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龍[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 成都 610500]
作 者:李昌龍,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講師,研究方向:當代藝術架上繪畫。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年8月29日生于法國南部的蒙托邦。
1780年,這是一個充滿動蕩的年代。在歐洲,英國海軍與西班牙爆發(fā)了“圣文森特角海戰(zhàn)”;北美,美國獨立戰(zhàn)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zhàn)爭;而在遙遠的東方,中國的皇帝乾隆正在忙著他的第五次南巡。1789年,偉大的法蘭西爆發(fā)了“法國大革命”,這是至今影響著人類的重大事件,這個以啟蒙和暴力為主調(diào)的年代,似乎并沒有為小安格爾成為一位“新古典主義”大師提供任何幫助。
1791年安格爾進入圖盧茲美術學院學習,1797年追隨他的老師大衛(wèi),并熱衷于原始主義。但用古典繪畫介入現(xiàn)實的大衛(wèi)并沒有對安格爾造成多大的影響,影響他的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他主張“把自己的風格提高到文藝復興時代的水平”,認為藝術在于“通過希臘人和拉斐爾去研究自然”。要真正地認識安格爾,首先我們要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特點?!拔乃噺团d”(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被法國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于15世紀的意大利,它是“人文主義”的復興,是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特點是:將中世紀禁欲主義的神權拉到地上,把神“人”化,把神的宗教藝術還原為人的宗教藝術。開創(chuàng)了基于科學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如人體解剖、透視法、明暗法等。代表藝術家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他們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其中拉斐爾對安格爾的影響是最大的。
1806年,安格爾前往意大利潛心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一待就是18年。1824年他返回巴黎時已經(jīng)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在文藝復興大師們的滋養(yǎng)下,安格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語言特點。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安格爾的造型語言特點:
第一,安格爾的線條語言。素描是安格爾藝術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而簡練概括的線條就是安格爾素描的命門。他曾經(jīng)自豪地宣稱:“如果要我在自己門上掛一塊匾額,我將在上面寫上‘素描學派’?!币园哺駹柟P下的女性和米開朗琪羅筆下的女性作比較,安格爾的線條顯然靈動而輕快,而米開朗琪羅則顯得沉重而笨拙。這點上安格爾顯然受益于比他早三個世紀的拉斐爾。在線條上,拉斐爾強調(diào)輕靈、簡潔和單純。我們可以從拉斐爾大量的《圣母》素描里看出拉斐爾的用線性格。安格爾對素描輪廓線的理解力和靈動的控制能力無疑是受拉斐爾啟發(fā)。與拉斐爾不同的是,我在安格爾的線條里看到一種清秀的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是安格爾獨有的,我們可以找出他留下的所有關于女性的素描稿甚至男性肖像,這些畫面都透露出一種東方人特有的清秀氣質(zhì)。比如著名的素描作品《尼克洛.帕格》,安格爾以松動的曲線寥寥幾筆就把帕格蓬松柔軟的彎曲短發(fā)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頭發(fā)和胡須構成的灰色正好襯托出帕格白皙自信的面部,接下來安格爾以極少的筆墨精煉地勾勒出帕格的領口和肩線,用少量白色提染了一下襯衣。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安格爾有意壓制線條的速度與力量感,極力地讓線條安靜下來,他想要的是單純、寧靜。小提琴手帕格,一個男性,被安格爾塑造成了一個外形清秀、安靜、甚至有點“中性氣質(zhì)”的貴族男子。從安格爾對線條的精致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他把“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古典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筆下的人物肖像幾乎都體現(xiàn)了這種高貴氣質(zhì)。由此可以看出,安格爾對拉斐爾的推崇不僅是在線條的性格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回歸古希臘羅馬審美氣質(zhì)的驚人相似。他們把這種唯美的理想都釋放到了女性身上。
第二,安格爾的形體語言。以安格爾的最重要代表作《泉》為例。如果我們認真比較,這件作品中的少女的動作,現(xiàn)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做得出來的。首先,少女的肩水平線和臀部的水平線幾乎達到90度的傾斜,這是正常站立無法做到的;其次,歇站式姿態(tài)一腳著力而另一腳微觸地面,肩上還要舉著一個重物,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是很難站穩(wěn)的。在形體上我們可以看到安格爾造型的另一個特點,為了表達他對美的理解,他可以無視人作為一個自然人的生理結(jié)構。少女的人體比例被拉長了,腰部曲線也被拉長了,盆腔也被拉高了。人體的曲線轉(zhuǎn)折接近“黃金分割”。所有這些都是安格爾對美麗的篡改。除了《泉》,我們也可以從安格爾大量的肖像定件里看到這一特點。無論是女性肖像還是男性肖像,安格爾都有意強化了人物曲線,形體圓潤、靜穆。很多造型嚴格來說是不符合解剖學原理的,比如著名的《勒布朗夫人》肖像,人物的脖子被拉長。為了形體的曲線美,背部到脖子的斜方肌曲線也被拉長墊高。為了迎合這種形體曲線的流暢,夫人的肩被收窄,胸部也被抬高。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一點,安格爾在形體上不是努力地靠近真實,而是為了他的美學氣質(zhì),有意回避真實。在這一美學意圖的支配下,安格爾的人物形體特點極為突出,線條干凈、簡潔、精確,人物修長、秀美、高貴、靜穆。以《大宮女》為例,1814年完成,現(xiàn)存巴黎羅浮宮,這是年輕的安格爾為法國上層貴族畫的幾件具有東方異國情調(diào)的訂件之一。這件作品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觀眾極大的抨擊。評論家德凱拉特里說:“他的這宮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節(jié)脊椎骨”,而安格爾的學生,曾為其老師作傳記的阿莫里.杜瓦爾說:“他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又怎樣呢,也許正因為這秀長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懾服觀眾。假如身體的比例絕對正確,那么很可能不這樣誘人了?!睂W生替老師辯解無可厚非,但這件作品從嚴格的古典風格去要求,確實存在許多“越軌”之處,色彩不協(xié)調(diào),形體過度夸張,背部曲線太長,與頭部比較臀部的比例過大,顯得整個人體拖沓無骨,設想大宮女站起來,以頭的比例為基本單位,此宮女應該有11個頭長。人體比例最協(xié)調(diào)的是8個頭長左右。從這件作品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安格爾在造型上其實是偏離了文藝復興以來古典主義嚴謹?shù)慕馄蕦W要求。他并不是大眾眼光里的那種造型嚴謹?shù)墓诺渲髁x者。
第三,安格爾的動態(tài)語言。安格爾的作品中絕不可能出現(xiàn)德拉克羅瓦那樣的運動感,他們在對古典的理解上有很大差別。以安格爾晚年創(chuàng)作的《土耳其浴女》為例,這件作品現(xiàn)藏于巴黎羅浮宮。這是一幅被女性主義者視為男性對女性沐浴場景的典型“窺視”。我認為82歲高齡的安格爾有可能對如何構圖,如何搭配顏色,如何生動地擺弄這21個異國美女的動態(tài)更感興趣。更有意思的是安格爾居然把一個鬧哄哄的場面安排得如此寧靜,所有動態(tài)都像是畫室擺好的模特。她們被一一定格在一起。浴女們是靜穆的,他的畫面中不能容忍沖突對寧靜的破壞。人物都像是在時間凝固的劇場里,姿態(tài)都按照導演的意思被定格在最完美的瞬間。同一時期,《自由引導人民》的作者,浪漫主義的獅子,法國大革命中用繪畫做武器的青年斗士德拉克羅瓦與安格爾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德拉克羅瓦的畫面是動蕩不安的,是充滿激情的,這個大革命沖擊下的雞血青年把革命的現(xiàn)實搬上了他的畫布,半裸的女神右手揮舞著三色旗,左手拿著長槍,跨過革命者的尸體呼號著人民前進!德拉克羅瓦與安格爾的老師大衛(wèi)同樣認為藝術應該介入現(xiàn)實,這種動蕩不安、血腥殘酷的畫面不可能出現(xiàn)在安格爾的視野里,安格爾是反對用藝術介入現(xiàn)實的,他可以為了自己的美學宗旨放棄夸張的沖突,讓畫面的動態(tài)感處在一種最唯美的瞬間,即使在他的大型歷史畫中,血腥與暴力的場面都是舞臺劇一樣的唯美,畫面中人物大多保持一種“典型的古希臘動態(tài)”,是一種詩意的詠嘆,與他要表述的歷史其實沒有關系。
安格爾造型語言里的陰柔氣質(zhì),無論在線條、形體還是動態(tài)上,都是從古希臘古羅馬的美學宗旨中提煉出來的。他無視現(xiàn)實的動蕩,無視日新月異的變革。他只關心為藝術而藝術,只關心自己對文藝復興和對古希臘美學的理解,只關心異域情懷的東方神秘主義,這是安格爾一貫的美學氣質(zhì)。他只忠誠于他自己的內(nèi)心對“古典”的理解,為古典而古典。
[1]區(qū)礎堅.安格爾[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2]黃音.巨匠素描大系:安格爾[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2.
[3][法]安格爾著,朱伯雄譯.安格爾藝術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4]吳憲生,吳冠華.世界素描大系: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5]楊孝鴻.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