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建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可見,心存敬畏才有人民,脫離群眾危險最大。
“敬畏”是什么?是“又敬重又畏懼”。領導干部對人民懷有敬畏之心,是一種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履職心態(tài)和職業(yè)操守。
人民群眾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力量之源。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反觀當下,有的黨員領導干部或是高高在上,崇尚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盛行;或是脫離實際,熱衷于形式主義、政績工程。任其發(fā)展,勢必會使我們黨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當今時代在變,形勢任務在變,社會結(jié)構(gòu)在變,群眾需求也在變。但無論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能變,服務人民的宗旨不能變,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能丟。面對“官位”,“敬畏”可以勵志,更能服眾。心有“敬畏”,才能親民、為民。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而執(zhí)政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當前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不是在黨與群眾中架起“心靈的橋梁”,而是筑起“無形的高墻”。黨員領導干部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是否密切,是否真誠,不只是方法問題、感情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為官一任,主政一方,有“畏”方能有“為”,才能在思想上解決好“依靠誰、為了誰、我是誰”的問題,真正領悟群眾立場的真諦,自覺自愿、發(fā)自內(nèi)心地服務人民。心存“敬畏”,是為官的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修養(yǎng),是內(nèi)在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自然外化。拜人民為師,以群眾為友,把群眾當親人,才能在感情上貼近群眾、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真正把黨的事業(yè)植根于群眾,接地氣、通靈氣、有生氣,從群眾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汲取破解發(fā)展難題的無窮智慧。
改革發(fā)展是群眾共同的事業(yè),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力量。這就要求領導干部放下架子,擺正位子,邁開步子,甩開膀子,把群眾路線貫穿于決策和工作的全過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到?jīng)Q策前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呼聲,保證決策“從群眾中來”;決策中充分發(fā)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保證決策體現(xiàn)群眾意志和要求;決策后及時“到群眾中去”,在群眾的實踐活動中接受檢驗并完善決策。有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有了黨和群眾的心心相印,有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的實踐力量。群眾是天,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群眾是地,群眾是我們生存的土壤和根基。不為群眾做工作,再忙也是瞎折騰;不圍繞群眾做工作,再累也是白忙活。把群眾放在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不會為了一時政績折騰群眾、損害群眾、勞民傷財,就會把群眾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決策的最高標準。
要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就要從群眾最根本的利益抓起,真心實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用真摯的感情、火熱的心腸、溫暖的雙手贏得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擁戴。感情深一寸,作風好一分。改進工作作風,根本目的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這是極為重要的政治觀點,也是極為重要的政治要求。領導干部心存“敬畏”,就能堅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就能警醒自己,摒棄懈怠,激發(fā)斗志,催生作為,成就事業(yè)。唯此,才能時時刻刻關注群眾、關心群眾、關懷群眾,使我們黨從人民群眾中不斷獲得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