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以其獨有的音質(zhì)與特色而流行于世界各地、風靡整個樂壇。尤其體現(xiàn)在流行音樂以及軍樂當中,薩克斯有著其他樂器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在薩克斯的演奏呼吸方式的運用至關(guān)重要,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才能演繹出優(yōu)美、婉轉(zhuǎn)的樂曲。
呼吸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演奏中的呼吸與我們平時自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需要我們用一定的方式加以控制的,是一種后天培養(yǎng)訓練出的具有技巧性的藝術(shù)性呼吸,曾有人說過“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這也充分的說明了呼吸方式在演唱中的重要性,薩克斯的原理也是如此,其呼吸方式分為三種。
胸式呼吸的方法是指依靠胸來控制氣息,吸氣的時候橫膈膜保持不動,甚至略有上升的感覺腹壁稍向內(nèi)收縮,以聳肩以及挺胸等動作來有效的促使胸部擴張,從而實現(xiàn)吸氣的目的,但在此過程中胸廓上部的肌肉軟弱而且靈活性較差,呼吸的時候肌肉組織通常是處在緊張的狀態(tài),因此在演奏過程中氣息的支點就落在了胸部上面最不活動的部位,所以說長時間的使用此呼吸方式會使演奏者胸部疲勞,影響身體的健康,同時由于氣息的流向也會造成侯、唇等部位的緊張,從而產(chǎn)生在演唱中聲音發(fā)緊,音色不流暢,而且胸式呼吸方式的特點是呼吸速度快,因此會使氣息量減少,缺乏持久力,所以說,此方式不適合于吹奏長而慢的旋律。
腹式呼吸方式主要是依靠腹肌與橫膈膜的力量而進行的,在吸氣的過程中腹肌得以伸展,從而擴大了腔腹的容量,促使了橫膈膜的下降,而在呼氣過程中兩肋回縮,促使橫膈膜提起,從而把氣體排出,此種呼吸方式的優(yōu)點是加大了空氣的儲存量,使得氣息可以很好的被保存增加的身體的平穩(wěn)性,而且不會造成多余的附帶身體的動作,但同樣的也脫離了胸腔的共鳴,使之在演奏的過程中缺少一種爆發(fā)力。
胸腹式的呼吸方式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結(jié)合,在發(fā)揮出各自優(yōu)點的同時也彌補了雙方的不足,因此胸腹式的呼吸方式才是最合適的、最科學的。此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呼吸器官的功能,在氣息量增加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氣息的控制。胸腹式呼吸在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胸腔兩肋張開,腹壁稍向前凸出,腹部周圍要有膨脹感,在吸氣的過程中口、鼻同時吸氣,以口為主,這是因為演唱中鼻腔吸氣緩慢,而樂句之間的間隔時間又較短,僅僅使用鼻腔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換氣的過程,因此只有同時應用才能達到應有的爆發(fā)力,使氣息快速下沉。
呼吸技術(shù)的訓練主要分為三部分
呼氣的過程中,利用胸、橫膈膜以及腹肌的聯(lián)合控制,在保持吸滿氣,腹部鼓起的狀態(tài)下,腹壁逐漸收縮回復原狀。同時,借助于腹肌的壓力與橫膈膜的支撐力,使吸氣時下降的橫膈膜逐漸抬起回復原味,將氣流控制成非常均勻、自熱、通暢的呼出。具體的馴良方法如下:第一,用如同聞鮮花那樣的感覺做深呼吸,體會呼吸的正確部位;第二,仰臥,兩腿自然評審,如同睡覺,自然進行呼吸,用雙手在胸腔、兩肋四周,體會正確呼吸時各個部位的狀態(tài);第三,從跑步等運用后急促呼吸狀態(tài)中,體會呼吸的正確部位。
在吸氣的過程中,喉與口得姿勢是非常重要的,演員要在保持口型的同時,不出雜音的吸入大量的空氣。在用嘴角與鼻腔將空氣快速、自然的吸進肺葉的下部位,與此同時兩肋、腹、腰等部位達到自然的擴張。胸腔的擴張促進了橫膈膜的向下移動,以至于腹部器官向腹壁移動,這樣就會使腹部鼓起,從而增加了胸腔的空間,擴張了腹部的容量,使得進氣量大大的增多。所以說此方式由于是腹肌與胸肌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使吸入的空氣量達到最大的程度,使得對氣息的控制更加的完美,且不易疲勞。
在觀看表演當中,演員有時候在吸氣的過程中會發(fā)出一定的噪音,從而影響了作品的質(zhì)量,這種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而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演員的空氣吸入量與吸入通道不符,或是喉部的緊張與口型的不適。如果想要吸入大量的空氣,那么無論是喉還是唇都需要有良好的形態(tài)與尺寸。
在排氣練習中,嘴唇收縮,然后對準手背吹氣,此方法可以很好的監(jiān)測出氣流的排出,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氣流的壓力。如果想要保持呼出氣流的均衡,那么必須增強來自橫膈膜的支撐,因此這種方式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排氣時間上的計算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保持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呼氣的時間可以使水平不斷的提高。均勻的壓力在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使演員在演唱長句的同時,更好的控制音色,從而演奏出美妙的聲音。
綜上所述,呼吸方式在薩克斯的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著演奏的成功與否,因此在平時我們要注重對呼吸方式的訓練,以此來提高演奏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