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嵐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對義利觀這個命題的論述,我們可以追溯到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西漢時,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則是把義利對立起來,“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盵2]董仲舒的這一觀點受到宋代理學唯心派的推崇,理學唯心派把儒家義利觀擴展到道德的一切領域。這一派別首先以二程為代表,二程認為義利不能并存,“欲利己者必損人,欲利財者必斂怨”,[3]尚義鄙利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地發(fā)展。
朱熹繼承發(fā)展了二程的這一思想,把重義輕利推向了極致,“古之圣賢,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4]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以公心克私心”的口號,認為利要符合義,義可生利,以義求利。
在宋代,其農(nóng)業(yè)文明達到了最高程度,而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的強求下儒家義利觀也應根據(jù)時代的要求有所轉(zhuǎn)化。在這個轉(zhuǎn)化過程中,朱熹是關鍵性人物,他主張人們脫離一切物欲的要求,放棄一切利益,這與當時宗法社會所需求的倫理道德完全一致。因此,在自然經(jīng)濟條件下宗法社會為朱熹義利觀提供了生長環(huán)境。
朱熹所生活的時代可以用‘危、亡、亂’三字概括。對此,南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思想混亂,迫切要求解決思想統(tǒng)治的問題,朱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朱熹在孔孟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發(fā)揮和修正,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要求人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放棄個人利益,為民族大義而犧牲。
總之,朱熹的義利觀就是在這樣的經(jīng)濟、政治環(huán)境中滋養(yǎng),并成為封建社會后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朱熹對“義利”這一倫理范疇的解釋,應該說是在繼承儒家先賢的基礎上,又有所修正與闡發(fā)。在他看來,對義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1)“義者,天理之所宜”[5]。這是朱熹在注釋《論語·里仁》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所說的?!耙恕痹谶@里可以理解為“和當如此”,“應當如此”,也就是說看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天理”。天理所當做的,就合乎義。“君子只知得個當做與不當做,當做處,便是和當如此......君子則更不顧利害,只看天理當如何,宜字與利字不同,子細看?!盵6]在人們看來,君子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如果符合“天理”,這是“義”之所在,因此,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否則的話,就有可能淪為君子反面的危險,為人們所痛斥。(2)“義者,心之制”。[7]如果僅僅把“義”理解為“事之宜”,“天理之所宜”,似乎與人們的道德觀念沒有什么聯(lián)系,有點置身事外的意味。關于這一點,朱熹也察覺到了,“若只以義為宜,則義有在外意。”[8]因此,他進一步將“義”做了更為準確的解釋,認為“義者,心之制?!睉撚昧x心來裁制萬事。人的內(nèi)心是起著決定性的支配作用的,可以說人們所做之事既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還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處理事情,應當用心去分析,判斷所做之事是否符合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與要求。
義是先驗的仁義之心,與義相對應的是“利”這一范疇。朱熹對利也作出了規(guī)定,認為:(1)“利者,人情之所欲?!盵9]君子講義,不符合道義的行為堅決不去做,小人是不管符合還是不符合,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就會去做.這便是“人情之所欲”。所以說,人情之欲是小人所計較的。在我們?nèi)粘I钪羞€是會存在一些自私自利,不顧他人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所謂小人?!靶∪酥焕頃乱唤乩焕頃弦唤亓x,蓋是君子之心,虛明洞徹,見得義分明。小人只管計較利,雖然毫底利也自理會得。”[10](2)“利是人欲之私”。[11]指的是為了滿足人欲而心胸狹窄,自私自利。不會為他人著想,也不愿意幫助他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會以自己的一己之私利為前提。在朱熹看來,理是公,既為天理之所宜,義便為公。人欲為私,既為人情之所欲,故利為私。因此說:“今須要天理人欲,義利公私分別得明白。”[12]“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盵13]這也可以理解為為什么朱熹會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以公心克私心”這一口號,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重義輕利的思想。
所謂的“義”與“利”,“天理”與“人欲”本來就是雜于方寸之間的共同存在,這就必然會造成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爭勝。然而,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上,朱熹認為,人們應該將義放在第一位,并且應該批判那種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此外,朱熹還將這樣的義利觀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上,主張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仁政,堅持以民利為先的原則.指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盵14]
可以說,在朱熹看來,義利雖然對立,但亦不能絕對排斥,因為有物欲也是人之常情,不能否定,而對義的價值追求,也包含著功業(yè),利益等行為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義蘊含利。
在這里,朱熹是繼承了儒家的“以義生利”的思想。指出:“利是那義里面生出來地,凡事處制得合宜,利便隨之?!盵15]我們可以說,朱熹義利觀是尚義后利型的義利統(tǒng)一論。
對朱熹義利觀所產(chǎn)生的影響,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研究,都頗有建樹??偲溲芯恳娊馕曳浅Y澩w懿梅老師在其一篇文章中對朱熹義利觀所產(chǎn)生的影響時,所做的評述。認為“朱熹的義利觀,是要以義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他所批判的欲、私利的主要的鋒芒是針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舍義取利等。必須指出,他的義利觀是為官僚士大夫和士人設計的人生觀,并非要求勞動人民克盡欲望、心甘情愿的聽任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剝削。”[16]
綜上,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朱熹的義利之辨在當時他所處的時代對人們道德修養(yǎng)方面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以我們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所謂的“義”、“利”都是相對于我們?nèi)藖碚f的,離開了人這個主體,“義”或是“不義”、“利”或是“不利”都可以說是毫無意義可言的,“義”、“利”是屬于價值范疇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義”理解為利益,具體是指社會公益,社會的整體利益,相對來說,“利”就是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是屬于社會整體利益的一部分的。我們要正確正視自己的個人利益,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如果人們只顧自己的個人利益,無視社會和他人利益,就是失去了“義”的表現(xiàn)。
如今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還使社會得到了空前的進步?!暗F(xiàn)代化又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過程,它也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意義的失落和價值的迷失?!盵17]出現(xiàn)了有些個人在重“利”思想的影響下,過分注重自己的利益,拋棄了社會及他人的利益,甚至在其現(xiàn)實行為上嚴重地損害了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這種極端不義的行為。對于這些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從長遠來說,這種行為會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作為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我們應該時刻回顧學習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吸取朱熹義利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既要看重“利”,也要看重“義”,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首先要尚義,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拒絕那些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行為。
以上,我們回顧了朱熹的義利觀形成的過程、朱熹對“義”、“利”的闡釋,以及它的影響,認識到在當今社會,他的義利思想對我們?nèi)跃哂兄笇Ы逃饔?,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58.
[2]張傳開、汪傳發(fā).義利之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利觀之演變[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
[4]朱熹.朱子文集[M].商務印書館,1998.
[5][9][14]朱熹.論語集注[M].齊魯書社,1992.
[6][8][10][12][15]黎靖德.朱子語類[M].中華書局,1994.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
[11]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祝敏徹.《朱子語類》句法研究[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
[16]趙懿梅.朱熹義利觀探微[J].黃山學院學報,2006年第6 期.
[17]史少博.人的“自我和諧”[J].哲學研究,2007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