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淇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新的主干課程之一,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立場、觀點、方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原理課作為大學的一門重要課程,擔任著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務,在大學整個教學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盡管該門課在對大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地看待“原理”課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考研之前報名參加政治輔導的學生數不勝數,但是反觀大一期間授課的過程不難發(fā)現如下現象:認真聽課的同學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對此門課程不以為然;上專業(yè)理論課時學生大多是從前排往后排坐,希望離老師離講臺近點,而上原理課時學生都是能不靠前盡量不往前坐,經常從最后一排坐起,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有些同學根本沒有在聽老師講課的內容,而是私底下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內容,或者同學之間交頭接耳,互相說話;缺課的學生不少,更有甚者,自己不愿意上原理課便花錢雇人代替上課;平時學習不積極,到了考試期間或者突擊背誦授課要點,或者要求老師劃定一定的范圍重點等。以上問題使原理課陷入了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同時它也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必須對原理課的授課進行改革,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
(一)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這其實是當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所造成的,社會強調實用性的知識,許多人都是用知識是否有用來判斷學習此知識的價值,最好是能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這樣,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原理”課,它的有用性是不“明顯”的,內容空泛,學生覺得離自己很遠,似乎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以及畢業(yè)后面臨的就業(yè)前途并無多大的聯系。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輕視“馬原”課的認識,覺得可學可不學,沒有多大影響。
(二)“原理”課所講的內容與中學政治課的內容有不少重復的地方?!榜R原”課中一部分內容與中學政治課程存在著交叉重疊的狀況,再加上課程內容變化很小,好多年如一日,沒有新意,不能很好地把握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征。很多學生覺得就像把高中課程拿過來再重新學習一遍罷了,再學習也不會學到什么更新鮮、更高水平的知識了,于是普遍出現審美疲勞,難以產生學習的熱情,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這樣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長此以往,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三)授課方式單一枯燥。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方式就是以老師為中心,通過教師灌輸理論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在課堂上擁有絕對的權威。教師的講課內容代表主流思想的方向,是黨和國家所倡導的精神的“傳道者”,傳授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大方向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在校期間的必修課,不管專業(yè)文理都必須學,因此,無論講授課程的老師講什么、怎樣講、講的如何,學生都必須得聽得學,于是馬原課的教學課堂就變成了一種“一廂情愿”的事情,學生作為課堂上受教育的對象,完全是被動消極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四)人數眾多的大班授課模式不盡科學。在當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因為師資力量有限,為了盡可能的安排教學任務,大多采用大班教學,動輒就是一兩百人的大課堂,以系或院為單位集中授課。在人員如此集中的大教室里,面對數量如此多的學生,任課教師面臨的任務重且難:首先,人多口雜,課堂紀律很難維持;其次,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老師根本沒有精力在密集授課的過程中做好與學生的互動工作,且不提針對不同學生的課下輔導難以進行,即便是想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及聽課狀態(tài)對任課老師來說都是困難重重,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心無力。政治理論課老師下了課便與學生失去聯系了,久而久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外互動近乎為零。
(五)“原理”課的成績考核方法不盡科學。大多數高?!霸怼闭n的考核方法是將期末考試理論成績結合平時的隨堂考核成績以及上課出勤率三者相結合的方法。此方法比過去單純看期末考試成績,一錘定音式的唯考試論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在把考試成績作為主要參考依據的同時兼顧考察平時出勤情況、課堂紀律遵守情況以及參與互動教學情況等方面,做到了綜合考察,主次兼顧。但是人數眾多的大班授課方式,使很多教師并不能夠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真正了解每一位同學的真實情況,因此平時成績的給出受到或偶然或主觀等因素的影響很難保證完全公平。另外,很多教師都存在著在臨近考試之前給學生劃定考試重點以縮小復習范圍的情況,臨考前學生通過短時間密集突擊,通過抄抄背背也能輕松地應付考試。這種考核方式既不完全公平,也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真實學習情況。
原理課要想從根本上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成為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所透徹理解、愿意接受、真心喜歡的課程。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獲得學生的認可,真正被同學們接受并進入他們的頭腦,變成他們思想理論的一部分。針對以上原理課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變現狀。
第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授可以幫助同學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素質,在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局勢中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這是一個方向問題,如果方向搞錯了,專業(yè)課學得再好,也只會越來越遠離目標,甚至走上與目標背道而馳的道路。第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內容抽象難懂,但其實理論體系內涵蓋了很多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好原理課,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對于我們分析當前社會問題、甚至對我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極其現實的指導意義。如果缺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yǎng),很多情況下就不能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辦事不靈活、死板,甚至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應該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思想、知識、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有步驟、有區(qū)別地制定思想品德課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小學階段主要配合其他課程與課外活動的相關內容,以生動形象,具體的內容,由近及遠、潛移默化地進行社會常識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引導學生從小就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養(yǎng)成各種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學生身心都在經歷快速變化的初中階段,要著重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高中階段,要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正確區(qū)分個人和社會、權利和義務、主觀和客觀、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犧牲、革新和傳統(tǒng)、理想和現實等一系列相互關系,初步學習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
理想的狀態(tài)是實行小班教學,但根據現今軟件以及硬件條件,要想全面實行小班教學確實存在困難,退而求其次,可以大范圍內實行百人以下的中班授課模式。如此,就能避免大班授課存在的許多問題,不僅有利于任課教師掌握好課堂紀律,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特別是課堂外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便于老師針對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再者,中班授課模式有利于將學生分成八至十人左右的小組進行課堂內小組討論和課外小組探析,能夠有效提高授課的效果和質量。
在注重理論掌握程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要將努力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引導學生增強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上,摒棄過去毫無新意、形式主義的演講,也不再單純地、功利性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完全可以通過布置課下作業(yè)的方式引導他們針對課堂所學,結合自己實際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將所想所感記錄總結下來。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將原理課抽象的知識內容以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結合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使所學知識在實踐運用中得到升華。這樣學到的知識是立體的,而且是理解了的知識。
第一、在吃透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實行系統(tǒng)化的專題授課。勇于打破傳統(tǒng)的一成不變的章節(jié)限制,將相關性強的內容從四散的章節(jié)中抽取歸納,形成專題,方便研究總結。另外,可以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抽取出來,結合其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和邏輯路線加以綜合,從理論上進行深刻的分析。第二、教師在課堂上積極調動課堂氣氛、形成師生互動是增強“原理”課吸引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三、要有問題意識和目標意識,明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每堂課需要專門解決的問題。第四、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要樹立主體意識,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互動討論的方式進行交流,達成共識。教學過程中,兩者相互默契才能做到教學相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常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案例教學法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梁樹發(fā).馬克思主義基本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張嬋嬋,岳子榮.淺談如何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時效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