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藺 偉
王曉菲,女,蒙古族,25歲,大專文化,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zhèn)下北哨村人,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婦女。
王曉菲是中國年齡最小的器官捐獻者小熙熙的母親。她用女兒的兩個腎臟,一個肝臟,使兩個危重病人的生命重燃希望之火。
2008年7月,王曉菲在赤峰市打工期間與馮磊相識并結(jié)婚。2010年4月,他們的女兒出生,取名熙熙,給他們淡泊平靜的生活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小熙熙出生后第4天被診斷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癱,幼小的身體就要承受病魔的折磨。王曉菲夫婦帶著女兒四處求醫(yī),從未放棄過一絲希望。為了方便隨時就醫(yī),他們在市醫(yī)院附近租住。兩年來為給女兒治病,花費掉20多萬治療費,他們變賣了家產(chǎn),還欠下了十多萬元外債。當媒體主動提出想要呼吁社會上的好心人士捐款或為夫妻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時,卻遭到了她的婉拒。
精心的醫(yī)治與呵護沒有阻擋住病魔的腳步,熙熙常年肺部感染,最終發(fā)展到呼吸衰竭。徹底絕望的王曉菲夫婦千般不舍女兒離去,但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就在熙熙生命臨終的時刻,痛苦不堪的王曉菲毅然說出一個想法:捐獻女兒的全部臟器!起初,熙熙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不同意,王曉菲耐心地做全家人的思想工作。她說:“孩子的生命保不住了,把器官捐獻給別的患者,挽救了需要救助人的生命,就少一個發(fā)生悲劇的家庭,也是延續(xù)了女兒的生命?!奔胰艘恢峦夂?,王曉菲給女兒更名為“希望”。她說:“兩年多來,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希望她能夠健康起來,現(xiàn)在希望她的器官能夠挽救他人生命,實現(xiàn)女兒短暫的人生價值?!?/p>
用女兒的器官挽救需要救助人的生命,王曉菲作出這一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的決定。她說服丈夫,為女兒辦理了器官捐獻自愿書。2012年6月9日下午5時30分,王曉菲夫婦身穿隔離衣跨到病床前,在女兒的額頭上作最后的吻別,在場的醫(yī)護人員無不動容落淚,自覺地列隊,深深地對著女孩的遺體鞠躬致哀,向她的父母和親人們表示致敬。四周站滿了悲痛的親人和醫(yī)護人員,向小希望告別。生命已走到終點的小希望被推進赤峰市醫(yī)院手術室。王曉菲泣不成聲地呼叫著給女兒新取的名字:“希望、希望,你不會死的……”
是的,小希望還活著,希望在傳遞,生命在延續(xù),愛心在跳動。通過赤峰市紅十字會和人體器官捐獻委員會的聯(lián)系,從小希望身上摘取的腎臟、肝臟連夜送往北京、天津的兩所醫(yī)院,迅速為兩名器官衰竭的患者實施移植手術。三個素昧平生的生命、三個相距千里的城市,是無私的愛心讓生的希望相互傳遞。據(jù)天津和北京方面反饋的消息,小希望捐獻的器官已經(jīng)成功移植到兩名患者體內(nèi),術后狀況良好。王曉菲雖然還沉浸在悲傷中,但也不無欣慰。她說:“能夠挽救他人的生命,本來就是我最大的希望。得知接受移植的萌咪是個孤兒,我更覺得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值得的?!?/p>
一個“希望”走了,兩個希望誕生,無數(shù)個希望升騰于華夏處處。王曉菲夫婦捐獻了女兒的遺體器官,讓生命在素不相識的兩個患者中延續(xù)。他們用一種偉大的方式,給予他人生的希望,也感動著無數(shù)人。清苦的生活掩蓋不了他們的偉大和高尚。人們看到了為人父母的王曉菲夫婦堅強和偉大,也感受到了人間大愛的無私和美麗。
因為這份愛,讓生命延續(xù)不息;因為這份愛,讓希望永不消逝。對出生患病女兒的不放棄、堅持救治;對病逝后女兒器官的捐獻,體現(xiàn)了崇高的文明理念;對媒體捐款幫助提議的拒絕,體現(xiàn)了她做人的品格和對今后生活的信心。這就是一位母親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是的,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nèi)容。只有獻身社會,才能證明短暫而光輝的生命的意義。王曉菲夫婦為小希望的生命舉起了火炬,這火炬會在中華大地上永遠燃燒、永遠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