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彬
蘇軾代表作《赤壁賦》是各套高中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蘇教版教材將它編排在必修一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的“感悟自然”板塊之中。我們課堂教學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水乳交融的情、景、理,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而在文中,“水”與“月”無疑是最關鍵的意象。無論是開篇的寫景,還是中篇的抒情說理,抑或收篇的主客同樂,始終都是抓住“水”與“月”這組關鍵意象來完成的,“水”與“月”就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串連起文中的情、景、理,讀來讓人時時覺得置身于水光月色與水聲月影的交相輝映之中。因此,這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而避開常規(guī)的逐段分析的思路,對文本不斷進行挖掘。
隨著蘇軾先生的筆觸,我們走進赤壁的美景,徜徉于這片山水與這片明月?!疤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當時為“七月既望”,十六正為月圓之日,然此時月尚未出,江面則是“水波不興”,于是欣然與客飲酒待月,自然詠嘆出“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眼前景引出詩中月,但又何嘗不能理解為是蘇子意欲以詩中月引出現(xiàn)實月呢?至此之后,作者給我們鋪展出一幅 “秋水夜月圖”,“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皓月當空;“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水面如鏡,這是蘇子直接以水、月繪景,直接寫水光月色。月光灑落江面與水霧浸潤相融,使整個世界籠罩在一派飄渺朦朧的水光月色之中,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之下,月色籠水,水波含月,共同營建了一個物我兩忘、悠然自得的人間仙境。置身于如此曼妙的境地,怎能不讓人心懷舒暢,沉醉其中?!帮h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卞谙腼w仙,確是作者想想而已,于是,蘇子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便化作“擊空明兮溯流光”,化作一曲“望美人兮天一方”,在月影水光的陪伴下,清脆嘹亮升起于遼闊的江面。
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澈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中國古典文學少不了“水”與“月”這兩個意象,水有清濁動靜之變,月有陰晴圓缺之別。夜晚的赤壁,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靜謐,是“月處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動律,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壯麗。所以,在蘇軾與赤壁水月的意向性交流中,水月顯現(xiàn)出了寧靜、清澈、明亮的美。由此可以感受到,蘇子眼中自然,是純粹的自然,因清風而輕靈,因明月而光亮,因白露而朦朧,因水光而壯麗。這里的自然是靈性的自然,是充滿著生氣與靈性的自由空間?!懊髟隆?、“水光”,哪一個不充滿著靈性呢?人與物相對相立又相似相連,所謂萬物有靈,欣于所遇,也正在心領神會間。
在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中,與兩三好友泛舟赤壁之下,這是何等的悠閑、自在、無憂,于是蘇子與朋友“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我們一起來聆聽蘇子的歌聲,歌“桂棹兮蘭漿”,這是間接寫水;歌“擊空明兮溯流光”,這是間接寫月,直接寫水。以水與月引出“美人”,很明顯,這兒的美人應該是蘇軾所一心想要報效的朝廷,的確,一身抱負的蘇軾已經(jīng)隱隱透露出他心中的郁憤了,已經(jīng)借水、月傳遞個人之情感了,或樂或悲。
此時,連吹洞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營造出憂思的氛圍。先前如詩如畫的水與月此時似乎也順應作者情感的變化,著上了一層抑郁悲涼的色彩,本淡于作者情感世界之外的水與月,在此情此境中逐漸顯影,并參與到作者的情感表達之中,水光月色與作者郁積心中的情感渾然一體。
而下文客人的一番感嘆,更是將情感推向深入,將悲情不斷渲染,而作者同樣是抓住“水”與“月”來行文的??腿擞煞褐鄢啾诼?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聯(lián)想到曹操與周瑜,更聯(lián)想到個人,說到“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這里暗寫了水;客所羨者是“長江之無窮”,在這里直接以水為喻,所希求者是“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這直接以月為喻,渴求的是一種生命的永恒。客之所思、所羨、所求,無一不是緊扣“水”與“月”這組意象來展開的,人生無常,人生渺小,已把前文中的“樂”一掃而光。作者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運的乖舛,生活的困苦,種種情感無一不是借水與月而生,作者將情感置于水、月背景之下,更顯得高邈超遠、詩意盎然,給我們讀者帶來一種巨大的心靈震撼。
在這兒,水與月的澄澈凈化了人的情感,使之更加纏綿、美麗。情感的承轉起合,在水與月的陶冶中,化為美麗的音符,或喜或悲,或傷或悲,都是情感自然的流淌,在水與月的凈化中,真實的情感得以更加清新而自然的呈現(xiàn)。
在蘇軾筆下,水月不僅是一種自然之美,更蘊含著情感和真理,這樣,水、月亦更具魅力,使之猶如一面鏡子,更呈現(xiàn)出生命、人生的本色,更能顯現(xiàn)生命的哲思,引發(fā)人生的思考,正如清代文學家方苞所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面對客人悲情,作者對其所思、所哀,仍以“水”與“月”為喻,既然客的悲傷因月、水而起,就仍以月、水來沖刷你的哀愁吧!蘇子首先提醒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然后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筆下的月與水,水是“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從其變者而觀之,江水東流,周而復始,月缺月圓,月月皆然;從其不變而觀之,年年花開花落,月月有月圓月缺,這是恒久不變的規(guī)律,人生亦是如此,也有其恒久不變的一面,正如唐朝詩人張若虛所言:“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焙伪厝チw慕那明月江水呢?作者讓“水”與“月”這組意象再次顯示其明理魅力,將短暫與永恒的人生哲理闡釋得形象明了。
在闡明了哲理之后,蘇子繼續(xù)勸慰客人,勸客人充分享受這良辰美景,仍舊不忘提及“水”與“月”,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自成一景,為人享用,人生得意須盡歡,讓我們一起享受享受人生之樂吧,作者如此豁達,愁緒為之消散。最后,作者還是以“水”與“月”作結,船行水上,人在舟中,東方曙光已現(xiàn),西天淡月猶在,寧靜而又安謐。作者就是這樣緊緊抓住“水”與“月”,以它為美景,用它來抒情,拿它來說理,再用它來抒寫自己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結束全文。
水,容納萬物;月,明朗高潔。在水月自然中.詩人體悟到生命的短暫與永恒,赤壁的水與月,讓蘇子在其中完成了從本我到超我的一次突圍。同是被貶之作,自居易《琵琶行》的結局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由悲到更悲;而蘇軾的《赤壁賦》則由悲到喜。同樣面對逆境,陶淵明寄情山水來往而不返,屈原絕以明心志,蘇軾卻既不消極避世,也不憤然抗爭,從與眾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看待生命歷程。水與月所隱喻的性情品質(zhì)、人生態(tài)度又彰顯出作者曠達樂觀的大智慧與大胸懷,細細把玩,妙不可言。
由此可見,月光水色溶哲思,因此,在這篇經(jīng)典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亦可以跳出窠臼,以此為突破口,來串聯(lián)教學,以賞情、品情,悟懷。
第一步,品讀文本,勾畫語句。這是一篇散文,但更包含有濃濃的詩意。因聲求義,因聲得美,要想品其美,必須要讀出其美,因此,在教學中,美讀是第一步。一是讓學生聽范讀,初步感受語言的抑揚頓挫之美;二是學生自己投入,試著誦讀;三是聽讀,即聽同學朗讀,感受流暢之美;最后才是誦讀,將課文藝術地讀出來,這樣才會有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勾畫出文中描寫“水”與“月”的語句,學生一般比較容易在各段落中尋找出來。可將其展示在多媒體上,讓學生再細讀這幾句話,并以點帶面,強調(diào)這幾句中的文言知識點,適當進行拓展,進行翻譯。
第二步,賞析景物,探尋層次。通過每一段關于水、月語句的串講,可以引導學生賞析,體味水與月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或是清靜的,或是幽寂的,或是哀怨的,或是明朗的。由此告訴學生“一切景語皆情語”,由景入情,分析詩人情感變化,學生自然根據(jù)景物的描寫能感覺到作者樂與悲,悲與喜的轉變,也借此明了了文本的結構。文章在結構上,情因景而生,生得自然;有喜轉悲入樂,波瀾分明,可以說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有他獨到的結構,而探析文章的層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美,也有利于學生的模仿創(chuàng)造,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涵也有了進一步的領悟。
第三步,感悟哲理,跳出文本。畫意,詩情,哲理,入得了文本,還要出得了文本,可將蘊含哲理的第四段,也是有大量關于水、月描寫的段落進行重點討論,把情景理有機結合,也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最后,可以就水與月,設置幾道開放性的思考,“從赤壁之月中.你讀出一位怎樣的蘇軾”?“客人之月與蘇子之月,是否是同一輪月亮”?也許這樣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入文—— 出文—— 升華。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容易“重意輕文”,往往會將教學重點放在講文言知識、講實詞、講虛詞上面,而對于這些經(jīng)典之文的美是忽視不見的。因此,在《赤壁賦》中,以水、月為突破口,適當串聯(lián)文言知識講解,更多地是與學生徜徉在美的氛圍中,徜徉在對人生的思索中,這也是高中新課改一直強調(diào)和凸顯的。
如詩如畫的江山風月,濃郁深沉的悲喜情感,高深玄妙的哲理啟示,這一切在《赤壁賦》中得以呈現(xiàn),在赤壁的水與月中得以呈現(xiàn),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評價的,“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這就是東坡的文。
而在文中,我們感覺到的蘇軾更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所言,“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這就是東坡的人。
一水一月皆世界,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蘇軾,這就是我與學生走進《赤壁賦》所感、所悟。
[1]陸精康.畫意·詩情·哲理——蘇軾《赤壁賦》藝術張力探幽[J].閱讀與鑒賞,2002,(9)
[2]周福勇,薛強.《前赤壁賦》美學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4,(1)
[3]孫友欣.水與月的哲思——《前赤壁賦》的現(xiàn)象學解讀[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4]胡立琴.《赤壁賦》的審美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