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冠男
(1.江蘇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0;2.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科學部,江蘇 泰州 225300)
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客觀存在,但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由美國語言學家Lado最先提出“母語遷移”這一概念。他認為,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習者都對母語有一定程度的依賴,他們通常會將母語的語言形式、語義、表達方式及與母語相關聯(lián)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中去。因此,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的習得有著重要影響。假如這種影響能夠對第二語言習得產(chǎn)生促進作用,就稱之為正遷移;假如這種影響對第二語言習得產(chǎn)生阻礙,就稱之為負遷移。[1]在英語習得中,中國學習者往往會將漢語的行為模式帶入英語中,漢語遷移現(xiàn)象由此產(chǎn)生。
漢語的拼音與英語的音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這也是證明母語正遷移最好的例子。漢語拼音系統(tǒng)中的m,n,f等字母的發(fā)音與英語中的/m/,/n/,/f/等音標的發(fā)音極其相似,這也意味著以漢語為母語,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能夠快速掌握相關的英語發(fā)音。當然,只有極少數(shù)音標存在共性。至于/j/,/tr/等,漢語與英語的發(fā)音則完全不同。
正遷移還表現(xiàn)在漢語與英語的語序方面,在陳述句中,這種表現(xiàn)最為明顯。例如:
(1)昨天,我買了一本書。Yesterday,I bought one book.
可以看出,漢語陳述句的語序與英語陳述句的語序差別不大,可以根據(jù)句子結構直接翻譯出來。
語言學習過程是對語言的認知過程。雖然第二語言習得比第一語言習得要困難得多,但是,如果能從第二語言中的簡單語言知識開始學習,注重強化練習,循序漸進,學習過程則會相對輕松。從理論上來講,這主要是借助于母語在頭腦中已形成的語言框架。
習得第二語言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際,掌握了母語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借用母語進行表達交流,尤其是處于初級、中級學習階段的學習者,有時能夠通過這樣的借用較好地完成交流,達到溝通的目的。比如,有些初學者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之中往往會加入一些漢語來幫助表意,甚至是用實體物、肢體語言來描述。比如,“This is a熱水器”,這樣的表達看似不倫不類,但如果交流時,身旁確有熱水器存在,是可以達到交流目的的。
在大部分情況下,由于分屬不同語系,英語與漢語之間是沒有太多關聯(lián)的,這時如果將漢語的語言習慣生搬硬套到英語中去,則會出現(xiàn)中式英語,甚至完全錯誤的表述,從而造成交流過程中的誤解或是障礙,對目標語習得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即負遷移。負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語義等三個方面[2]。
語音負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語調(diào),清、濁輔音,重音等三個方面。
我們長期接觸并且使用漢語,因此,通過語調(diào)能夠了解說話人所表達的意思。但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初學者往往無法正確表達升降語調(diào),從而無法區(qū)分句子的意思。例如:
(2)I’m angry!我生氣了!
(3)I’m angry?我生氣了么?
同一個句子,只是標點有所不同,表意就完全不同了。表達時通過升降調(diào)也能表明語氣,但是初學者通常習慣這樣的語氣:“I’m angry.”
清、濁輔音在音位的數(shù)量及組合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英語中,清、濁輔音分得十分清楚,但是漢語中卻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在英語習得過程中,清、濁輔音比較容易出現(xiàn)發(fā)音錯誤。最為典型的是濁輔音[v],由于漢語中沒有明顯的唇齒音,學習者容易在發(fā)音過程中將[v]發(fā)成[w]。
從重音方面來看,漢語的重音通常出現(xiàn)在最后一個音節(jié),但是英語中句子的重音較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或句中。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的重音習慣來進行表達,從而產(chǎn)生負遷移。
母語遷移在關系從句、否定結構及句子的詞序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英語表達注重句子尾重,而漢語并非如此。例如:
(4)將10月1日選為國慶節(jié)非常合適。It is fitting that October 1stis considered as National Day.
(5)感謝你參加星期一為慶祝他退休而組織的聚會。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party in honor of his retirement on Monday.
此外,英語中的虛擬語氣在漢語中并不存在對等的語法,給學習者帶來了較大的理解上的障礙,因此,學習者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錯誤百出。
第二語言習得中,一些諺語或固定表達無法從字面理解或是直接翻譯,學習者必須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理解運用,常見的有: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get to it(船到橋頭自然直).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outside now(外面正下大雨)等。
前蘇聯(lián)語言學家謝爾巴曾經(jīng)說過:“經(jīng)驗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母語移除,但是卻不能從學生的頭腦中將母語拿掉?!睗h語遷移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既然無法回避,那么如何利用呢?
借助于翻譯練習。翻譯是語言學習的橋梁之一。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通過一定量的書面翻譯與口語翻譯訓練,學習者能夠提高目標語的熟練程度。借助于語言對比。有意識地比較漢語、英語中的語言現(xiàn)象,認識兩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通過各類訓練,將語言中的抽象概念轉變?yōu)闇蚀_、精辟的理解。
負遷移對目標語的學習存在較明顯的干擾作用,毫無疑問,在學習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減少負遷移的出現(xiàn)[3]。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差異進行具體認知、理解,對詞形、詞義、語法、句子結構等都采用對比的方式學習,對比兩者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認知與創(chuàng)造并存的復雜過程,母語遷移現(xiàn)象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因學習個體不同而表現(xiàn)得不盡相同。洪堡特指出,每一種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特定的世界觀,思維模式的異同是產(chǎn)生遷移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了解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目的在于使英語習得事半功倍[4]。在學習中,應充分利用漢語和英語的共性,加深了解,勤于練習;同時注重區(qū)別漢語和英語在文化、句式表達、語音語調(diào)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加強理解,勤于思考,從而習得地道的英語。
[1] 曾國才.二語習得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的認知范疇原型觀[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2] 王燕.試論英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問題[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7(1).
[3] 高玉娟,宮紅英.中國學生英語元音習得中母語遷移的實驗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4] 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