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我和學生一起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小說《藥》。在上課之前我做了兩手準備。第一,我把課堂上將要提的問題分了幾個類別,每一個類別都對應了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6名學生);第二,對每個學習小組的成員做了一次微調(diào),調(diào)整的依據(jù)是他們各自的學習理解能力,我把學習理解能力比較接近的學生分在了同一個小組內(nèi)。
上課開始了,我先給學生們明確這篇小說的學習目標:第一,學習文章獨特的雙線結(jié)構(gòu);第二,分析把握各個人物形象;第三,領悟“藥”的含義,并進而探究小說的主題。然后我把歸類的幾組問題分別下發(fā)給各個學習小組,希望每個小組內(nèi)部能夠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所給的問題。
A1、A2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上比較被動,思考問題比較慢,需要老師積極的引導,所以我給了他們這樣的問題:(1)小說主要講了哪兩家的故事?請簡單復述。(2)小說刻畫了哪些人物?請羅列出來。(3)思考:“人血饅頭”是治療華小栓的良藥嗎,夏瑜的革命行動是療救中國的良藥嗎?
B1、B2組學生學習比較勤奮努力,但不是特別聰明,有時只需老師的稍加點撥就可以完成任務,所以我提供了這些問題:(1)小說的情節(jié)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請寫出發(fā)展變化的過程。(2)小說中的人物可以劃分為幾個階層?分別為哪幾個?(3)小說以“藥”為題,有哪幾個方面的含義?
C1、C2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比較高,獨立思考能力比較強,往往自己就能夠解決老師所給的題目,于是我給他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1)小說的線索是什么?又是如何串聯(lián)情節(jié)的?(2)從小說中的各個人物身上,你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嗎?(3)作者魯迅先生有沒有指出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藥究竟是什么?為什么?(4)思考探究《藥》的暗示藝術。
之所以對各個小組設計不同的問題,就是考慮到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希望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最終都能夠獲取成功的喜悅。同時,對同一水平層次的學生,我又有意各安排了兩組,這樣就在這兩組學生中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競爭,我相信有了競爭才會有更好的進步。
學習任務布置好了以后,學生們就進入了活動階段。大家翻課文,找依據(jù),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又安安靜靜埋頭苦思。大約二十分鐘后,學生們討論聲沒有了,個個臉上都露出了比較滿意的神色。我想該是展示他們成果的時候了,也是分享他們喜悅的時候了。
于是我請每一個學習小組派一個代表作為發(fā)言人,來解答所給的問題。
A1小組代表首先就第一個問題發(fā)言,說:“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主要講了華家和夏家的故事。華小栓得了病,要用一種叫‘人血饅頭’的藥才能治好,正好鎮(zhèn)上殺了一個叫‘夏瑜’的革命黨,于是華老栓用辛辛苦苦開茶館得到的錢,從劊子手康大叔那里買到了‘人血饅頭’。但結(jié)果華小栓還是沒治好,死了?!盇2小組的代表補充說:“結(jié)尾還應該講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的時候,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一起去上墳。”B1小組的同學站起來糾正道:“復述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應該把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交代清楚,這樣的復述才是完整的,而且不會遺漏。開端應該是‘老栓買藥’,發(fā)展是‘小栓吃藥’,高潮是‘茶客談藥’,結(jié)局是‘藥無效,華大媽上墳’。”C2小組的發(fā)言人也站起來說:“我們小組討論認為,這篇小說是以 ‘藥’為線索來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的,‘藥’既是華家用來治病的,同時也是夏瑜的鮮血,所以像剛才B1小組同學所說的還不完整,應該把夏瑜的內(nèi)容添上去,開端是‘夏瑜被殺’,發(fā)展是‘夏瑜的血被吃’,高潮是‘夏瑜被談論’,結(jié)局是‘夏四奶奶上墳’。”聽了C2小組同學的發(fā)言,C1小組的同學當即表示了贊同,但其他幾個小組的同學就有點不服氣,有的固執(zhí)己見說這不是“復述故事”而是“概括情節(jié)”,也有的仍然糊涂說“藥作為華家的線索還好理解,但作為夏家的就不懂了”等等。
我聽了學生們的回答和議論很高興,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而且有自主與合作、討論與交流的學習互動過程,雖然對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有差別,但這是由于所給的問題本身所造成的。所以在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后,我小結(jié)說:“你們每個學習小組都很好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因為我給每個小組的問題是不同的,所以你們得到的結(jié)果也就存在了差異,但這些結(jié)果都是值得肯定的、正確的。”聽了我的話,學生們才恍然大悟,都為自己能完成任務而感到高興。
于是,學生們都熱情高漲,紛紛發(fā)表對其他幾個問題的思考結(jié)果,A2組的同學一下子就羅列出了小說中刻畫的好幾個人物形象,如華老栓、夏瑜、康大叔、阿義、夏三爺、駝背五少爺、夏四奶奶等等;而B2組的同學也接著把小說中的人物分成了“革命者”“群眾”“統(tǒng)治者”等類別,并且對“群眾”中的人物也作了詳細地分析與討論,如華老栓與茶客的比較,華大媽與夏四奶奶的比較等;C1的同學更是表達出“革命者的悲哀”“普通群眾的愚昧麻木”“統(tǒng)治者的兇殘”等與主題相關的意思。當然,對于“藥”的含義同學們也都給予了很好的回答……
這節(jié)課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在小組內(nèi)互相指導幫助,在競爭小組間互相探究爭辯,大家都覺得收獲很多,學到了明暗雙線的行文構(gòu)思,認識了夏瑜、華老栓、康大叔等人物形象,更加領悟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
通過《藥》這篇小說的教學,我認識到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這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時需要認真考慮的。你所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但針對的是什么程度的學生,你是需要認真反思的。不管怎么說,你每天在課堂上面對的是一個個存在差異的學生,所以你必須以不同的方法、措施等來對待他們,讓他們在你的課堂上實現(xiàn)自己生命的生成,覺得有價值,覺得有意義。
我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習小組又進行了微調(diào)。因為即使在同一個小組中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使差異趨于平衡,但不可否認,長此以往學習能力相對弱的學生就會對相對強的學生形成一種依賴,導致強弱差距拉大的惡果。所以我就在一開始就把學習能力相對接近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學習小組,這樣每一個成員之間就不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差異。而在此之前,我對自己的備課也進行了認真的預設與反思,在“三單六環(huán)節(jié)”的總體框架下,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預設了不同梯度的學習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學習小組都能夠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個人魅力與價值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