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勇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馬列主義教學部,貴州 興義 562400)
繼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再次強調指出:“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盵1]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指使馬克思主義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包括內容的時代化、形式的時代化、話語體系的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即指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2]
高校擔負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發(fā)揮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背景下,思政課迎來了發(fā)展的新的生機與活力,但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必須按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切實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馬克思主義在廣大青年大學生中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并轉化為投身社會主義改革建設事業(yè)的內在動力和自覺行動。
思政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非正式場合常常被扣以“假、大、空”的帽子,以至于形成了類似這樣的刻板印象。甚至一些思政課教師站在講臺卻缺乏對所授理論的自信。導致思政課實效性不強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馬克主義理論產生和形成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對于“不在場”的青年大學生來說顯得頗為抽象深奧、晦澀難懂,很多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僅是靠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的死記硬背的方式掙得學分,何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傳統的思政課偏重課堂上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呆板生硬,不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推進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求思政課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相結合,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回應時代挑戰(zhàn),以富于時代氣息和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群眾性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這貼近了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彰顯了理論的“人性關懷”,大大縮短了學生和理論之間的距離,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更容易被廣大大學生所吸收和掌握,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當代大學生多數生于20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的多樣化、復雜化給他們的思想帶來巨大沖擊。加之國際敵對勢力圖謀分化、西化我國青年一代的策略從未改變。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如果不能被廣大學生理解和接受,在實踐中也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可否認,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一些大學生中愈發(fā)陌生起來,一些人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懷疑,致使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價值觀扭曲等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3]解決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問題,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思潮。對此,思政課負有義不容辭之責。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盵4](P9)大學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能理解和擁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將源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賦予中國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傳統的思政課必將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從而幫助青年大學生更好地認清世情國情、明辨是非,增強信念,引導他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并為之奮斗。
毛澤東曾指出:“我們讀了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但是沒有進一步地根據他們的理論來研究我們國際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沒有企圖在理論上來思考中國的革命實踐,我們就不能妄稱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盵5](P814)一名合格的思政課教師首先應該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除了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功底外,還必須站在理論的前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認清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變化趨勢、分析問答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出現的問題。
在當今這樣一個科技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思想不斷涌現的時代,思政課教師還需要廣泛涉獵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其它學科領域的知識,拓寬自身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充實、完善和更新教學內容。因此,思政課教師只有學無止境、不斷通過學習提高才能迎頭趕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挑戰(zhàn)。
傳統思政課教學普遍被當做一個封閉的系統,遵循“教師——課本——學生”、“我講你聽”的模式,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際上,現代意義上的思政課是一個開放的多層次的系統,要改變課堂教學的一元觀念,形成思政課的“大課堂”理念。譬如,將社會實踐納入思政課教學范疇,通過“移動課堂”讓思政課教學得以延伸;開辟主題鮮明的思政課網絡專欄,打造“互動課堂”、“即時課堂”,等等。轉變教學觀念還需要對教育對象進行深入研究。目前我們一些思政課教師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心理需求和生活實際把握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規(guī)律有一個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大學生只有將思政課外在的“灌輸”轉化為個體自身的道德素質,思政課教學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所以,對思政課的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檢驗教學效果不能簡單地以分數判定,必須摒棄“一卷定高低”的“紙上談兵”式的做法,要注重考核教育對象的實際表現,“觀其言、察其行”。因此,適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使思政課教學觀念得以根本轉變,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思政課教學的科學評價機制。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在改進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上“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fā)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6]
以上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對思政課的內在要求。成功運用上述教學方法開展思政課教學是對廣大思政課教師特別是老教師綜合素質的一大挑戰(zhàn)。考驗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考驗教師的才藝潛能和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對必備的信息科技的掌握程度,等等。新形勢下,思政課要“精彩”,教師須“多才”。
思政課系列教材發(fā)揮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載體作用。它應該涵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同時具有“化大眾”的威力,即不僅具有理論深度,而且這種理論應該是簡明化、形象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以來,思政課四門教材陸續(xù)得以出版,新教材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上作出了較大貢獻。
但實事求是地講,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仍對課本中的理論感覺抽象乏味、語言晦澀難懂、吸引力不強。如何更好地實現“理論掌握群眾”仍然是當前思政課面臨的重要課題。順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趨勢,思政課系列教材在編寫上必須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內容上必須趕上實踐的步伐,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完成該研究成果進思政課教材的重要任務。思維邏輯上不僅要嚴謹而且要把帶有濃厚西方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可接受心理進行闡述。在形式和風格上,教材要體現理論的形象生動性、趣味性,增強感染力、吸引力。近年來發(fā)行出版的頗受大學生喜愛的《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通俗理論讀物不惜為思政課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某種借鑒的視角。
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在關注、研究、解決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社會現實問題中生成的,對現實問題的強烈關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任何別的理論的重要特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都是我們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中形成的。社會的深刻變革、新情況新問題的不斷涌現,不可避免地對在校大學生思想造成沖擊和影響。
思政課必須緊密把握時代主題,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積極回應時代挑戰(zhàn),正視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睿智對“六個為什么”、“四個重大界限”、“七個怎么看”等青年大學生理論上的困惑做出正確回答;聯系廣大青年大學生生活實踐中普遍關心的諸如城鄉(xiāng)差別、發(fā)展不平衡、就業(yè)難、分配不公及腐敗等問題,引導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實事求是、坦誠面對,說明解決上述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另一方面要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什么是大眾化?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的語言,學習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話語?!盵5](P51)當今信息科技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思政課要充分采取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的手段和表現形式開展教學,提高思政課的時效性、實效性。
“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盵7](P29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被億萬人民群眾實踐化、履行化,轉化為大眾的物質力量。思政課應從傳統“課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實踐”,從偏重書本理論知識的傳授轉到注重結合感性實踐生活教育的軌道上來,讓馬克思主義走近人民群眾的實踐生活、走近大學生,體現理論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思政課可采取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習鍛煉等多種形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大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認知社會、指導實踐,在曉“情”知“理”中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踐行馬克思主義。
搞好思政課教學根本在制度保障、關鍵在教師。中央和教育部等有關部委都十分重視思政課建設。2011年教育部1號文件《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對思政課的各項指標建設標準做了詳細明確的規(guī)定,為思政課課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從筆者對貴州高校思政課的調研情況來看,部分高校貫徹落實不到位:經費保障上沒有嚴格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專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學術交流、考察;教師選配上,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配備不足,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政課兼職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實踐教學方面,沒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的經費保障不足;培養(yǎng)培訓方面,教師外出考察、交流、學習機會少。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一刻也離不開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當前,各高校要高度重視,抓好《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貫徹落實。高校要切實解決好思政課教師的工資待遇,搞好現有思政課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創(chuàng)造條件引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高學歷中青年教師充實思政課教師隊伍,實施思政課名師工程,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水平。
[1]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2,(1).
[2]文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綜述[J].紅旗文稿,2010,(23).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zhuanti/17jlzqh/2011-10/19/content_23662567_2.htm.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5號.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