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立,張 旭,王 娟,翟瑞萍,喬彩霞,孫霞霞,倪維華,高素君,臺桂香
(1.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腫瘤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白求恩醫(y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吉林 長春 130021)
肺癌是當前世界各地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診斷對其預后有重要意義[1]。但是肺癌的早期診斷仍是臨床工作者面臨的難題,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為解決該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黏蛋白1(mucin 1,MUC1)是黏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員,屬于跨膜糖蛋白。在腫瘤細胞中,細胞骨架破壞,導致其胞外段脫落形成血清MUC1。在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多種實體腫瘤及部分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均存在MUC1的高表達,MUC1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腫瘤標志物[3-4],其中血清 MUC1作為檢測乳腺癌的腫瘤標志物,對疾病診斷及預后有重要意義,已得到大量臨床資料[5-6]的證實。臨床上廣泛應用 CA15-3試劑盒檢測血清MUC1表達水平,該試劑盒以單克隆抗體為包被抗體和檢測抗體,只針對某一免疫表位,針對肺癌的檢出率低[7-9],在實驗室前期制備兔抗人MUC1多克隆抗體的基礎上[10],本文作者首次嘗試改善檢測抗體為多克隆抗體,建立一種新的檢測血清 MUC1的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試劑盒,對48例肺癌患者的血清MUC1進行檢測,并與臨床上常用的CA15-3試劑盒進行比較,評估其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肺癌組為48例肺癌患者,均為2011年2—5月于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胸外科和腫瘤科的住院患者,經術后病理確診。肺癌組患者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9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腺癌26例,鱗癌15例,小細胞肺癌7例。肺良性疾病組為7例同期本院呼吸科住院患者,診斷為肺炎或肺結核;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平均年齡60歲。健康對照組選取20例同期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合格的正常人群;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58歲。各組患者均經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允許并與實驗參與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鼠抗人MUC1單克隆抗體GP1.4(美國Neo marker公司),MUC1標準品及兔抗人MUC1多克隆抗體(吉林大學白求恩醫(y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提供),山羊抗兔IgG-HRP(美國Sigma公司);CA15-3試劑盒(Roche公司),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羅氏診斷公司)。
1.3 血清采集 收集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肝素抗凝,室溫放置30min,4℃放置過夜,次日3000r·min-1離心20min。收集血清,放置-20℃保存。檢測前先放置4℃融化,然后置室溫平衡后使用。
1.4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方法的建立 應用棋盤滴定法選擇包被抗體、檢測抗體、酶標抗體的最佳工作濃度。以鼠抗人MUC1單克隆抗體為包被抗體,采用5個質量濃度(0.02、0.10、0.20、0.40和1.00mg·L-1)包被酶標板,2%BSA 封閉;加入倍比稀釋的 MUC1蛋白標準品(0.5、1.0、 2.0、 4.0、 8.0、 16.0、 32.0 和64.0μg·L-1);再以兔抗人MUC1多克隆抗體作為檢測抗體,抗體設5個稀釋濃度(20.0、15.0、10.0、5.0和2.5mg·L-1);然后加入山羊抗兔HRP酶標抗體,采用5個稀釋濃度(1∶2500、1∶5000、1∶10000、1∶20000和1∶40000);加入底物OPD溶液顯色;2mol·L-1的H2SO4終止反應,經酶標儀檢測在490nm波長處的吸光度(A)值。根據檢測結果確立雙抗體夾心ELISA方法的最佳實驗條件、敏感度及標準曲線。通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確定最佳cut-off值。ROC是反映敏感度和特異度連續(xù)變量的綜合指標,通過構圖法揭示敏感度和特異度的相互關系,其通過將連續(xù)變量設定出多個不同的臨界值,從而計算出一系列敏感度和特異度,再以敏感度為縱坐標、假陽性率(1-特異度)為橫坐標繪制出曲線,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記為Az。Az=0.5表示完全無價值的診斷,Az=0.5~0.7表示診斷準確性較低,Az=0.7~0.9表示診斷準確性中等,Az=0.9~1.0表示診斷準確性較高,Az=1表示完全理想的診斷。cut-off值取自ROC上敏感度和特異度最佳平衡位點所對應的數值,從而使實驗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達到較高的水平,使誤診率和漏診率均處于較低水平。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約登指數=敏感度+特異度-1,其表示篩選方法發(fā)現真正的患者與非患者的能力,指數越大說明效果越好,真實性越大。
1.5 血清MUC1的測定 應用本研究建立的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方法,按上述步驟,采用設置好的最佳實驗條件檢測肺癌組、肺良性疾病組和健康對照組研究對象外周血清MUC1表達水平。同時,嚴格按照CA15-3試劑盒的說明書操作,應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各組研究對象血清MUC1表達水平。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為非正態(tài)分布數據,表示為中位數(P25,P75),總體比較采用非參數Kruskal-Wallis檢驗,兩兩比較采用Mann Whitney檢驗。
2.1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方法中各組分最佳反應濃度及敏感度 通過棋盤滴定法對包被抗體、檢測抗體和酶標抗體進行不同的組合篩選,最后確定試劑盒各個組分最佳工作濃度為:包被抗體(GP1.4抗體)每孔 0.1μg;檢測抗體(兔抗人MUC1多克隆抗體)的工作濃度為15mg·L-1;酶標抗體IgG-HRP最佳稀釋比例為1∶5000。MUC1標準品稀釋為8個濃度:0.5、1.0、2.0、4.0、8.0、16.0、32.0和64.0μg·L-1。采用上述條件,采用本研究建立的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方法對不同濃度的MUC1蛋白標準品進行檢測,繪制出標準曲線,敏感度最高為0.5μg·L-1。見圖1。
2.2 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檢測結果 應用建立的MUC1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對48例肺癌患者、7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20例健康體檢者外周血清中MUC1蛋白表達水平進行檢測。肺癌組血清 MUC1蛋白平均濃度為2.70(1.64,4.07)μg·L-1,肺良性疾病組血清MUC1蛋白平均濃度為1.21(0.94,1.33)μg·L-1,健康對照組血清 MUC1蛋白平均濃度為1.44(1.22,1.66)μg·L-1。肺癌患者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高于肺良性疾病組與健康對照組(P<0.01);肺良性疾病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CA15-3試劑盒檢測血清MUC1蛋白水平:肺癌組患者血清MUC1蛋白平均濃度高于肺良性疾病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圖1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的標準曲線Fig.1 Standard curve of double-antibody indirect sandwich ELISA
表1 間接夾心ELISA法與CA15-3試劑盒檢測各組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Tab.1 The serum MUC1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various groups detected by indirect sandwich ELISA and CA15-3kit [M(P25,P75)]
2.3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確定血清 MUC1正常值 應用本研究建立的ELISA試劑盒檢測肺癌組和非肺癌組患者的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后,并應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別計算出所有截斷點的敏感度和假陽性率(1-特異度),確定cut-off值,得出肺癌患者與非肺癌組最佳cut-off值為1.98μg·L-1,Az=0.87。
2.4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與CA15-3試劑盒檢測結果比較 根據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的檢測結果和通過ROC曲線確定的cut-off值,再進行進一步分析。48例肺癌患者中有30例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大于1.98μg·L-1,為陽性;20例健康對照及7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均為陰性。應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MUC1表達水平,根據CA15-3試劑盒說明書提供的cut-off值(25U·mL-1),48例肺癌患者中9例為陽性;20例健康對照及7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均為陰性。本研究建立的ELISA試劑盒檢測肺癌血清 MUC1的敏感度為62.5%(30/48),特異度為100%(27/27),約登指數為0.6250;CA15-3試劑盒檢測肺癌的敏感度為18.75%(9/48),特異度為100%(27/27),約登指數為0.1875。
圖2 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檢測肺癌組與非肺癌組血清MUC1蛋白表達水平的ROCFig.2 The ROC of MUC1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lung cancer group and non-lung cancer group detected by doubleantibody indirect sandwich ELISA method
針對臨床上CA15-3試劑盒敏感度低的局限性,本文作者通過改善檢測抗體為多克隆抗體,成功建立了一種新的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試劑盒,并對本院的肺癌患者、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對照者血清MUC1蛋白水平進行檢測,通過ROC確定最佳cut-off值,并將檢測結果與CA15-3試劑盒比較,本研究建立的試劑盒在保持特異度的同時,明顯提高了檢測肺癌的敏感度及真實性。多項臨床研究[7-9]用已經商業(yè)化的ELISA方法、化學發(fā)光免疫法和電化學發(fā)光等不同方法檢測肺癌患者血清MUC1表達水平,其敏感度均在20%左右,均低于本研究建立的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法。有研究[11]應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 CA15-3(MUC1)水平,其診斷肺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2.68%和88.00%。但是ELISA仍存在高特異度、操作簡單和方便等優(yōu)勢。
本研究建立的雙抗體間接夾心ELISA方法在保持特異度的同時,也提高了敏感度,原因可能如下:目前,商業(yè)化試劑盒均選用單克隆抗體作為包被抗體和檢測抗體,由于不同腫瘤在不同個體中所暴露的MUC1抗原表位不同,單克隆抗體的應用雖大大提高了識別抗原的特異度,但由于單克隆抗體的結合表位單一,因此可能漏診許多陽性病例。本文作者根據夾心ELISA的原理,將針對MUC1的一種單克隆抗體包被,加入待檢樣本,待測抗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體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再次加入針對MUC1蛋白的一種多克隆抗體形成雙抗體夾心免疫復合物;然后加酶標抗體。由于檢測抗體(二級抗體)為多克隆抗體,可與抗原多個表位結合,降低了漏檢率,在此基礎上又比商業(yè)化雙抗體夾心ELISA多加了一層抗體,放大倍數再次增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敏感度。而由于包被抗體仍是單克隆抗體,從而保證了該實驗的特異度。
在建立合理檢測方案的同時把腫瘤標志物檢測作為一項常規(guī)的針對于高危人群的腫瘤篩查方法是一種趨勢[12],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肺癌的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建立的ELISA試劑盒與臨床上常用的CA15-3試劑盒比較,檢測肺癌的敏感度及真實性得到明顯提高,且特異度高,穩(wěn)定性好,操作簡單、快速,普及比較方便,有望用于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風險人群的腫瘤篩選檢查等。如果將其進一步優(yōu)化,包被抗體和檢測抗體均采用多克隆抗體,并聯合檢測其他腫瘤標志物,肺癌檢測的敏感度可能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為了更好地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還需要擴大研究樣本量,需要更多臨床資料的積累和大規(guī)模前瞻性研究。
[1]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2]盧先鋒,楊雪琴,張志敏,等.肺癌血清腫瘤標志物 Meta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2010,13(12):1136-1140.
[3]Kufe D. Mucins in cancer: function,prognosis and therapy[J].Nat Rev Cancer,2009,9(12):874-885.
[4]Senapati S,Das S,Batra SK.Mucin-interacting proteins:from function to therapeutics[J].Trends Biochem Sci,2010,35(4):236-245.
[5]Kulasingam V,Zheng Y,Soosaipillai A,et al.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a novel biomarker for breast cancer[J].Int J Cancer,2009,125(1):9-14.
[6]Atoum M,Nimer N,Abdeldayem S,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serum CA15-3tumor marker,TNM staging,and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lesion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2,13(3):857-860.
[7]謝漢彬,吳素珍,王純華,等.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診斷早期肺癌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2):206-208.
[8]魯 礡,楊玉梅.血清糖類抗原及癌胚抗原聯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2):172-176.
[9]羅遠芳,黃 俊.聯合檢測血清CEA、CA125、CA153在N0期肺腺癌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yī)藥工程,2011,18(3):326-328.
[10]馬吉春,柳忠輝,方 芳,等.檢測外周血 MUC1蛋白雙抗體夾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免疫學雜志,2010,26(1):49-55.
[11]王 赟,陳小東,張光明,等.血清CA153在肺部良、惡性疾病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癌癥雜志,2002,12(1):45-47.
[12]Weber DG,Johnen G,Taeger D,et al.Assessment of confound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tumor markers SMRP,CA125,and CYFRA21-1in serum[J].Biomark Insights,2010,5(1):1-8.