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東 樊方濤 徐衛(wèi)亞 王仁坤 蔡德文
(1.三峽大學 水電工程施工與管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宜昌 443002;2.河海大學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 210098;3.中國水電顧問集團 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成都 610072)
我國西南高山峽谷地區(qū),河谷發(fā)育過程中經歷變形破壞活躍期,崩塌、滑坡等在長期重力地質作用及降雨作用下形成一些堆積體邊坡[1-2],其穩(wěn)定問題直接關系到水電工程的建筑物運行安全.實踐證明,安全監(jiān)測是掌握堆積體邊坡穩(wěn)定狀態(tài)的最有效途徑[3-8].傳統(tǒng)的監(jiān)測資料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進行定性分析的常規(guī)分析方法,如:比較法、作圖法、特征值統(tǒng)計法和測值因素分析方法等;進行定量分析的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如:統(tǒng)計分析方法、時間序列分析法和非線性智能分析方法等;數學物理模型分析方法,如:確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分析.由于堆積體的穩(wěn)定性受地質、施工、環(huán)境等眾多因素影響,具有未確知性、隨機性、模糊性、可變性等特點,傳統(tǒng)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地質因素,不能全方位、直觀地表現監(jiān)測對象的整體工作性態(tài),為此,以建立三維地質模型為基礎,并結合安全監(jiān)測資料對邊坡的穩(wěn)定性進行綜合分析,可較形象、全面地反映堆積體變形趨勢和穩(wěn)定狀態(tài).
本文針對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左岸谷肩堆積體白鐵壩堆積區(qū)削坡范圍I至V區(qū)深部變形監(jiān)測分析問題,在依據地形、地質資料建立谷肩堆積體三維地質模型[9-11]的基礎上,進行測斜孔深部監(jiān)測點位置虛擬鉆孔巖芯取樣.根據測斜孔監(jiān)測資料,繪制各測斜孔的“位移-深度”曲線,進而實現深部變形監(jiān)測資料與基于虛擬鉆孔巖芯所揭示賦存地質條件的綜合分析,利用滑移面的“位移-時間”曲線對堆積體變形演化趨勢進行預測,通過繪制監(jiān)測物理量數據場三維云圖分析測斜孔深部監(jiān)測成果,研究堆積體的變形破壞模式,進行穩(wěn)定狀態(tài)的評價.
Ⅰ區(qū):位于泄洪洞進口上方,坡面為坡洪積含碎礫石土,受附近無名溝長年流水的搬運作用,細粒物質較多,厚度較大.本區(qū)無鉆孔資料,推測坡洪積層厚約10m,內部古滑坡殘體厚約10~35m.
Ⅱ區(qū):下部為古滑坡殘體,鉆孔揭示前緣厚約42.2m,中后部厚約56.2~64.5m,底板高程740~748m,頂板高程803~812m;中部為冰川、冰水堆積物,鉆孔揭示厚6.3~20m,底板高程803~812m,頂板高程809~826m;表部坡洪積物,含碎礫石土,鉆孔揭示厚5.7~16.2m,前緣高程803~805m,中后緣厚度逐漸增大,底板高程803~826m.
Ⅲ區(qū):下部為古滑坡殘體,鉆孔揭示厚度約25 m,底板高程755m,頂板高程784~790m;中部為冰川、冰水堆積物,鉆孔揭示厚12~17m,底板高程784~790m,頂板高程796~808m;表部為坡洪積物,鉆孔揭示厚5.7~10m,前緣高程803~805m,中后緣厚度逐漸增大,底板高程803~826m.
Ⅳ區(qū):下部為古滑坡殘體,鉆孔揭示厚度8.1~33.8m,前緣厚約8.1m,中后緣厚約33.8m,底板高程768~770m,頂板高程776~803m;中部為冰川冰水堆積物,鉆孔揭示厚約11m,底板高程776~782 m,頂板高程787~803m;表部為坡洪積物,厚3.9~8.3m,底板高程787~803m,頂板高程795~811m.
V區(qū):下部古滑坡殘體,鉆孔揭示厚度24.1m,底板高程795m,頂板高程約819m;中部為冰川、冰水堆積物,厚4m,底板高程約819m,頂板高程823 m;表部為坡洪積物,厚5.3m,底板高程823m.
依據溪洛渡水電站左岸谷肩堆積體的地形、地質等勘測資料,采用基于半邊B-Rep和裁減NURBS數據結構的三維地質建模方法[12]建立堆積體的三維地質模型,主要步驟如下:
1)應用NURBS曲面技術,以地表控制點集合和建模范圍邊界線為基礎數據,采用反算法,構建堆積體的自然地表界面;
2)根據堆積體的削坡開挖設計和施工圖,提取并處理堆積體削坡坡面結構線,按照控制點高程將結構線轉化為三維空間帶有高程信息的線段.進而,按封閉區(qū)域構造所有結構面的閉合邊界環(huán),按NURBS曲面的拓撲關系存儲邊坡控制信息,形成NURBS曲面集合.最后,將每個NURBS曲面的參數函數與地表界面的NURBS曲面的參數函數進行求交運算,形成帶裁減曲線信息的裁減NURBS曲面集合,即可建立削坡范圍I至V區(qū)的人工界面;
3)根據地質平面圖所揭示的地層等地質結構出露線,以及地質剖面圖所揭示的地質結構走向,得到地質結構趨勢面數據點集,再依照自然地表界面NURBS曲面生成方法,根據地質結構趨勢面數據點集和曲面邊界生成NURBS參數函數曲面,分析各地質結構的空間關系,與地表、邊界范圍等其它相關結構界面逐一求交,生成地質結構界面的裁減信息,按NURBS曲面數據結構存儲地質結構界面的裁減NURBS曲面定義數據,形成地質界面;
4)通過半邊B-Rep結構組織NURBS曲面的空間拓撲關系,實現堆積體三維實體模型的地質構造體劃分,完成白鐵壩堆積區(qū)三維地質模型的建立;
5)運用布爾運算對各測斜孔深部監(jiān)測點位置進行虛擬鉆孔巖芯取樣(如圖1所示),以便結合測斜孔孔位的地質條件進行測斜孔深部變形監(jiān)測資料的綜合分析.
左岸谷肩堆積體白鐵壩區(qū)的5個分區(qū)布設有4個重點監(jiān)測斷面,其中2個為關鍵斷面,共埋設了20座外觀監(jiān)測點、9個測斜孔,9臺錨索測力計,1支滲壓計,量水堰1個,測壓孔1孔,單點位移計2套.因各種原因損壞的測斜孔已全部恢復,現有8個測斜孔可正常觀測.左岸谷肩堆積體外觀測點和測斜孔的概略位置如圖2所示.
測斜孔監(jiān)測符號為:A向臨空面(河谷)位移為“+”;B向下游位移為“+”;反之為“-”.
3.2.1 V 區(qū)
V區(qū)布置的測斜孔IN01H,位于Ⅴ區(qū)開口線排水溝旁,孔口高程829m,有效觀測深度為50m.從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孔口~10.5m段為洪積堆積層,孔深10.5~19m段為冰川冰水堆積物,19~33.5m段為古滑坡堆積層,33.5m以下為宣威組.
測斜孔IN01H于2010年2月恢復觀測,結合監(jiān)測資料和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該部位的滑移面主要位于33.5m古滑坡堆積與宣威組交界處(如圖3所示),與地質情況吻合,截至2012年3月,滑移面A向臨空(河谷)錯動量為13.85mm,另外,在14.5~18.5m段(位于冰川冰水堆積)存在較明顯的向河谷并略向上游方向變形.
截至2012年3月,從滑移面錯動量變化過程曲線(如圖4所示)可知,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為13.27 mm,增量合位移曲線表現出位移增量有明顯變緩趨勢,進行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的線性二次指數平滑預測建模,預測曲線顯示2012年8月的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為14.8mm;從孔口位移變化過程曲線(如圖5所示)可知,該測斜孔孔口累計合位移為35.25mm,孔口累計位移增長較小,根據孔口累積合位移線性二次指數平滑預測曲線,預計2012年8月的孔口累積合位移為35.67mm.
3.2.2 Ⅳ區(qū)
Ⅳ區(qū)共布設有4個測斜孔:IN02H、IN03H、IN12H、IN13H.IN02H于2010年2月28日取得基準值,為恢復后的測孔.分析圖6可知,從截至2012年3月,該孔大體向河谷方向變形,與外觀變形監(jiān)測結果一致.在28.5~29.5m深度之間存在明顯滑移面,A向臨空面(河谷)錯動量較大,分析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該位置位于古滑坡堆積與宣威組交界處,在孔口洪積堆積層內A向位移有小幅錯動,孔口A向位移為14.56mm,B向位移較小,孔口總體位移方向為向河床并略向下游.截至2012年3月滑移面累計錯動位移為13.55mm.同樣以孔深28.5m的滑移面位置累積合位移為樣本進行線性二次指數平滑預測建模,得到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的預測曲線,預計至2012年8月滑移面的累計錯動位移為15.08mm,由增量合位移過程曲線可知,目前滑移面合位移增量整體有下降趨勢,合位移增量曲線趨于平緩,如圖7所示的滑移面“位移-時間”過程線及預測曲線.
IN03H因測斜管折斷失效,后于2010年6月28日重新安裝并取得基準值.分析圖8可知,在15~22.5m區(qū)段(宣威組與峨眉山玄武巖交界處)A向臨空面(河谷)有較明顯的錯動,最大錯動發(fā)生在孔深20.5m處,截至2012年3月,A向滑移量為9.47 mm,滑移面處累積合位移為10.24mm.分析圖9,根據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線性二次指數平滑預測曲線可知,預計2012年8月的滑動面累積合位移為12.4 mm;由增量合位移曲線可知,滑動面位移增量有顯著下降趨勢.
IN12H因人為堵塞,于2011年1月28日恢復并重新取得基準值,有效觀測深度為103m.從監(jiān)測資料和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如圖10所示),截至2012年3月,該孔在90m孔深處(古滑坡堆積與宣威組交界)有向河谷方向的滑移面存在,滑移量在5mm左右.由于該孔時間序列較短,樣本稀疏預測精度較差,未進行預測建模.截至2012年3月,孔口A向累計位移量為12.04mm,有明顯下降趨勢.該孔變形整體向河谷偏上游方向(如圖11所示).
IN13H因堵塞于2010年8月7日重新安裝,有效觀測深度為106.5m.從截至2012年3月的監(jiān)測資料和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來看(如圖12所示),該部位的滑動面主要位于99.5m至103.5m區(qū)段(峨眉山玄武巖與古滑坡堆積交界處),與堵塞前的歷史監(jiān)測資料所揭示的滑動面位置一致,最大錯動量發(fā)生在101m深處,A向錯動量為12.14mm,滑動面B向錯動量不大,累積合位移為12.78mm.分析圖13,并根據滑移面累積合位移線性二次指數平滑預測曲線可知,預測滑動面2012年8月的累積合位移為12.6 mm,由增量合位移曲線可知,滑動面位移無加速增長趨勢.
3.2.3 Ⅲ區(qū)
Ⅲ區(qū)布設有2個測斜孔:IN04、IN05H,位于816 m高程的測斜孔IN04于2011年1月失效,截至2012年3月尚未恢復,從歷史觀測資料來看,在古滑坡體滑動帶內(孔深55~56m之間)有明顯的滑移面.位于792m高程的測斜孔IN05H,于2010年6月失效,2010年10月28日,對該孔鉆孔測斜儀進行了重新安裝.從監(jiān)測成果和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來看(如圖14所示),截至2012年3月在孔深32~33m之間存在較明顯的滑移面(古滑坡堆積與宣威組交界),滑移面最大位錯發(fā)生處32m孔深位置,這與IN05H的歷史觀測資料一致,滑移面A向有7.44 mm的錯動,B向無明顯錯動,孔口位移有減小趨勢.
3.2.4 Ⅱ區(qū)
Ⅱ區(qū)共布設2個測斜孔.位于二次削坡頂部的測斜孔IN06H,孔深為105m.2008年12月因變形較大無法觀測,2010年6月8日對該測斜孔進行了重新安裝,編號為IN06H,從截至2012年3月的觀測資料來看,在孔深10~15m處B向有明顯錯動,錯動量為31.86mm,A向錯動不大,分析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該滑帶位于冰川冰水堆積層內.另外,在92~93.5m處A向有較明顯錯動,錯動量為9.35mm.該孔的孔口位移不大,以A向變形為主,方向為向河谷并略向下游變形,如圖15所示.
位于二次削坡頂部的鉆孔測斜儀IN07H,孔深為51m.在孔深42.5~43.5m處(宣威組與古滑坡堆積交界部位)有滑動面存在,歷史累計錯動量A、B向約為26.34mm和8.57mm.2010年8月6日,對該孔鉆孔測斜儀進行了重新安裝.從截至2012年3月的觀測資料可知,42.5~43.5m處仍有錯動,A向錯動量為8.68mm,如圖16所示.
將堆積體監(jiān)測區(qū)域的三維地質模型進行四面體離散建立TEN離散模型,提取區(qū)域內各測斜孔內監(jiān)測點坐標以及各測點對應的相對位移值,形成監(jiān)測數據場數據文件,應用徑向基函數插值算法對監(jiān)測數據場進行插值計算,得到TEN網格結點的監(jiān)測物理量數值,基于X3D實現具有三維交互功能的監(jiān)測數據場三維云圖的實時動態(tài)可視化顯示和信息查詢[13-15].
根據以上方法,繪制了溪洛渡左岸谷肩堆積體邊坡監(jiān)測區(qū)域的測斜孔監(jiān)測位移場分布的三維云圖,如圖17所示.從A向位移分布圖17(a)可知,位于V區(qū)的測斜孔IN01H的孔口位置向河谷方向相對位移最大,2012年3月15日監(jiān)測得到的位移值為35.06 mm.由A向位移變化量分布圖17(b)可知,位于Ⅱ區(qū)的測斜孔IN06H的孔口位置向河谷方向變形速率最大,2012年2月6日至2012年3月15日期間監(jiān)測得到的位移變化量為5.08mm;位于Ⅳ區(qū)的測斜孔IN13H的孔口位置向河谷方向變形變化量為負,2012年2月6日至2012年3月15日期間監(jiān)測得到的位移變化量為-2.26mm,表明A向變形趨向收斂;總體來看,Ⅳ~V區(qū)向河谷方向位移變化量不大.分析圖17(c)可知,B向(向下游)位移較大區(qū)域集中在Ⅱ~Ⅲ區(qū),Ⅲ區(qū)的測斜孔IN05H監(jiān)測到的孔口B向位移為5.87mm;另外,Ⅳ區(qū)的測斜孔IN13H的孔口位置B向位移為負,說明該部位變形方向為向河谷略傾向上游.從圖17(d)可知,2012年2月6日至2012年3月15日期間的B向位移變化量基本為正,變化幅度在2mm左右,說明整個堆積體區(qū)域向下游變形趨勢較緩.從合位移分布圖17(e)與A向位移分布圖17(a)比較分析可知,整個堆積體監(jiān)測區(qū)域的變形以A向(向河谷)位移為主.合位移變化量(圖17(f))與A向位移變化量分布規(guī)律一致.
為了分析堆積體主要變形區(qū)域的深部變形趨勢和位移變化規(guī)律,從三維地質模型上取SⅣ-1和SⅣ-2斷面并截取堆積體Ⅳ區(qū)局部范圍進行分析,如圖18所示.
繪制堆積體Ⅳ區(qū)局部范圍測斜孔監(jiān)測量的三維位移云圖及其位移變化量云圖,如圖19所示.分析圖19(a)可知,SⅣ-1和SⅣ-2斷面上二次削坡范圍附近向河谷變形比上部削坡開挖線以外變形大.由圖19(b)可知,SⅣ-1和SⅣ-2斷面上二次削坡范圍附近向下游變形,而上部削坡開挖線以外向上游變形.綜合分析圖19(a)(b)可知,Ⅳ區(qū)二次削坡開挖線部位整體向河谷略向下游變形,而開挖線以外上部高程區(qū)域變形向河谷略傾向上游變形,測斜孔深部位移監(jiān)測成果揭示出在Ⅳ區(qū)有明顯得滑移錯動帶存在.由圖19(c)可知,在Ⅳ區(qū)SⅣ-1斷面內削坡區(qū)域下部潛在滑動面上的向河谷方向位移變化量較大,而SⅣ-1斷面(Ⅳ區(qū)與Ⅲ區(qū)分界線處)削坡區(qū)域下的向河谷方向位移變化量較小,該斷面上削坡開挖線以外范圍變化量為負.向下游方向(B向)的位移變化量(見圖19(d))整體較小,其中SⅣ-1斷面上在潛在滑移面上B向位移變化量為負,數值不大.SⅣ-1和SⅣ-2斷面削坡開挖線以外區(qū)域表現為向下游變形趨勢,變化量在2 mm左右.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在堆積體變形較大的Ⅳ區(qū)內,由測斜孔深部變形監(jiān)測成果可揭示出該區(qū)域由二次削坡開挖區(qū)向上部表現出牽引式滑動變形.
1)左岸堆積體五個區(qū)的水平位移主要表現為向河谷中心和下游方向位移,垂直位移主要表現為下沉,從2012年3月的變形速率和合位移加速度來看,變形沒有異常突變,且有減緩趨勢.
2)堆積體測斜孔監(jiān)測的變形與外觀測點監(jiān)測位移規(guī)律基本一致.各區(qū)測斜孔在恢復后大多監(jiān)測到堆積體錯動帶位移量的發(fā)生,且與恢復前歷史監(jiān)測資料所揭示的滑移面位置一致.
3)二次削坡范圍的表面變形和錯動變形較為顯著,變形曲線存在兩個較為明顯的變形突變點,結合虛擬地質鉆孔取樣圖可知,上部變形突變點對應于冰川冰水堆積層或洪積堆積層內部,下部錯動面大致在古滑坡堆積層與宣威組分界面附近.
4)由堆積體監(jiān)測區(qū)域測斜孔監(jiān)測位移分布云圖分析可知,整個堆積體監(jiān)測區(qū)域的變形以A向(向河谷)位移為主,在堆積體變形較大的Ⅳ區(qū)內,由測斜孔深部變形監(jiān)測成果可揭示出該區(qū)域由二次削坡開挖區(qū)向上部表現出牽引式滑動變形,各測斜孔的滑移面位置累積合位移預測建模分析可知,滑移面位置變形趨于收斂,預測得到的累積合位移增幅不大.
[1]黃潤秋.中國西南巖石高邊坡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3):292-297.
[2]季偉峰,胡時友,宋 軍.中國西南地區(qū)主要地質災害及常用監(jiān)測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8(S):38-41.
[3]張 敏,黃潤秋,巨能攀.小灣水電站進水口高邊坡變形機理分析及工程意義[J].工程地質學報,2009,17(1):62-69.
[4]高俊強,嚴偉標.工程監(jiān)測技術及其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5.
[5]保華富,魏友慶,李仕勝.金安橋水電站邊坡安全監(jiān)測成果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8,6(4):43-48.
[6]張金龍,徐衛(wèi)亞,金海元,等.大型復雜巖質高邊坡安全監(jiān)測與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28(9):1819-1827.
[7]黃秋香,汪家林.某水利樞紐工程泄洪排砂洞進口邊坡穩(wěn)定性監(jiān)測分析[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5,25(4):401-405.
[8]陳 強,韓 軍,艾 凱.某高速公路山體邊坡變形監(jiān)測與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2):299-303.
[9]潘 煒,劉大安,鐘輝亞,等.三維地質建模以及在邊坡工程中的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4):597-602.
[10]屈紅剛,潘 懋,王 勇,等.基于含拓撲剖面的三維地質建模[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2(6):717-723.
[11]陸亞文,李際軍.一種基于快速擬合的NURBS曲面實體建模方法[J].計算機仿真,2008,25(10):105-109.
[12]徐衛(wèi)亞,孟永東,田 斌,等.復雜巖質高邊坡三維地質建模及虛擬現實可視化[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29(12):2385-2397.
[13]孟永東,蔡征龍,徐衛(wèi)亞,等.邊坡工程中監(jiān)測數據場三維云圖實時動態(tài)可視化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1(S2):3482-3490.
[14]孟永東,徐衛(wèi)亞,劉造保,等.復雜巖質高邊坡工程安全監(jiān)測三維可視化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29(12):2500-2509.
[15]孟永東,徐衛(wèi)亞,田 斌,等.高邊坡工程安全監(jiān)測在線分析系統(tǒng)研發(fā)及應用[J].三峽大學學報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