控制力,作為一種復雜的網絡關系,它可以存在人類的所有領域。這些領域囊括了無形和有形,例如法律條文、政治機構還有道德倫理、意識形態(tài)、文化、習俗、傳統、宗教以及思想等[1]。
作為一場具有消解批判社會特點的社會和文化運動,西方的后現代翻譯思潮就是從各個方面來對現代的社會自身存在的很多缺陷和矛盾進行揭示,用一種反省的方式去辯正的看現代化[2,3],西方后現代翻譯的特征有四個特點:整體和統一性互相排斥,著重強調差異和個性;對固有的封閉的結構和模式進行否定,對于那些混沌和變化進行贊同;支持視覺、反對本質主義,可以說是唯心派的代表;使得不同科學間的界限被打破,融合在一起。
翻譯研究理論經過后現代思想的沖擊下,研究的方式也漸漸的改變了語言學的封閉、靜態(tài)的結構,慢慢的改變成了研究焦點向文本外的轉向,開始越來越重視譯本寫作時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以及作品對當時社會的影響[4]。由于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思想的影響,使得翻譯理論和研究里面的原文的文字和作者的觀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顛覆,有的甚至可以對原文作者的思想和主體性進行否定,更加突出表現的是翻譯作者的主觀能動性??缈茖W以及較強的合作性是西方翻譯理論的突出貢獻,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和研究使得翻譯在翻譯本身之外也得到了拓展,也象征著現代翻譯理論的有了第二次的轉向,開始向文化方向轉變。[5,6]在20世紀末期,西方后現代翻譯的理論比如解構、女性以及后殖民主義等都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
我們將傳統翻譯的理論和西方的后現代的翻譯理論進行了對比,這兩者的差別就是后者更加強調的是文化上的東西,他們把翻譯的研究重點從語言的層面轉到了文化,并結合了當代的社會政治、翻譯和意識形態(tài)等具有話語權利因子,這些復雜關系的融合使翻譯對社會的功效更加的顯著。
被翻譯的原文以及翻譯的作者在后現代翻譯中擁有著平等的話語權,翻譯者在翻譯中占據主導,而譯者和他的譯文卻被認為是從屬、派生的,甚至有的人會認為譯文是原文的復制品,譯者是作者的仆人。對這種思想無情的結構和批判的就是一種解構主義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德里達(Jacques Derrida)[7],德里達自創(chuàng)了一個文字游戲“延異”,詳細的解釋了解構主義的意義。德里達利用延異的理論,對譯文和原文進行了分析,最后證明沒有永遠的意義不變的作品,永遠意義不變的作品是不存在的[8]。德里達崇尚平等互補的原文和譯文,認為原文和譯文是“共生”的,是一種創(chuàng)生和延續(xù)[9]。
在殖民主義時代,翻譯往往會被殖民主義加以利用來對自己的文化、秩序以及不平等的關系權利進行維護,可以說翻譯理論是使他們統治的一種工具。由于翻譯在長期的殖民化統治下,淪為了殖民者在虛構的意象中關照、解讀自身的境況,這樣長久便使得翻譯形成了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等級秩序,這兩者的關系是前者高雅、聰慧、文明,后者野蠻、庸俗、愚笨等。解釋殖民化過程中的這種“不光彩”的作用就是后殖民翻譯的主要作用,通過對這些黑暗作用的揭露殖民化的通知,對傳統的以西方為中心的翻譯觀進行消解和批判[10]。
在西方后現代的翻譯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為女性爭話語權,揭示老的對女性有偏見的用忠實與不忠實來評判女性的翻譯。在女性主義看來翻譯是她們獲得話語權力的最有力和理想的武器。比如說蘇珊·哈伍德,她在《他人的信》譯文的前言中,非常直白的表示她的翻譯就是一場政治活動,這場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女性取得話語權[11]。為了實現其權力話語訴求,女性主義者在翻譯中采用干預策略,對翻譯文本進行女性主義創(chuàng)造。不論是從理論還是從翻譯實踐來看,翻譯在女性主義者看來就是其實現權力話語的理想武器。
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和研究對翻譯研究領域的拓展,翻譯研究范式的引導轉變和翻譯作者主體性的提升都有著非常積極和重要的意義,可是萬事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也有著它自己的局限性。
第一,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對于意識、政治形態(tài)話語等影響外部因素的過于強調,可是對于翻譯的內部因素的以及意義都有所忽略,沒有過多的關注。如果在進行翻譯研究的時候僅僅只對其中的一個方面?zhèn)戎兀敲淳蜁霈F盲人摸象的后果,翻譯研究無法反應社會和現實的全貌。所以內外并重的翻譯理論才是應該推崇的,要各方面均衡發(fā)展。將哲學政治歷史等文化引入進來的后現代翻譯理論雖然對于翻譯理論研究的領域的有所擴大,可是一旦處理的不是很妥當就會使得其他的學科將翻譯理論同化,這就會出現翻譯淪為其他學科的輔助工具的問題,這樣的工具作用在后殖民、女性主義等流派中就有了一定的體現。
第二,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具有對理性和傳統反對的特征,這就使得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更加的表現出主觀、情緒、宗派化,雖然否認、結構原文作者的本意、權威可以很好的幫助譯者、譯文地位的提高,使得翻譯者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和肯定,可是過度的否定也會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這種消極作用使得人們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受到打擊和挫敗,也有可能會使得多元化的翻譯標準不斷的出現,這有可能會出現翻譯作者翻譯出來的都是翻譯但又都不是,若翻譯作者本身也消解了,就會導致翻譯標準的泛濫化、無標準化。
第三,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從形式上來說是精英主義一種理論。這種翻譯的效果僅僅是有很少數的精英才能夠懂得這些理論和翻譯的成果,翻譯自身的邊緣化更加的劇烈??梢哉f西方后現代翻譯主義既是反精英主義可是卻又是精英主義的矛盾體,本意是幫助弱者和脫離邊緣化,可是結果卻是邊緣化的加劇。
作為在翻譯的歷史上一次重要的偉大的革新,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將翻譯研究中加入話語和權力理論,翻譯研究的方式也得到了改變,翻譯研究的領域也得到了開拓和擴展,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使得現代的翻譯更加的豐富多彩,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翻譯興盛。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不能對西方后現代翻譯理論的缺陷忽視,要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西方后現代翻譯的局限性,在對西方后現代翻譯的優(yōu)勢進行利用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翻譯的局限性克服其中的缺陷和局限,我們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翻譯研究更好的穩(wěn)步的發(fā)展。
[1]郝吉環(huán).權力話語理論與翻譯理論與實踐[J].語言與翻譯,2004,(2):54 ~56.
[2]謝天振,陳浪.在翻譯中感受在場的身體讀道格拉斯羅賓遜的譯者登場[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60.
[3]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 - 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32 ~135.
[4]屠國元,朱獻瓏.翻譯與共謀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譯者主體性透析[J].中南大學學報,2010,(6).154 ~155.
[5]余錦.重寫神話:女性主義翻譯觀及其翻譯策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30):66 ~68.
[6]葛校琴.后現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246~250.
[7]羅崗.翻譯的主題與思想的主體[J].文藝理論研究,2005,(2):2 ~14.
[8]艾德克·博埃默.殖民與后殖民文學[M].盛寧,韓敏中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10 ~112.
[9]彭桂芝,德里達.異延解構主義翻譯觀及其理論啟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16~118.
[10]郭建中.論解構主義翻譯思想[J].上海科技翻譯,1999,(4):4.
[11]葛校琴.女性主義翻譯之本質[J].外語研究,200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