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琳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天津300071)
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哲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對勞動作出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論分析,賦予勞動概念更為豐富的內涵。本文不是要對馬克思的勞動范疇作全方位的解讀和闡釋,而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深刻剖析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涵與本質特征,旨在深入理解勞動范疇對于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的偉大意義。
黑格爾思辨哲學從個體發(fā)展和人類形成的雙重角度肯定了勞動的重要性。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的“偉大之處”給予了高度贊揚,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做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做非對象化,看做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xiàn)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1]205在黑格爾看來,人是通過勞動而誕生的,勞動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人類借助于勞動這個“否定的中項”,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同時又在勞動產品上直觀自己,覺察到自己的獨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但是,黑格爾對勞動的理解是片面的,他沒有真正了解作為歷史的起點和基礎的現(xiàn)實的勞動活動,他把勞動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抽象的精神活動,把勞動活動的主體抽象為純粹的自我意識。這種絕對精神實際上“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1]342從事著勞動生產活動,并以這種活動作為自身存在方式的現(xiàn)實的人。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對于異化和異化的揚棄的描述只是對現(xiàn)實勞動活動達到了一種片面深刻的抽象表達,只是“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1]201。因而,他認為資本家剝削工人是合理的,私有財產創(chuàng)造大量的社會財富也是合法的。黑格爾理解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是脫離現(xiàn)實的勞動活動,是必然要走向滅亡的勞動,這種勞動是遠離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的。
與黑格爾不同,國民經濟學家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勞動,馬克思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古典經濟學家解釋了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創(chuàng)立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推動并贊美了這種工業(yè)的能量和發(fā)展,這是他們的功績。但是他們只研究勞動而不研究勞動者及其處境,看不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給勞動者帶來的非人化后果。他們只是從資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而不是從工人階級的立場出發(fā)去理解勞動,把現(xiàn)實的勞動僅僅理解為與人的類本質相背離的“抽象勞動”。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人的勞動僅僅理解為一種創(chuàng)造財富、滿足需要的活動,而忽視了勞動廣泛而豐富的內容。如果僅僅把勞動理解為一種維持生存的活動即謀生手段,那么這是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是私有制的產物。因為“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1]189。顯然,私有制使人的勞動和感覺扭曲了,使人只考慮到肉體的需要。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勞動的這種理解恰恰反映了私有財產的本質,與其說他們在承認人的假象,不如說他們是在徹底實現(xiàn)對人的否定。
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思辨哲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勞動思想的研究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把握了勞動的內在結構及其對人自身和人類社會生成和發(fā)展的意義,科學地提出了自己的勞動概念。
一定意義上講,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的研究歷程是馬克思對勞動范疇認識逐步深化、成熟的過程,并且最終對勞動范疇的認識達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深入剖析馬克思勞動范疇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馬克思從人和自然物質變換的角度對人類勞動作了本質性的規(guī)定,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2]207,將勞動界定為實現(xiàn)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物質性活動與感性活動,克服了黑格爾把勞動僅僅理解為精神活動的片面性。作為客觀存在的、外在于人的自然界不會自動提供適合人類生存發(fā)展需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而,人類為了使自己能夠生存、生活得更好,為了維持自身內在自然的存在,就必須“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2]208,通過進行勞動,來與外部自然界不斷地發(fā)生交互作用,從而進行物質與能量的變換。在勞動過程中,人首先把整個自然界作為自己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自身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1]161??梢?,自然界是人和人的勞動存在的基礎與前提,人通過勞動將自身與自然界聯(lián)系起來。勞動專屬于人的本質活動,是人為了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而進行的活動。人類通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活動,使自然界越來越成為“人化的自然界”,成為人的作品和人的實現(xiàn),并不斷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得到確證、發(fā)展和完善。也就是說,在人與自然的矛盾運動過程中,勞動既改變了外部自然,同時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到改變和發(fā)展。正是在這個角度上,我們才將勞動看作是人通過自身的自然力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這種物質性活動,或者說這種勞動“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2]215。
第二,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角度將勞動界定為是人類自由而有意識、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勞動是勞動力的生理耗費,這種耗費是人的活的肌體客觀地付出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自身的自然耗費亦即生理耗費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2]208,因為動物同樣也能聽憑本能的驅使去以自身的自然耗費對自然加以占有和影響。馬克思看到了單憑這種勞動形式是不能將人與動物在本質上加以區(qū)別的,因而,他強調要專門考察“專屬于人的勞動”。這種“專屬于人的勞動”同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對象化活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才能夠將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動物的生命活動是無意識的本能活動,而人在勞動之前就已經自覺意識到了勞動的目的。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內在的觀念目的、本質力量、智慧和體力都外化在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中,“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2]208。也就是說,當人自覺意識到其勞動目的時,他在勞動過程中就會實現(xiàn)“對意志的強制”,使其勞動圍繞著此目的展開,而動物根本不具備“對意志的強制”這種特殊的能力。動物只在其自身直接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片面的生產,而人能夠擺脫肉體需要的支配進行真正的、全面的生產?!皠游镏皇前凑账鶎俚哪莻€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1]163??梢?,人的勞動不是被動的受動性活動,而是人類意志和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人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能夠生產出整個自然界乃至整個世界。正是人的這種有意識地支配自己活動的類特性使得人類從自然界中站立起來,使得人與動物有了最本質的區(qū)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
第三,馬克思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這一角度對勞動的實現(xiàn)和現(xiàn)實的勞動進行了考察,認為勞動是物質規(guī)定性與社會規(guī)定性的統(tǒng)一。勞動既是人們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又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進行的活動。馬克思看到了勞動的物質內容,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208,勞動過程的這三個要素是任何時代的勞動都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緊密結合,勞動才能得以實現(xiàn)。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和基礎,人們正是通過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勞動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就是因為它是人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類勞動的物質內容。為了更好地揭示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馬克思還專門考察了人們使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及“文明創(chuàng)造的生產工具”的勞動情況,最后得出生產工具集中體現(xiàn)著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的科學結論。然而,人與自然的交互活動總是在不同的歷史形式中運動的,總是有著特定的社會規(guī)定性。因而,馬克思進一步從人們“制造和使用工具”中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從人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對勞動作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闡明了勞動的本質內容與社會形式。社會關系作為勞動的社會規(guī)定性,既是勞動過程予以實現(xiàn)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時又是勞動過程中必然形成的產物。如若離開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來理解勞動,只能得到對勞動的空洞的抽象理解。相反,只有看到勞動過程中所蘊含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能真正理解現(xiàn)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及生產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勞動對自然所產生的改造作用,才能確定勞動的社會性質。也只有這樣理解的勞動,才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其中,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是人和人的社會關系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人和人的社會關系又對人和自然界的關系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馬克思說,在生產勞動中,“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lián)系的”[1]81,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1]520。人們只有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梢?,勞動不僅是滿足人的物質需要,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同時還體現(xiàn)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脫離開任何一個關系,都不是現(xiàn)實的勞動。
第四,馬克思還分析了在勞動邏輯展開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概念,如勞動對象化、外化、物化及異化勞動,最終得出了關于勞動辯證法的科學論斷。從人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將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到勞動產品這一點來講,勞動對象化、物化以及外化是具有本質內容的一致性的。而當馬克思具體考察現(xiàn)實社會中的勞動時,他看到了勞動的消極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說,勞動的物化、外化以及異化勞動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首先,馬克思從勞動對象化角度去理解周圍的存在物乃至整個自然界,勞動的對象化是以勞動產品的形成為標志的,亦即勞動產品是勞動對象化的集中體現(xiàn)。“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xiàn)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1]157,通過勞動對象化,產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自然界,一個是天然自然,未被人的勞動對象化的、抽象的自然界,另一個是人化自然,被人的勞動對象化的自然界。人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對象世界,這正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梢哉f,勞動對象化是任何一個社會階段都存在的現(xiàn)象。其次,馬克思認為勞動外化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勞動者內在的目的、本質力量、智慧和體力外化為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另一方面,勞動是為了謀生而不得不進行的活動,這種勞動不是勞動者所渴望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本身與勞動者是敵對的活動。同時這種勞動外化的典型形式還表現(xiàn)在作為勞動產品的私有財產上,私有財產是通過勞動外化形成的勞動產品,它既是勞動外化的結果,又是勞動外化得以實現(xiàn)的手段,并使勞動工人成為私有財產即勞動產品的奴隸。再次,馬克思還考察了勞動的物化形式的雙重內涵,一是在生活勞動中,勞動者作為個人使自己的生命和體力轉化為物質性的產品,這種物化勞動是任何社會形態(tài)都存在的現(xiàn)象,它伴隨著任何勞動過程的始終。二是馬克思在異化、外化的意義上使用物化概念,即“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這種對象[化]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做自身的一個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3]??梢?,作為否定意義上的物化的特征是物主體化、人客體化,物成為統(tǒng)治人、支配人的力量。最后,馬克思考察了應該被予以批判和消滅的異化勞動及其四種表現(xiàn)形式,即勞動過程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者本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以及人與人相異化。進而馬克思分析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指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而私有財產作為人的自我異化,反過來強化了異化勞動。這種異化勞動的出現(xiàn)與異化勞動的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能最終消滅異化勞動,實現(xiàn)真正的屬于人的自由自覺地勞動。
馬克思的勞動范疇超越以往任何哲學范疇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使存在本身成為現(xiàn)實的在人類勞動中的生成,這種不斷生成的現(xiàn)實的存在,可用感性加以確認。現(xiàn)實的人、現(xiàn)實的自然以及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在人的勞動中生成的。從對勞動的科學理解和規(guī)定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正是在對勞動的分析研究中一步步脫離了思辨哲學走向歷史唯物主義,引申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階級和階級斗爭、國家和革命、人的本質和人的解放、人民群眾和個人的作用等重要原理。依據這些原理,就能夠科學地解答人類歷史之謎,完整地描述和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性活動,也是人類最基本的歷史活動,既是人類歷史的現(xiàn)實起點,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1]196
第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已邏輯地包含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規(guī)定性中。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人的感性物質勞動出發(fā),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亦即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生產滿足生活所需的物質生產資料的活動就成為“第一個歷史活動”,這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1]79。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勞動盡管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然而卻不是唯一的歷史活動,馬克思強調“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1]531??梢?,勞動是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體現(xiàn)了人的類本質,形成社會運動區(qū)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根本特征。但從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來看,人自身也是自然存在物,其生命的存在必須以外界的自然物為對象,人進行勞動活動,是由自身的肉體組織決定的,體現(xiàn)著謀生的目的,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們才能從事其他活動。所以,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盵4]這就形成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1]525,同時,勞動又體現(xiàn)了社會運動的能動性,社會意識必然要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第二,馬克思從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和社會規(guī)定性出發(fā),界定了科學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概念,并闡明了二者的辯證關系,從而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與勞動的物質規(guī)定性、與勞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相聯(lián)系的。勞動是人們“同生產力并同他們自身的存在還保持著的唯一聯(lián)系”[1]580,生產力的要素就是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這些要素構成的生產力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xiàn)實基礎”[1]545,是人們改造自然使其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力量。在勞動活動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使自己的勞動對象化為產品,通過勞動產品的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顯示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能力。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相比較,人類的勞動是自由而有意識的活動,生產力范疇就是人類的本質力量。顯然,勞動是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人類在與自然發(fā)生關系的同時,立刻表現(xiàn)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任何人類的勞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這種社會關系是人們進行生產勞動的活動方式和必要條件??梢?,生產關系與勞動的社會規(guī)定性相聯(lián)系,它本質上就是勞動過程中發(fā)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勞動的關系的實現(xiàn)方式。在特定的生產力發(fā)展階段上,人類的本質力量與人的內在自然相互作用而形成特殊的結合方式即生產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構筑起社會的上層建筑,共同構成人類特定的生存方式。
此外,馬克思還分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吧a本身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1]520,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1]87,“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fā)達的生產力”[1]575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變成桎梏并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這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過程就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內容,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就被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唯物史觀正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1]544。
第三,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奠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理論依據。首先,歷史本身起源于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勞動,生命的生產也是經由勞動和生育而達到的,這就決定了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大眾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其次,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著自身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再次,思想、觀念和意識產生的過程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的過程交織在一起,“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1]524。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理解設定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這一命題的理論基礎。
第四,勞動展開了整個人類世界的歷史,這就使勞動真正處于一種持續(xù)的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不斷地追尋歷史的根源和人類的自由解放。勞動是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方式,馬克思從現(xiàn)實個人的物質活動出發(fā)考察其生存狀況及歷史發(fā)展?!八麄兪鞘裁礃拥?,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520。一方面,勞動不斷擴大著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從而不斷地發(fā)展著自身的體力和智力。另一方面,勞動在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需要、擴大智力和體力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和擴大自身的社會聯(lián)系,而人的社會聯(lián)系越是全面發(fā)展,人自身的發(fā)展也就越全面,最終“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lián)系的各個人的存在”[1]528-539??梢?,勞動的過程不僅是物質財富不斷豐富的過程,同時也是人自身不斷擺脫地域性個人走向全面聯(lián)系、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類終將進入新的更高的歷史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勞動無論就其形式還是內容將會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勞動的辯證運動就是人的解放的現(xiàn)實歷史過程??梢哉f,人類的歷史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趨向符合人類自身發(fā)展要求的價值方向,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要求。這種價值追求必然體現(xiàn)在勞動形式的演變上,成為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之手段的自由勞動將是勞動形式的最高形式,亦即人的自由聯(lián)合的勞動的實現(xiàn)就是人的解放的實現(xiàn)。
縱觀人類的勞動史,一方面是勞動非人性和反人性不斷深化、異化不斷強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勞動所產生的解放力量不斷增大的過程,它自身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積累解決自身矛盾的條件和力量。這也意味著,只有到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階段,異化勞動轉變?yōu)樽灾鲃趧?,人類解放才具有直接的歷史必然性和現(xiàn)實的可能性。這同時也意味著,只有以雇傭勞動為基石的資本主義的大工業(yè)和它所創(chuàng)造的發(fā)達的生產力,才使共產主義成為“現(xiàn)實的運動”。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