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婷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第三青少年體育學校,中國 上海 201300)
初中物理科學探究教學模式分析
高嵐婷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第三青少年體育學校,中國 上海 201300)
初中物理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要求我們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活動。為了適應我們的應試制度,以前的教學方法,是一個注重結論輕視過程的教學。而現在的教學方法,是一個更注重過程的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中,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力。本文結合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對科學探究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認識和看法。
科學探究;主體作用;提高素質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使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物理學習學的不僅是物理知識與技能,還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方式,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因此,在當前的教學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意識和方法。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無論是概念的建立還是規(guī)律的發(fā)現,都是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的。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把教學過程變成“模擬的科研過程”,在教師有目的的啟發(fā)引導下,使學生學會科學家如何面對各種現象,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收集、處理、分析需要的各種現象和數據,在探究過程中成為知識的探求者和“發(fā)現者”,最終達到問題解決的探究過程。從而提高在真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明確學習活動任務的基礎上,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合作探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獲得積極的體驗,教師的任務主要是為了引導、協(xié)助、激勵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把學生視為容器,學生接受知識基本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tài)。據心理學家統(tǒng)計,一個人看過所記住的材料比聽過所記住的材料要多1.66倍。探究性教學就是讓學生經歷“看”的過程,它是在教師的激勵指導下,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教學和探究的過程中去。通過積極自主的思考、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獲得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灌輸,造成只會機械的解題,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一籌莫展,能力無法提高。
探究性教學強調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分組實驗或演示實驗。與傳統(tǒng)模式由教師滿堂灌、對學生單向傳遞信息不同的是把教學過程豐富成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交流,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參與、表達、鍛煉的機會,從而激起學習探究的興趣。
教師只要舍得“主導”,放下師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壓力,處于平等環(huán)境,才不怕犯錯誤受責。大膽猜想探究,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思考,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探究性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教師的教完全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學生得以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在任何一個班級里,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文化基礎知識、認識水平、學習態(tài)度、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視其差異,按同一個教學要求對待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一部分學生感到要求過低,一部分學生又感到要求過高,造成兩極分化現象。而探究性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和不同的學習任務,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教學要求有針對性,更為提高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了條件。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由于學生處在被動地位,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教師語言生硬,要求過于“嚴格”,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的是緊張、壓抑的痛苦過程,導致學生厭學、逃學。探究性教學由于學生自主探究,分層要求,有教師的激勵和贊許,同學間的交流合作,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不僅有知識的積累,更有潛能的開發(fā)和人格的塑造,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起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前人研究得到的每一項成果的過程,都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能從各種現象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例如,在上《物體的浮沉》一節(jié)時,給學生演示一個實驗:將不同材質的小球投入到水中,有的球上浮,有的球下沉,有的則懸浮在水中。從這個情景中,學生必然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提出 “物體的沉浮由什么因素決定”等,此時學生就會想去探究這個問題,整個課堂活躍起來,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
猜想和假設是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并培養(yǎng)學生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在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促進學生深入地探究。如在壓強這一節(jié)里討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了與力的大小、受力面積大小、物體的材料、物體的硬度有關等猜想,對學生來說這些有理有據的猜想使我看到學生聰慧的頭腦,看到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
在一個探究性實驗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種科學方法。如控制變量、歸納、類比等,這些方法都可滲透于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于驗證猜想和假設的方案中,要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想出的、說出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師應在此過程中適時指導,尊重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法。如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節(jié)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自己設計實驗,動手探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不受課本和教師的限制,促進教師深入研究。
由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很嚴重的錯誤,教師一定要做必要的指導,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踏實、嚴密的動手能力。在分析與論證上,應指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中,不要急于得出結論。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并且發(fā)現在每次改變物距后像和像距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邊做實驗邊分析實驗結果。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深入人心”,在遇到問題時能迎刃而解。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不同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求異,這樣才更具有科學探究的味道。
通過學生間地討論,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長補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做好組織工作,重點放在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獲取更多的信息。在解決問題中,若發(fā)現與科學結論有一定差異時,教師應作正確指導,使學生把書本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起來。
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相信學生的能力,但也不放任自由。只要教師認真研究,大膽創(chuàng)新,將探究教學模式很好地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培養(yǎng)人才的問題,理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教學參考書》(修訂本)[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
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