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珊
(福建理工學校 公共課程教學部,福建 福州 350002)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中職語文課程改革推進幾年來,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在實踐中,許多教師紛紛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豐富教學,卻反而忽視了書寫、誦讀這些傳統(tǒng)而基礎的教學方法,致使一堂課下來,許多學生還是讀不出一段完整的文段,更談不上聲情并茂;一則簡短的請假條錯別字連篇,更談不上格式規(guī)范和措辭得體。面對不容樂觀的學情,除了推廣先進的教改理念以指導教學外,還應該讓那些曾被忽視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回歸課堂,讓其與時俱進,煥發(fā)生機。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并進而能左右人的成敗。[1]既然這些來到中職的孩子在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上有缺失,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努力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到語文課,應該從正確書寫,積累字詞句,堅持閱讀,使用工具書,勤讀善寫,善于表達等方面,開展相應的養(yǎng)成教育。通過語文教學,如果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能讓他們受益終身。
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復嚴格的訓練。在實踐中,教師不應操之過急,一個階段要求學生養(yǎng)成一二個好習慣即可,但一定要落實督促和檢查。教師可以將習慣系統(tǒng)地進行分解,做到小、細、實。小,即從小方面做起;細,即注重細節(jié);實,即實在,具體,直觀。向學生提出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順應學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執(zhí)行,不必面面俱到,但應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找到其最需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為突破口,進而培養(yǎng)其養(yǎng)成其他方面的好習慣。只要老師方法得當,科學有效,學生在反復的行為中,定能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開展了“硬筆書法進課堂”培養(yǎng)計劃,將硬筆書法教學隨堂滲透進語文課,課上留5分鐘講解硬筆書法要點,課后讓學生自主練習,每次課前抽查學生的練習字帖,糾正學生的錯誤姿勢、筆法,久之,學生便漸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再如,教師批改作業(yè)時,若遇到學生字跡潦草,書寫不規(guī)范,應堅決退回重做,一次,兩次……,直到學生認真書寫才給予批改打分;還可將課文生字詞的讀音釋義,作為預習作業(yè)布置給學生,上課時認真抽查,以督促學生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凡事貴在堅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能會感覺操作難度較大,或因學生抵觸,沒能堅持下去。如果連教師都沒有堅持下去的信心,又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所以,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需有持久的耐心和堅定的決心,并通過不厭其煩的要求,耐心的督促以及細致的指導,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然而,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盲目追求漂亮的形式,反而弱化了教師對課堂的主導作用,使本應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機械的課件演示,活躍的師生互動變成了刻板的人機交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應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豐富情感的過程。成功的語文課,要求教師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教師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甚至板書,往往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
語言表達和板書書寫,是教師的兩項基本職業(yè)技能。讀和寫本就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用朗誦錄音代替范讀,用課件代替板書,而應做到言傳身教。教師的朗讀示范比播放錄音更具現(xiàn)場感和感染力,教師的板書也比課件更具有強調和提示的作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和情感碰撞,常常能夠擦出引人入勝的美麗火花,這些都是人機交流無法給予的。只有走出對多媒體技術過度依賴的誤區(qū),將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打動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如教師在范讀課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或利用幻燈片播放相關資料圖片,營造一個賞心悅目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朗讀的魅力。教師的范讀和板書書寫能產生榜樣效應。教師的親身示范,遠比播放錄音和文字更有說服力和號召力。當學生被教師深情款款的誦讀所打動,被教師瀟灑遒勁的板書所吸引時,他們自然會去模仿學習,這是再華麗的課件都無法做到的。這也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特別是朗讀、板書這樣的基本教學技能能力。
傳統(tǒng)語文教學要求教師立足教材,對文本抽絲剝繭,層層展開分析,但對于如今的中職生來說,這樣的教學無法提起其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課前都會準備一些關聯(lián)知識,以豐富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眼球,如相似文本的介紹和比較,或相關新聞、典故、傳說、軼事的講述等,但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一堂課下來,學生也許僅記住了幾段稗官野史,名人趣聞,真正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卻如蜻蜓點水,在學生心中沒有留下痕跡。這樣本末倒置的教學,即使氛圍再熱烈,學生再感興趣,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知識的遷移拓展必須有度有效,而立足教材和文本,則是知識遷移拓展必須遵循的準則。入選教材的文本都經過精心挑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語文知識及其應用規(guī)律。它們內涵精妙,語言優(yōu)美,對學生具有人文教育和工具性教育的雙重教益功能。[2]因此,無論是學科內的知識遷移還是學科外的知識拓展,都必須以文本為核心輻射開去,不能脫離文本,天馬行空,更不能為了迎合學生尚不成熟的趣味,而傳遞一些負面信息。
教學中,教師應將課文的語言運用實例擴展到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以激發(fā)學生舉一反三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作家作品的介紹為依托,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相關文學常識的普及,也可將相似文本以同一線索連成整體,以構建綜合性知識拓展平臺。例如,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我的空中樓閣》、《離太陽最近的樹》、《像山那樣思考》,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面對工業(yè)文明的沖擊與破壞,人類開始思考怎樣捍衛(wèi)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筆者在進行該單元教學時,恰逢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由此聯(lián)系到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這一概念,進而將書本知識向歷史、人文、環(huán)保、時政等多個領域拓展,讓學生領會到,在工業(yè)文明沖擊下保護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意識到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這樣,單元教學就構建出了有效的拓展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向學生傳遞了知識和正能量。在知識拓展中,每一個涉及到的知識點無需過度展開,因為教師只是打開一扇窗,好奇心自然會讓學生想看窗那邊的風景。學生心中有了疑問,自然會激發(fā)其深入探究的興趣。
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時間和毅力是最好的魔術師。年輕的學子缺乏良好的習慣和堅韌的毅力,這需要教師的示范、引導和培養(yǎng)。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語文教師既要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又要有保護傳統(tǒng)的責任感。傳統(tǒng)的教學法或許有點“笨”,但卻非常有效。
[1]任麗麗.歷練是語文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2]熊潔.“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之我見[J].科學咨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