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由湖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主辦、衡陽師范學院承辦的劉克邦散文集《自然抵達》研討會在衡陽召開。湖南省社科聯(lián)、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文聯(lián)、湖南省作協(xié)、湖南省文藝出版社等單位領導,湖南省內部分高校學者、文學評論家等四十余人參加研討會。湖南省社科聯(lián)副主席湯建軍研究員主持研討會。《自然抵達》由“懷揣溫馨”“心靈標桿”“人生品味”“真情詠嘆”及“西域感懷”五個片段組成,收錄散文61篇,是作者在散文創(chuàng)作道路上不斷攀登所獲得的又一成果。與會代表分別從作品的寫作資源、作品的豐富內涵、作品的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廣泛和深入地探討,充分肯定了《自然抵達》的思想價值、審美價值和當下意義。與會代表的主要觀點如下:
任何寫作,都離不開作者本人所擁有的多種多樣的“資源”。也可以說,什么樣的“礦藏”,就決定了作者有什么樣的寫作“向度”。劉克邦先生的《自然抵達》能取得如此成就,也與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廣博的文學閱讀和深刻的哲學思索密切相關。
1.人生資源。劉克邦(《自然抵達》作者)坦承:“我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基本上都是來源于我的人生,來源于我的生活?!睖ㄜ姡ㄊ∩缈坡?lián)副主席、研究員)認為,劉克邦是個“資源派”的散文家,這就是說,他的寫作都是圍繞著他的經驗與愛好的;作者本人是對生活感恩、為人低調的;正是因為這種感恩和低調,使得他用心為文。閱讀《自然抵達》最大的體會是:人生與文學是有結合的,在創(chuàng)作中不忘挖掘真理,不忘依靠自己的力量積累,有細節(jié),有精神,而且還能處處都是文學,通過很多小的細節(jié)能夠得知大的東西。
2.文學資源。劉克邦在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他始終熱愛文學,所以,文學閱讀是持久而廣泛的,就是在“文革”時期,他的閱讀書單上,既有《論持久戰(zhàn)》這樣的政治著作,也有《封神榜》 《彭公案》這樣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還有《金光大道》 《艷陽天》等當代“經典”。改革開放以后,在從事財經工作之外,他的主要精力就全部耗在閱讀與寫作上面了,可以說,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都有所涉獵。這為他的寫作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讓他獲益良多。
3.哲學思考。劉克邦認為,文學不能缺乏精神和思想,尤其是要有正能量。只有有了正能量,才能夠對生命有希望有感覺,才能對社會有寬容有理解。所以,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絕大部分都充滿了正面的價值取向,這樣就能提醒自己、凈化自己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境界。俗話說得好,心中有佛,處處皆佛;只要你心中有真誠,你一定發(fā)現(xiàn)真情;你有向上,你的行為舉止一定心善;你有一種美的心境,你一定會崇尚美、發(fā)現(xiàn)美、宣揚美。
與會者認為,《自然抵達》以一種激情的方式,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詩意張揚和美好向往。
湯建軍認為,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文為鏡,可以養(yǎng)身心?!蹲匀坏诌_》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不可不讀。
1.人性的溫存。劉沛林(衡陽師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指出,《自然抵達》在情感表達上細致入味,真摯感人,如寫兒女對母親的愛,對“文革”中批斗老師的反省與懊悔,兒子的體貼與溫情,等等,不但反映了根本的人性,以及對人的終極關懷,而且觸及到了我們靈魂的深處,意味無窮。
王躍文(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xié)常務副主席)認為,劉克邦的散文以最質樸率真的筆墨,還原日常生活的豐厚質地,發(fā)掘平凡生活中的溫暖詩意,謳歌尋常人物心靈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對生活的溫情觸摸,有對人性的細膩描寫,有對人生的寬容理解,有對倫理道德的敬畏與堅持,表達了人類對美好與溫暖的永恒追求。
2.悲憫的情懷。陳新文(湖南文藝出版社副社長、《自然抵達》責任編輯)認為,作者懷著淳樸的情懷和悲憫之心,在沸騰的水里面泡過、滾過,在各種艱難中經受過、鍛煉過;因此,《自然抵達》從細微的角度,從生活的塵埃里來進行寫作,最容易傳達生活的真意、生活的善意和生活的本意。
涂昊(衡陽師范學院教授、博士)認為,劉克邦寫了自己的苦難記憶,寫了基層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不是為了寫苦難而寫苦難,不是為了寫困境而寫困境。劉克邦既沒把鄉(xiāng)村當作天堂,也沒把鄉(xiāng)村當作地獄;既沒把現(xiàn)代城市當作樂土,也沒把現(xiàn)代城市當作城堡,劉克邦熱情、理解、包容甚至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3.心靈的哲學。徐小立(湖南理工學院教授、博士)認為,《自然抵達》均取自作者本人充滿了煙火味的生活,為作者生活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無論是生活中的快樂,還是心靈中的瘢痕,都被作者細致、本真地形諸文字,這種對生活不雕琢、不粉飾的態(tài)度值得倡揚。
管友橋(衡陽財工院教授)認為,《自然抵達》是作者心底的吶喊,心靈的感悟與心靈的成熟;而對于我們讀者來講,就是心靈的安放與啟發(fā)。
總之,如涂昊所說,劉克邦的心靈在散文中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體的活生生的世界中植根的;他不相信理念對生活的解釋,也不相信慣性對生活的支配,而是在細節(jié)和親身體驗中建立人和大地、人和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精神之橋。
就寫作而言,劉克邦雖是半途出家,但諺語說得好,人情練達即文章;他也憑借豐富的人生經驗,以看似拙樸,實則老辣的火候,使《自然抵達》“抵達”了自然的境地。
1.化平淡為神奇。任東華(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后)認為,劉克邦自謙說文字功底不行,實際上,他恰恰避開了“過度技術”的陷阱,讓文字直接觸及事實,抵達事實的內核。我們無須借著語言之橋而直達“意義”。這種寫法,不但磕痛我們已經遲鈍的藝術感覺,讓我們警醒于藝術成規(guī)所帶來的危害,化消極寫作為積極寫作,拆除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厚厚障壁”,還原它本身的粗糲、生態(tài)、自然而生出了無比的魅力,作者由此不經意中就“煉成”了自己的境界。
朱迪光(衡陽師范學院教授)認為,《自然抵達》有三重境界:第一,平靜訴說下的不平靜,即敘述起來文字很平靜,但是表達的東西不平靜;第二,俗事入文而不俗;第三,行文如詩淡如水。
肖念濤(青年作家、湖南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副處長)認為,劉克邦幾近原生態(tài)的《自然抵達》,以“大隱隱于市”的空曠的藝術張力,以坦蕩如砥、灼然畢現(xiàn)的赤子情懷,以人類良知的自我拷問,以始終保持本真自我的總體定位、民間立場感動讀者。
2.樸實的文風。易小斌(湖南工業(yè)大學教授)認為,劉克邦的文章沒有磅礴崢嶸的氣象,沒有氣勢恢宏的敘事,沒有五色絢爛的鋪陳,流淌的是樸素清麗,沁人心脾的生活細流,正如東坡先生所謂“寄至味于淡泊”。在這些散文中,有生活的艱辛、家庭的溫馨、社會的紛繁、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這一切,作者均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不失雋永清麗之美。
3.本色的語言。徐小立、易小斌、鄧政(邵陽市委黨校副教授)、袁志成(湖南城市學院副教授、博士)、羅維(湖南警察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后)等人認為,劉克邦的散文,大量運用質樸平實的生活語言,方言俚語、俗語隨處可見,語言充滿生活氣息與地域特色,這種不修飾、不夸張、讓事實與情感自然流露的寫作方式就是自然。
另外,熊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授)還對《自然抵達》的傳播要素進行了分析,她認為,劉克邦的散文集之所以對讀者產生了強大的閱讀吸引力,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是因為傳播主體(作者)、傳播內容(正能量)和傳播受眾(讀者)之間的距離非常靠近,因此能深入人心。
最后,夏義生(湖南省文聯(lián)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秘書長,評論家)對各人發(fā)言作了點評,也對會議作了總結。他認為,美要靠心靈,表現(xiàn)美要靠才華。劉克邦不僅有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而且有表現(xiàn)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所以,《自然抵達》讓我們順利地“抵達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